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舰 第243章

作者:华东之雄

  所以,能买到诸如黑鹰、海王之类直升机的国家,是不会看米里设计局的飞机一眼的。

  米里设计局的日子也不好过,一直到后来,东方大批量的采购米-171,他们才算是重新回到正轨。

  此时,秦涛居然问他米-26有没有即将完成生产的,他还要买两架,对季申科来说,绝对是意外的惊喜啊!

  “当然有。”季申科说道:“目前,虽然厂里的生产暂时停顿下来了,但是,只要你们需要,随时都能给组装起来。”

  秦涛点点头:“那我得去看看。”

  眼见为实,秦涛可不想被骗了。

  米-26,是俄国人最重要的重型直升机,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很多偏远地区的诸如石油钻井设备等等的运输问题的。所以,在设计出来之后,有一段时间的产量还不错,尤其是在90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足足生产了四十架。

  但是之后,米-26的生产就迅速跌落,到了苏联崩塌之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后世统计的数字,到了14年,米-26的总产量超过340架。这个数据并不高,远低于其前身米-6,后者在1959-1980年共生产了914架。

  虽然产量没多高,但是,米-26在投入生产之后,就被大量使用,开始是去野外,吊运石油设备,后来又用到了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事之后,几乎全靠米-26的运输能力。

  当时,米里设计局的试飞员做出了大量的牺牲,著名的试飞员格里先科,就是因为受到了过量的核辐射,在90年死于白血病,然后获得了俄罗斯英雄,这是对应以前的苏联英雄称号的。

  对这些历史,秦涛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怕啊。

  万一给他弄两架翻新的飞机呢?俄国人糊弄印度可以,糊弄秦涛的话,他可不干!而且,万一要是翻新了曾经执行过切尔诺贝利任务的直升机,那他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所以,必须要亲自去看看。

  “可以,不过,我们的生产工厂并不在莫斯科,而是在罗斯托夫飞机制造厂,你要过去吗?”

  在莫斯科,有大批的研发企业,各种设计局,都愿意设立在莫斯科,这里是首都,大城市,容易安顿人心,但是,生产如果也全挤在莫斯科,那是绝对不行的。

  一些有资历的,比如说米高扬,不管是设计局,还是生产厂,都在莫斯科,就连苏霍伊都没有这种待遇,考察工厂的时候,就得四处跑。

  其他的设计局,大部分也是如此。

  (貌似莫斯科也有直升机生产厂,没查到具体是属于哪个设计局的。)

  秦涛点点头,然后看向了一旁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先生,要不要一起去?静静的顿河,让人很怀念啊。”

  鬼使神差的,亚历山大点了点头:“好啊,我也想去看看。”

  最近发生的事情,让他有些心烦意乱,如果出去走走,或许也不错。

  几个人刚刚出门,秦涛就看到了薇塔丽亚。

  “秦,你们这是要去哪里?我父亲说,我这几天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你们。”薇塔丽亚笑呵呵地说道。

  “那就带我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然后送我们去车站。”

  位于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市,和莫斯科的直线距离是九百多公里,列车运行一千两百多公里的距离,夕发朝至,最为合适,如果是开车的话,那得22个小时以上。

  虽然说今天薇塔丽亚特意开来了一辆奔驰商务车,长途旅行也比不上列车。

  于是,几个人上了薇塔丽亚开来的那辆奔驰商务车。

  秦涛甩下了江老和刘老等人,反正这边该打点的关系都打点好了,接下来就是走正规的流程了。

  亚历山大也甩下了自己的司机,他的司机走向了那辆开来的拉达轿车,打算把车子开回设计局。

  就在他拧动钥匙的瞬间,屁股下面,突然蹿出来了一团火焰。

  轰!

  整个教堂附近,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他们睁大了眼睛,看着那辆燃烧的拉达轿车,而秦涛他们的车子,才刚刚离开教堂的停车场,驶向公路,当听到后方动静的时候,亚历山大扭头看去,脸色无比的难看。

  “该死的!”

  亚历山大咒骂了起来。

  “一定是洛克希德的那些家伙干的!他们想要杀人灭口!”

  图曼斯基的死,可以归结为意外,毕竟有人顶缸,那个醉酒的司机也找到了,但是,这次呢?

  居然有人在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总师亚历山大乘坐的车子下面安装炸弹,和车子的点火系统联接,只要启动就会爆炸,这么专业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酒鬼可以做出来的!

