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第376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给赏赐的时候,我都觉得脸红,生怕为他们所看不起”

  曹髦忍不住笑了起来。

  司马炎倒也没有说错,这厮在历史上可是跟自家大臣斗富还斗输了。

  别看我大魏的官员贫苦,大族可是富的流油,就皇帝的那些赏赐,他们或许还真的未必能放在眼里。

  曹髦说道:“重要的不是赏赐的大小,而是谁人所赏,得到皇帝的恩赐,这岂是钱财所能比的?”

  司马炎没有再说话。

  曹髦想要改变大魏,那就得从思想方面来改进。

  大魏的风气非常的不好,颓废,避世,消极,享乐,魏晋的统治者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是造就了这一切,天下的官吏们会那般的不堪,一来是考核办法出了问题,二来就是思想出现了问题。

  曹髦可以将改造制度的事情交给大臣来操办,而思想上的改造,他还是想着自己要多出力。

  大魏的太学,可以说是大魏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地。

  很多学术都在这里诞生传播,很多大佬都喜欢在太学里传播自己的学问,王肃和郑冲就曾多次在太学里公开讲经。

  因此,太学是曹髦改造天下思想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曹髦先前派司马炎前往太学,帮着自己看看太学内的情况,包括授经博士,以及诸多的学子们,顺便奖赏一些能给予重任的学子们。

  司马炎做的很简陋,他直接将自己在太学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或者说游记。

  记录自己进入太学后所看到的诸多东西,甚至连交谈都写了下来,然后就将这个东西当作上表递给了皇帝。

  他这种东西但凡不是交给曹髦,交给其余皇帝看,都要以大不敬的罪行给砍头了。

  谁家大臣是这么写上表的!?

  这玩意的格式和规矩你是一点都不在意啊。

  尽管这上表有些简陋,但是曹髦还是非常满意的,起码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隐瞒,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宽厚,很符合安世的为人。

  通过他的上表,曹髦即使没有去过太学,却已经对太学有了些认知。

  大魏的太学,是从文皇帝时期开始重新设立的,主要还是效仿后汉的制度,一部分是招募年长有贤名的人来治经,一部分是招募年少的童子郎来经学启蒙。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和中学生。

  魏晋的太学已经没有了硬性的年龄要求,这也是出自对大族的妥协。

  两人一路聊着天,马车匆匆来到了太学门前。

  两人一同下了车。

  洛阳的太学并没有长安太学那般的热闹喧哗,除却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学问之战,其余时候,这里都是格外的寂静。

  马车停靠在门口,也没有人来问津。

  甚至能看到很多私人的马车进进出出,曹髦身穿便装,一身的贵气,身边一群甲士保护,可这在太学里并不算什么,太学里的大族子弟也是如此模样。

  “进了这里,我便是你的弟弟,不可透露我的身份。”

  曹髦吩咐道。

  司马炎随即带着曹髦走进了这里。

  看得出,文皇帝当初为了太学可是煞费苦心,太学的建筑群格外的雄伟,这太学的规模极大,通往各地的道路都是格外的平坦整齐,两旁绿树成荫,远处还能看到假山小泊,处处的阁楼凉亭,颇有些脱俗的意味。

  奈何,如此庞大的太学建筑群,放眼望去,却是看不到多少人。

  此处很是寂静,偶尔有几辆马车进出,除此之外,都看不到什么人。

  曹髦板着脸,从齐王时代开始,太学就成为了一个镀金的场所,没有再培养出过什么真正的人才,教学风格也是愈发的抽象,开启了人不在场名在场的教学新模式。

  很多人都只是在太学里挂个名,平日里也不会来这里多看几眼,在后汉时学子们必须要居住在太学内,而如今,同样也没有了硬性标准。

  历史上,司马炎后来设立了国子学,只招收大族子弟,将太学“平民化”,当然,这个平民肯定不是真的平民,只是对比大族而言的平民而已。

  曹髦打量着周围,眼里满是无奈。

  光是从这么一个太学,他几乎都能看出往后的大魏庙堂来。

  大魏的太学生们,甚至比那些老臣们还要激进一些,没有丧失斗志,不完全颓废,但是他们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也极大,他们很推崇竹林七贤这样啥也不干,整日服散饮酒,摆烂度日,彻底放纵,无视礼法的人。

  曹髦跟着司马炎在太学里转了好几次,却没有看到几个真正在学的人。

  这太学与其被称为太学,倒不如说是“图书馆”,有些人倒是来这里借书来看,还有庙堂所设立的治经博士们,这些人对待太学的教导事务也比较的怠慢。

  曹髦觉得,有必要重振太学的氛围,自己带着诸多的名士们多来太学几次,活跃这里的氛围,或者多举办几个辩论,哪怕是靠吵,也得将太学炒作起来,让这里重新散发出活力来。

  就在曹髦跟着司马炎参观太学内藏书的时候,一人急匆匆的走出来,猛地撞在了曹髦的身上。

  “大胆!!”

  只是在片刻之中,内外忽然跳出来了一大群人,将那人直接给按在了地上。

  曹髦皱起了眉头,看着那被压住的人,眼里满是愤怒。

  被压住的人,年纪大概有四十岁,此刻浑身哆嗦,脸色发白,一看就是跟裴秀那般,资深的服散爱好者。

  成济没有从他身上搜出什么利器,这才将他拽起来。

  “伱是想要死吗?”

