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舰 第1287章

作者:华东之雄

  此时,吊机已经把发射管缓缓地放进了发射装置中,在装填的时候,舰只要尽量减少晃动,这样才不至于出风险,在海上,船只来回晃,吊装中的导弹就可能会和发射井口碰撞,导弹这东西要是炸了,那可是会出大问题的。

  导弹发射筒全部进入,一旁的战士跟着上去帮忙,固定发射管,对接武器接口,一切都做得很娴熟。

  “说起垂发系统来,咱们的绝对是集大成者。”杨大伟再次骄傲起来:“仅仅这个武器接口,就是咱们的创新。”

  美国佬的MK-41垂发,说起来是具有多种导弹的装填能力,但是由于是在八十年代研发出来的,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这种垂发系统在满足不同导弹需要的时候,工作相当繁琐。

  比如说,常见的战斧导弹需要一个专门的72针连接器,这个连接器来连接工作电源和信号传输,同时,还需要一个专门的16针连接器用来点火,而标准-2导弹则需要一个专门的32针连接器,同时,在发射筒里还需要一个专门的145针连接器。

  虽然发射筒是共用的,但是装不同的懂啊到哪就得不同的电路!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在使用鱼叉和海麻雀的时候,还得增加额外的400赫兹的电源电路,所以,虽然说MK-41是一种通用垂发,但是,美国佬一旦确定下来某个垂发装什么,就很少改变,否则技术人员会欲仙欲死,大量的节点,大量的继电器,任何一个出故障都会让他们头疼不已。

  己方呢?

  由于己方研发的时间更晚,所以,已经可以放弃那些简单的机电式程序控制器或者普通的门电路了,而是使用成熟的计算机系统,接口全部都是统一的,通过不同的程序来实现不同的导弹控制。

  具体来说,就是发射筒吊装之后,只要连接上电源以及1553B数据总线需要使用的数据线,一切就都搞定了,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识别每一个发射筒里装的是什么导弹,然后进行控制。

  为了能让数据传输更加保险,用的还是光纤。

  这些都是东方的创新,东方把这些已经做到了极致。

  当夜幕逐渐开始笼罩整个天空的时候,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燃气轮机启动,徐徐离开了港口。

  远在南海的092,也在做着发射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声纳室注意,严密监视四周情况。”艇长张云山的声音沉着自信,带着一种成熟老道的感觉,他在这艘潜艇上已经工作了八年,马上就要离开潜艇,回到岸上了,在离开之前,还能赶上这样一次任务,张云山非常的兴奋。

  “哼,美国佬还说咱们这款潜艇从未执行过一次任务,很少离开码头,他们又不知道咱们一共有几艘406。”张云山的旁边,副艇长王亮也感觉到一阵阵的舒畅。

  就在去年,某个杂志评选了全球最差的五款潜艇,092居然榜上有名,理由是这款潜艇自从服役之后,除了试射过一枚巨浪-1导弹之外,就再也没有执行过任何任务,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港口晒太阳。

  上面还引用了美国退役潜艇指挥官威廉·默里的描述:“老化、噪音大、过时。”

  这纯粹就是一种外行的污蔑!他们只知道406,不知道406还分成了甲乙丙丁!而现在,他们这艘则是406甲,作为服役时间最长的一艘,也该退役了,毕竟,全新的096要造出来了。

  在退役之前,他们将会再次发射一枚!

  不管是海底的还是岸上的,弹道导弹部队都是几百人打一发,所以,轮到一次发射任务,绝对不能失败!

  此时,所有人都很兴奋。

  “海面没有任何多余船只,在我们二十海里之外,有一艘054在巡逻。”声呐员报告。

  “注意,两个小时准备!”

  虽然紧急情况下,他们在十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发射工作,但是现在,要有条不紊地准备,毕竟,那边的055也才刚刚出海,得给这艘055一些准备的时间。

  时间在飞快过去。

  二十四小时的潜艇钟已经指向二十点零五分。

  “注意,上浮到三十米深度!”

  核潜艇可以下潜到三百米,甚至更深的海水里,但是,如果要发射导弹的话,那就不能太深,导弹越早脱离海水,就越节省能量,毕竟海水的阻力是相当大的。

  但是,也不能太浅,一方面容易被发现,一方面也会造成弹道导弹出去的时候姿态不稳,各国经过反复研究形成的共识,一般在水下三十米左右发射是最合适的。

  巨大的092核潜艇开始慢慢上浮,最后稳定在三十米的深度处拉平。

  “报告,目前航速五节!”