  亚历山大顿时就能推断出来了。

  图曼斯基死了,亚历山大很愤怒,就在来这里参加葬礼之前,亚历山大就在电话中,严词拒绝了洛克希德公司接下来合作的要求,就算是对方提高价格到四亿美元,也难以让他接受。

  没想到,对方居然会用同样的方式,既然亚历山大不答应,那就炸死亚历山大!

  过分,太过分了!

  洛克希德公司是打算干掉他,然后找个新的听话的人上去,继续和他们设计局合作吗?

  回去之后,要调查一下,看看留下来的人之中,谁最可疑!

  亚历山大惊出来了一身冷汗,而一旁的季申科,则是无比的佩服:“都说秦是被上帝眷顾的,果然没错,只要是秦的话,就一定要听。”

  “我是被上帝眷顾的?”秦涛无奈地看着四周几个人:“你们也太看得起我了吧?我根本就不信仰那个啊。”

  “反正,和你的交易,只要做就行了,一定会得到好处的。”

  “秦,多谢你,这次如果不是你叫我一起去顿河看看,我一定会坐自己车的。不过,接下来,我就不和你们一起去了,我要留下来处理这件事!”此时,奔驰商务车已经停下来了,几个走下了车,看着无数人围观,听着远处消防车的声音,亚历山大无比的感激。

  如果不是秦,他铁定被炸死了,秦救了他一次啊!

  只有薇塔丽亚,用怀疑的目光,望了秦涛一眼,她记得清楚,自己是被一个陌生的电话叫过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父亲的吩咐。这一切,该不会是秦导演的吧?

  但是,秦貌似又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吧?

  这次爆炸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图曼斯基尸骨未寒,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差点被炸,这前后脚的事情,再怎么遮掩也不行,媒体再次活跃起来,报道和分析这次事件。

  舆论的苗头,几乎是顷刻就指向了洛克希德公司,更多的内幕被披露出来,什么臭鼬工厂正在研制垂直起降战斗机,什么洛克希德的人跑来莫斯科活动,贿赂了多少人之类的。

  这股风波,汹涌而来,任何人都挡不住。

  R-79技术的引进,也被快速推动起来,很多官员在听到这项采购之后,几乎就是会立刻开绿灯的。

  在莫斯科接受风暴雨的洗礼同时,秦涛已经来到了罗斯托夫。

  一般的文明,都是沿着河流的,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就不说了,看看俄罗斯这里,所有的大城市都是随着海边或是一条大河展开的:莫斯科有莫斯科河,圣彼得堡有涅瓦河,索契沿着黑海,伏尔加格勒沿着伏尔加河,甚至整个城市都因此变的瘦长。

  川流不息的顿河,哺育出了为俄罗斯守卫南大门的这112万人和他们的现代化城市。

  没错,这里和乌克兰的国界紧挨着,算是边界城市。

  静静的顿河,在国内非常有名,所以,虽然不知道罗斯托夫在哪里,但是至少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地名。

  现在的顿河已经结冰,看不到流淌的河水了,在进入城市之后,随处可见各种哥萨克文化,到处都有骑马的雕像这些艺术作品。

  “这里还真是一座马背上的城市啊。”秦涛开口感慨到:“这是一座因哥萨克而起的城市。”

  听到了秦涛的话,季申科无奈地摇摇头:“秦,虽然因为肖洛霍夫先生的著作,所有人都知道了这里是一座哥萨克城市,但是实际上,这座城市的建立,和哥萨克骑兵没什么关系,当年,是为了方便收税,当时的女皇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下令在南部边境修建了一座海关,慢慢地发展成为了城堡,最后成为了城市。”

  绕过了一座哥萨克骑兵挥舞弯刀的雕塑之后,终于,到了飞机厂。

  厂长德米特里跑了出来,迎接着秦涛他们一行人。

  “各位,欢迎来到我们罗斯托夫飞机厂,我们这座工厂,已经有了五十年的历史了。”说起这些来,德米特里非常的自豪。

  进入生产车间,秦涛也被眼前壮观的一幕给惊到了。

  一架巨大的直升机,就摆在眼前,它的总装进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机身,尾部,全部组装完毕,主要就剩下顶部的发动机和旋翼没有装配。

  具体有多大?

  四十米长,八米高!