  那人依旧是在哆嗦着,额头上满是汗水,他看向了曹髦,颤抖着说道:“我并非是有心冒犯,我身体不适,还还望您见谅。”

  曹髦皱着眉头,告诫道:“这太学之地,最好还是勿要服散,您生的好相貌,怎么做出这般荒唐事来。”

  那人茫然的看着曹髦,随即再次开口说道:“望君子莫怪,我重病缠身,双耳不得闻。”

  曹髦一愣,再次打量着面前的这个男人。

  司马炎却长叹了一声,他的眼里满是怜悯,“残障之士啊,陛下,此人既是无心,就不要再为难他了吧。”

  曹髦没有说话,只是令人取来了纸笔,让司马炎写道:“不知公姓名?”

  那人看到了书信,这才再次行礼。

  “在下皇甫谧,方才失礼,还望勿要怪罪”

  这一刻,曹髦浑身猛地颤了一下。

  果然是你!!

第106章 残障

  皇甫谧,他的名声在后来人那里不算太大,还没有他的曾祖父有名。

  对,他的曾祖父叫皇甫嵩,在后汉平定黄巾之乱时做出过一点点的小贡献。

  可他们这一家的富贵也就是在皇甫嵩的那个时代了,皇甫嵩担任过征西将军,拜太尉,从他之后,皇甫家族就一代不如一代,皇甫谧的祖父不过是一个县令,后来还被罢免,而他的父亲只是举过孝廉,未能担任要位。

  而其余族人,也大多如此,不能说是完全落寞了,但是也完全没有大族的样子,连个两千石都得靠姻族,自己本族撑死了就是個县令。

  到了皇甫谧,家境变得更是不堪,他被送到叔父家里寄养。

  好在他叔父和叔母都是很好的人,他年少时喜欢玩乐,放荡不羁,最讨厌学习,别人都看不上他,有一次,皇甫谧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水果送给叔母,叔母很是感慨:你都二十多岁了,没有任何的学业,也没有什么成就,如何能让我欣慰呢?

  皇甫谧被说的很是愧疚,随即开始读书。

  在读书方面,皇甫谧还是非常有天赋的,在苦读了六年之后,在二十六岁的年纪,他旁采百家,查缺补漏,写出了《帝王世纪》,《年历》等书,俨然开始朝着名士的方向发展。

  只是,命运对这个奋发图强的人不太公平,在四十岁左右,也就是在上一年,他得了风痹症,

  这让他浑身抽搐疼痛,半身不遂,并且失去了听力。

  可皇甫谧却没有就此放弃,却是开启了人生的新高度。

  曹髦打量着面前的中年人,又在纸上写道:“您是来这里找药方的吗?”

  皇甫谧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文学和医学上,尤其是在医学上,他被称为世界针灸鼻祖,是中医界里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文化史里的名人。

  他总结过往的中医针灸之法,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倘若是寻常人得了他这样的在当时人看来是无法医治的重病,大概是只能无奈放弃了,可皇甫谧却是直接开始学医,想要自己来治自己。

  皇甫谧这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后来被司马炎屡次征辟,却不愿意当官,他的作品极多,范围也极广,医学,史学,文学,哲学方方面面,他的作品在整个晋朝都是最多的。

  很难想象,晋朝成果最多的文学大家,会是一个失去听力,与病魔斗争了几十年的残障之士。

  皇甫谧回答道:“我是来借书的”

  曹髦就跟他通过纸张来交谈了起来,皇甫谧并非是简单的听力下降,他是完全的失去了听力,司马炎看着两人交谈,看向皇甫谧的眼神愈发的不忍。

  就司马炎跟司马衷这对父子来说,虽然有点傻,但是人不坏,司马炎的恶名是作为一个国君来说,他实在是太不合格了。

  曹髦经过攀谈之后得知,皇甫谧的身体非常的不好,常常会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浑身疼痛难忍,各地的医生都来看过,认为没有可能治好,而皇甫谧却还在继续寻找药方,没有放弃。

  “这医学方面的书是不少,奈何,不是被大族藏在府内,就是在那深宫之中。”

  “太学里的医书也不多吧?”

  皇甫谧摇着头,“实在难找。”

  曹髦又写道:“那我给你找个借书的好去处,如何?”

  皇甫谧一愣,“还是勿要劳烦,我可以自己去搜寻”

  “算不上劳烦,您寻找药方,对社稷也是大功,我看,您往后若是能整理这些药方,写出书来,一定能推广到天下,能治好无数人的性命。”

  皇甫谧再次迟疑了一会,方才点着头,“如此,便多谢少君了,不知是何处的藏书?”

  曹髦笑着写道:“正是那皇宫内的藏书,这皇家藏书,极为丰富,其中有很多的医书,只是这些医书内容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看懂。”

  皇甫谧很是惊讶,他打量着面前的少年郎,这是谁家的弟子?

  面对皇甫谧的疑惑,曹髦大手一挥,提笔写下了四个字。

  “朕即天子。”

  看到这四个字,皇甫谧大惊失色,连忙要再拜,却被曹髦拉住了。

  曹髦打量着面前的人,眼里满是敬佩。

  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人居然会是晋士。

  不过,这也是让曹髦坚持下去的理由,从秦汉到数千年之后,这片土地依旧是同样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是同样的人。

  魏晋有荒唐的蠢材,却也有这般身残志坚的真正名士。

上一篇:九天剑主

下一篇: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