衣冠不南渡 第385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实际上,各地大族互相通书信,派人去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消息外泄实在是太正常了。

  不只是魏国能知道蜀国的情况,蜀国也能知道魏国的情况。

  两人交谈了许久,张华方才告辞离开。

  当他离开的时候,张翼看起来已经平静了很多,反正是没有再以恶语相向。

  而当张华重新回到太极殿的时候,皇帝和钟会早已离开了此处。

  此刻,这两个人正站在马钧的府邸内。

  马钧领着他们来查看印刷的成果,杜预站在不远处,正在记录着什么。

  马钧所印刷的乃是《孝经》,当钟会看到一张张的孝经被马钧的帮工们带到他们面前来的时候,钟会的眼里都有些愕然。

  马钧皱着眉头,有些苦恼的说道:“想要以水力代替,还是有些困难只能是以人力来做了。”

  “将书稿的内容贴在板上刻字,用刻刀将其反体刻凸文,将其余部分剔除,使之凹陷这便是刻版,印刷时将墨汁涂满,将纸覆盖其上,用刷轻抚即可。”

  马钧对着一旁的钟会解释了起来,“如此一个印板,可以连印万次,我试过了,若是一人之力,一天不休,则能印两千多张”

  钟会目瞪口呆。

  印刷术虽然能追溯到很早,但是具体应用还是在往后,如今书籍流通尚且是靠着手抄。

  钟会忍不住感慨道:“当真天下巧工!”

  马钧摇着头,“若非陛下告知,我也做不出来,有些时候,原理看似简单,却只是因为没有人想到,故而没有被做出来,陛下的点醒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没有我,陛下自己都能做出来”

  在用水力让木偶跳舞的马钧面前,这种雕刻印刷的技术,大概是算不上什么的。

  可是在这一刻,钟会的眼里却是闪过了无数的想法,他看向了一旁的曹髦。

  “陛下,此物有大用处啊!”

  “哈哈哈,若无大用,朕又何必带着士季来看呢?”

  钟会当即说道:“此物,可伸圣贤之道,可行王化,可治天下。”

  钟会此刻已经有了无数个想法,例如印刷圣贤的书,印刷庙堂的律法,印刷下发的政令内容等等。

  如今的书籍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那些经过注释过的,是大族的不传之宝,几乎不会拿给外人去看,毕竟这书籍知识就是大族的传承。

  当然,书籍的流传度比以往还是要高的,此刻不像是汉初那会,书籍就藏在几個人的家里,外人都看不到。

  很多书籍都已经被推广了出去,在民间的藏书越来越多。

  藏书虽然多,可依旧不是寒门子弟所能轻易接触到的。

  曹髦此刻却有一个新的想法,庙堂其实一直都拥有自家的图书馆。

  前汉时有天禄阁跟石渠阁,收藏了天下诸多的书籍。

  而大魏继承了后汉的制度,在东观藏书,大魏的文明二帝,对书籍还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年里也是通过各种办法,让皇家图书馆再次变得充实了起来。

  一般情况下,皇家图书馆的书都是珍藏品,除非是负责干这个差事,或者得到了特许,是不能进去查阅资料的,即使进去查阅,也是绝对不允许带着书籍外出的。

  像皇甫谧,就是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去查阅资料,一般能得到这种殊荣的大多是史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件来写史。

  曹髦抚摸着下巴,忽然开口问道:“士季,倘若朕令人印刷东观的文书,在各地设天禄,许天下求学者进来查阅,你觉得如何啊?”

  钟会茫然的看向了曹髦,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

  华夏的图书馆历史很是悠远,最早能追溯到商,但是,这图书馆乃是皇家图书馆,跟百姓的关系不大,大众图书馆就得等到清末那会了。

  而西方的大众图书馆成立较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原因很简单。

  在唐宋之前,是因为书籍十分宝贵,故而不能轻易拿给百姓们去看,没有道德的人若是看了兵法之类的该怎么办呢?

  而在唐宋之后,是因为民间图书已经泛滥,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书店,甚至还能私人印刷,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庙堂专门设立大众图书馆。

  但是如今,曹髦却有这样的想法。

  他想要在大魏成立华夏第一家大众图书馆,一个摆放着各类的书籍,能让大家都可以去阅读的地方。

  这个想法在外人看来大概是难以理解的。

  书籍的地位极高,皇帝不捏在手里,干嘛要拿出来给别人呢??

  但是钟会反应迅速,他沉吟了片刻,“可以。”

  站在不远处的马钧一言不发,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听到,杜预却变得有些激动了起来。

  他只听说过有拿走他人的书籍放到自己手里的皇帝,还不曾听过拿出自己的藏书分给天下人的皇帝。

  想要打破对知识的垄断,那就必须要让书籍大范围的流通出去,当然,寒门或者庶民出身的人拿到了书籍没有人教导也未必能成才,但是,总会有天赋异禀的人能受到启发啊。

  若是流通在民间的书籍足够多,那寒门和庶民出身的士人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

  而对世家大族来说,公开皇家图书馆,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说起来,最受益的似乎还是他们,他们可以去收集皇帝的藏书了!

  可曹髦不在意这个,将那些书籍放在皇宫里,难道他们还能生下崽子不成?

  倒不如让这些书籍重见天日,利用印刷术,将这些书籍推广到大魏各地去,让其生生不息,诞生出更多的人才来。

  杜预赶忙走上前,对着曹髦大拜。

  “陛下仁德!!”