  巨大的机身,就像是一座堡垒一般,从机头到尾部,有大量的脚手架,就像是工人在盖一所二层楼一般。

  飞机厂的生产几乎陷于停顿状态,所以,看不到工人在施工,秦涛可以轻松地顺着梯子,噔噔噔地上去,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俯视着机体顶端。

  发动机的位置留了出来,但是中央主减速器,已经安装上去了,看进度还是不错的。

  “为了驱动这个大家伙,当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采用了两台单台11400马力的D-136涡轴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用的是D-36发动机的核心机。”季申科介绍道。

  “也就是说,这款发动机,是在乌克兰那边生产的?”秦涛皱起来了眉头。

  在苏联时代,是没有地域上的歧视的,觉得哪里合适就在哪里。

  位于乌克兰境内扎波罗热的进步设计局,负责了这种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那么,秦涛就得警惕一些了。

  “是的,它的发动机的生产,是在乌克兰那边,不过,在解体前,我们的库房里,已经有十台发动机的库存了。”知道秦涛担心什么,季申科赶紧说道:“只是因为没有订单,所以生产才会停顿下来,这里一共有四架进度最快的米-26,你们要不要把它们全部买下来?发动机绝对够用。”

  “而且,我们还有它的改型计划,我们利用国内的发动机的核心机,衍生出来D-127涡轴发动机,功率达到了一万四千马力,所以,有关发动机的问题,请您不用担心。”

  秦涛点头,他知道,这是米里设计局改型的米-26M大型运输机方案,在今年正式提出,原计划在98年投产,不过嘛,和这个时代俄罗斯的很多计划一样,都停留在了纸面上,想开发?没钱啊!

  “其实,对我们来说,发动机根本就不是问题,这款飞机在研制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把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主旋翼上,您现在看到的这个圆盘,就是我们专门研制的VR-26变速箱,它采用了独特的三级式布局。和米-6直升机的相比,重量不变,但是功率提升了两倍。”

  这个变速箱,才是最重要的,外行只看重发动机,实际上,变速箱比发动机更考验他们的工业基础和加工能力。

  秦涛点头:“它的动力系统是无懈可击的,只不过,它的航电系统太落后了。你们接下来改进的重点,应该是提升它的航电系统,这样才可能获得西方的订单。”

  在八十年代,玻璃座舱就开始流行起来了,到了九十年代,不少的飞机界面,已经开始出现了显示屏,此时,从顶部的大窟窿看向机头,那里安装到位的仪表板,全部都是一个个的圆孔,上面将会是密密麻麻的航空仪表。

  这些都太落后了。

  “是啊,我们是要改进,但是,这些都需要资金。”季申科向秦涛说道:“这里的米-26能卖出去,将会给我们的改进提供不错的资金,秦总,关于价格方面……”

  “我原本计划一千万一架的,现在,看着成色不错,一千五百万一架,如何?”秦涛说道:“我们先买两架,如果运营的效果好的话,可能会把剩下的两架都买走。”

  季申科有些皱眉头,原本他们打算卖两千万美元的,给西方推销的价格,也是这样,秦涛出一千五,有些低啊。

  “我们都是朋友,当然不能亏待了朋友,当年我们国内买黑鹰,单价才六百多万。”

  当年?

  当年是什么时候?

  1984年,国内花了1.5亿美元,购买了24架黑鹰,平均下来,就是六百万左右。

  但是,这都过去八九年了,美元虽然坚挺,但是依旧在引领全球通货膨胀的,现在,不用说六百万了,两个六百万都买不来啊!

  再说了,黑鹰只是十吨级的,这可是五六十吨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好不好?

  季申科的心中无数的牢骚,不过,秦涛已经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了。

  “对我们来说,重型直升机需求的不多,倒是中型直升机,有很大的需求,你们这里,是不是也在生产米171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对我们来说,价值更大,至少有上百架的规模。”

  怎么才能让对方便宜地卖给自己产品?当然是说,用得好,我下次还来买啊!

  (查资料,米171是在什么乌兰航空生产联合公司生产的,差点就看成乌克兰了,这公司在哪里也没查到,估计不是在喀山,就默认到这里的飞机制造厂了,反正主角来一次也不容易)

  重型直升机,虽然看起来威武霸气,但是毕竟这种飞机耗费也大,使用的场景少,关键时候必须有,但是,成群结队嘛,就不需要了。

  中型直升机就不同了,需求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