  核潜艇在发射的时候,不能停在原地不动,肯定是需要前进的,但是速度不能最快,五节的航速是最合适的。

  “发射数据已经全部检查完毕!”

  数据早就装入导弹了,现在只是进行最后的检测和修正数据。

  想要打中目标,那自己的位置就得精确,潜艇是在水下航行的,没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是也有其他系统可以利用,比如说高精度的惯性导航,比如说地磁导航,长波导航等等。

  实际上,在发射导弹的时候,深度只有三十米,完全可以把潜望镜伸出去,光电潜望镜上带着天线,也可以被动接收到北斗导航的信号,并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不过由于这是艘老旧的092,暂时还没有办法用这种先进的手段,不过也不用担心,现有的手段已经够了。

  “注意,准备发射,三分钟倒计时!”

  张云山和王亮两人拿出自己的钥匙,一起插入发射系统,然后一起拧动。

  “注意,一号发射筒内进行增压操作,准备开启发射筒盖!”

  水下三十米,相当于三个大气压,汽车轮胎才两个大气压而已,这种压力下,如果不进行增压操作,那么,等到导弹发射出去,海水会汹涌地灌进来,冲击力会造成潜艇剧烈震动,甚至是失事。

  嘎吱吱的声音响起,12管的弹道导弹发射装置中的第一个发射管的盖子打开,这是它在水下多年,第一次打开发射盖!

  “一分钟倒计时!”

  “三十秒!”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倒数的声音响起,十,九……一,零!

  点火!

  服役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真正地按动下这个按钮!

  嘭!

  高压空气的声音响起,接着,整个潜艇都向下一沉。

  14吨的导弹已经离开了发射管!它在水里奋力向上,突然间,它的尾部冒出来了炽热的火焰,周围的海水瞬间就冒出来了无数的气泡。

  导弹的尖端钻出了水面,接着是整个弹体!

  当弹体离开水面的时候,炽热的火焰包裹了四周的海水,导弹尾部继续冒着炽热的火焰,在澎湃的推力下,导弹开始向上加速,再加速!尾部的白烟不断扩大,延长,形成了一条通天的阶梯。

  这算什么发射方式?

  潜射弹道导弹和水面舰艇的垂发系统一样,也有两种发射方式,俄国人和法国经常使用热发射的方式,导弹直接在水下点火,穿破顶部的水密隔膜,然后飞出去,这种方式需要在发射筒里布置排烟管道和隔热措施,而且,在穿过海水的过程中会消耗不少能量,导致射程缩水。

  美国佬早期采用水下冷发射,飞出海面再点火,但是,十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导弹离开水面之后,速度已经非常小了,很容易受到海面上的气流影响,导致导弹的状态发生变化,所以,后来就改成冷发射,水下点火。

  东方的巨浪-1在研制的时候,也经过了一番比较,最终选择了冷发射,靠高压燃气把导弹推出发射筒,然后在水下点火的方式,巨龙出水,非常壮观!

  哪怕就算是高压燃气,在推动导弹的时候,也在给潜艇施加反作用力,哪怕是排水量一万吨左右的核潜艇,也经受不住这种冲击力,会向下沉一两米,在海水的缓冲下最终恢复平衡。

  所以,不管携带多少导弹,都得一枚枚地间隔发射,只有台风级核潜艇除外,这种核潜艇是水下排水量近五万吨,因为排水量相当高,所以,它可以用独特的两枚一起发射的方式来缩短发射时间。

  就在核潜艇的下沉之中,无数人已经欢呼起来,当弹头撞开水密隔膜之后,海水涌入发射筒,平衡导弹发射后的重量,在汩汩的海水声中,欢呼声响彻一片。

  附近的054护卫舰上,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来了整个过程,那枚出水的导弹,如同巨龙一般!

  092核潜艇的任务结束了,接下来,就看055的了!

  巨浪-1离开大气层,下面的两级火箭都在燃烧后脱落,只剩下了弹头开始转向,向北方飞行,它的最大射程有近两千公里,不过现在,仅仅飞行了六百公里,就开始转入俯冲,重新进入大气层。

  也就是在这一刻,远处,055万吨大驱上的L波段雷达捕捉到了它的踪迹,接着,主要的S波段雷达立刻就将所有的电磁波辐射出去,电磁波穿透大气层,进入太空,照射到目标之上!