  自从杜预跟马钧相识之后,杜预就常常跟马钧在一起攀谈,两人进行经验上的交流,阐述彼此的理念等等。

  曹髦摇着头,很是平静的说道:“这算不上什么仁德,这些书籍也不是朕所书写的。”

  “当初秦朝禁止民间藏书,将所有的书籍都放在皇宫内上了锁,自前汉开始,民间不再禁止藏书,只是各个大族对书籍极为看重,不愿意交予外人观看,藏在府内,出身不好的士人想要读书,很是不易,朕欲使书籍流通天下,但凡好学者,皆能观看,有心学习圣人道理的人,都可以去追寻。”

  “这方才是推广圣人之道于天下的行为啊。”

  听到曹髦的话,钟会深以为然。

  杜预同样很开心,“如此,何愁大魏不兴呢?!”

  曹髦笑着对马钧说道:“这都是因为马公的功劳啊,世人皆说名巧少利天下,无功大道,可如今看来,大道之所以能振兴,都是因为名巧之能也!”

第116章 反击

  如今的大魏,并不是很平静。

  郑冲跟杜预等人增订了几项针对官员的新法令。

  这根本用不了多长的时日,毕竟,这并非是重新修订律法,只是增加了几个条例而已,放在秦国,十天内增设不了都得以怠政罪砍你双手!

  新法令已经由御史台派人送往各地,要求执行。

  王昶的七条政略,如今成为了整个大魏庙堂的主线任务。

  这以法令限制官员的事情,在名义上算是办妥了,至于官员们会不会遵守,这就得看各地刺史的本事了。

  多亏了司马师,各地的刺史还算是不错,都是司马师所精心挑选的人才,曹髦充分考察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让华表的儿子华廙接替邓艾担任兖州刺史,让任恺接替王基担任荆州刺史,让原弘农太守傅玄代替文钦担任扬州刺史,州泰继续当他的豫州刺史。

  王戎的父亲王浑继续担任凉州刺史,以原泰山太守诸葛绪来担任雍州刺史,以征东将军胡质的儿子安丰太守胡威为徐州刺史。

  裴楷的父亲裴徽继续担任冀州刺史,以原大将军司马师的右长史李憙接替孙毓担任青州刺史,石鉴继续担任并州刺史,太守何桢担任幽州刺史。

  王经继续担任司隶校尉。

  曹髦所安排的这些人,大多都是司马师的亲信不知道的都以为是大将军活过来重新开始安排自己的亲信了。

  其中有出身大族的,但是个人品德信得过,有出身贫苦的,有廉洁的,有正直的,最次的都是有名望,可以安抚一方的。

  反正在刺史这個位置上,已经没有那种庸碌或者疯狂的人了,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而太守的位置嘛嗯,这就实在不好说了。

  反正监察地方是刺史的事情,各地都有一个不错的刺史,应当还是能略微振兴一下地方局势的。

  在向众人宣读法令之后,庙堂又开始进行王昶的其余策略。

  延长官员的任期,并且以严格的考核政绩的方式来进行提拔和罢免。

  这件事主要是钟会所操办的,钟会总结出了一套针对地方官员的提拔任免制度。

  钟会吸取了秦以及前汉的提拔法,设立了比较考核法,这个方法是先秦时就有的,开创者大概是商鞅,在这种考核法下,同级别的地区是竞争关系。

  就如原先马隆在军中的操练那般,兖州内部的几个郡会在年终时查看彼此的包括耕地,户籍,治安,财政,道路修养等等方面的成果,然后进行比较竞争,名列前茅的郡官得到提拔,排名靠后就要遭受罢免或处罚。

  而郡内也是如此,由诸多县进行比较,名列前茅的县官得到提拔,县内再比乡,乡里再比里包括几个州也是要比的。

  钟会认为,政绩是要看对比的,看他们每年进步了多少,跟同地区的做比较,可知优劣。

  在暂时没有更好的政绩考核法的情况下,钟会的这种办法可以代用,好歹要将那些蠢物们给踢出去。

  内臣们在各地继续着自己的整顿工作,被巡查已经惩治过后的地方的官吏们说不上突然变好,但是好歹在明面上不敢再如从前那般放肆了。

  少有的优秀人才被发现,曹髦让这些人在各地担任太守,重点关注。

  而学校,科举等事情,则是还没有进行。

  主要是因为如今的大魏有些太混乱,官员调动太频繁,尤其是在地方上,简直就是一团糟。

  而因为曹髦亲政之后的诸多行为,有大量的官员辞官,他们认为皇帝对士人不够敬重,用酷烈的手段来对付士人,或许他们是怕被查出什么,反正地方上有很多的空缺,很多地方的官员还在交接状态下。

  尚书台的吏部几乎要炸开了锅。

  郑袤才是这段时日里最忙碌的那个人,皇帝罢免地方官员,罢免的很是舒畅,就是苦了他这个查缺补漏的人。

  各种调令,弄得郑袤做梦的时候都在背地方官员的调任名单。

  曹髦做事不愿意拖沓,在下达政令的时候,总是走军事通道,即加急传令,这可以保障皇帝的命令很快能被地方所知,就是有点废驿卒。

  整个大魏的地方官场乱成了一锅粥,诸多政务都受到了波及,看起来大魏地方直接停滞了下来。

  对此,尚书台表示极为担忧。

  现在可是秋收啊!!

  “陛下,当今秋收,实在不适合如此大范围的官员调动,钟君的新法门,郑公的新律,已经逼的很多官员们辞官了,这些辞官的人越来越多,秋收之时,却没有主官来负责,庙堂的政令在地方上不能被执行”

  崔赞站在曹髦的面前,神色颇为着急。

  崔赞觉得,皇帝实在是太着急了。

  连着安排了诸多的刺史,这其实也能接受,可是接连着对官员们下手。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