  想要拦截到太空的大家伙,那就得首先发现这种东西,055军舰上安装的专业的米波雷达,不仅仅是用来探测隐身机的,还是用来搜索太空的,当找到目标之后,传给主雷达,主雷达就能进行精确定位!

  军舰上的龙芯4计算机开始了超高速运转!

第1143章 还有什么事是秦总不知道的?

  弹道导弹的拦截需要庞大的运算量,根据目标飞来的轨迹来预判轨道和弹着点,根据己方所处的位置和拦截弹的射程等等来计算最佳的拦截点,这些都计算完毕之后,确定下来合适的时机,发射导弹,展开拦截!

  上次击落太空中的卫星,那是提前已经知道了弹道,所以可以从容地展开拦截,而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的,真正的模拟实战,状况更加紧急,也更加考验系统的性能。

  没错,主要还是考验系统,人在这个时候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一切计算都是系统的,人只是负责从几个合适的弹道里选择最好的,然后发射导弹。

  “红旗-19通电自检!”

  “发射盖板打开!”

  一道道命令在迅速下达,整个舰桥里的气氛紧张而从容不迫。

  秦涛站在舰桥上,看着舰桥前面的发射装置,这次还是从前面发射,所以,从舰桥上就能看到发射的场景,不过,冷发射嘛,不如热发射壮观。

  小型导弹适合热发射,比如说红旗-16,从发射筒里出来,直接就能俯冲下去攻击目标,而大型的导弹,一般都用冷发射,鹰击-18这种大型导弹用热发射的,寥寥无几,其他的大型导弹,比如说长剑-10,海红旗九,都是清一色的冷发射。

  “拦截轨道已经计算出来,有三种方案!”此时,又一个报告声传来。

  墙壁的大屏幕上已经把三种方案给挂出来了,其中,最佳方案是红色的,另外两种是绿色的,三个方案给出了三个不同的拦截点,至于哪个最好……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如相信计算机的程序。

  “选择第一种拦截方案!”

  “第一种拦截方案!拦截数据已经输入导弹!”

  “距离发射还有十秒钟,现在开始倒数!”

  “三,二,一,发射!”

  导弹发射员再次过瘾了,随着手指按动按钮,舰首前端,嘭的一声巨响,导弹飞出了发射筒,同时还冲出了一些燃气。

  “看到这些燃气,就知道是咱们的二级活塞式弹射装置。”秦涛说道。

  虽然都是冷发射,但是冷发射也是有讲究的。

  具体可以参考没良心炮,在很多电影里,射手只要把炸药包塞到油桶里,然后点着,轰的一声,炸药包就飞出去了。

  炸药包凭啥飞出去?靠导演发气功?

  真正的没良心炮是两层结构,先塞进去一个发射药包,中间放个和油桶切面一样大的圆盘木板挡板,上面再放一个炸药包,炸药包的引线还得塞到下面去。

  这样,点燃下面的发射药包,发射药包生成燃气,推动那个挡板,挡板才能推着前面的炸药包飞出去,同时,炸药包的引线还被点着了,然后在空中飞过一条弧线,落到敌人的头顶上,轰的一声爆炸。

  把没良心炮竖着放,和这种冷发射的发射装置差不多。

  导弹能飞出去,当然是因为蹲在挡板上的,挡板的下方则是一个燃气发生器,需要发射导弹的时候,启动燃气发生器,生成燃气,推动挡板向上,挡板推着导弹,把导弹推出发射筒,飞上天空。

  但是,传统的冷发射装置,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挡板并不是一直在推动导弹加速的,随着向上运动,燃气的压力越来越低,挡板的加速度也开始减少,当挡板走到发射筒长度一半左右,就已经起不到推动导弹前进的作用了,在这里,挡板会撞击到缓冲器上,和导弹分离。

  随着发射装置加长,这个缺陷也会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就和蒸汽弹射器面临的问题差不多。

  那能不能增加燃气发生器的能量?

  这个能量可以增加,但是,增加能量的话,会导致在点火瞬间的推力太大,让导弹的过载增加,影响发射安全。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能让九米长的发射管正常工作,相关技术人员研发出来了双级弹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气压太小,到了后半段就疲软无力,气压太高,开始启动的时候又受不了,所以,干脆改成双级气缸,两级气缸的活塞面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