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第768章

作者:白担心

  “端掉了相当数量的维持协会,大量的皇协军和亲日分子被八路军俘虏……”

  接着又有通讯兵赶到:

  “大队长阁下,八路已经袭取了我军的一、二、三、五号并屯,并洗劫了我军在并屯仓库囤积的大量军粮。

  还填平了我军封锁村落的壕沟,摧毁了附近的一些炮楼和据点。

  最后……他们还一把火烧了我们的并屯村!”

  “八嘎!”

  内田信也大怒,他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这些狡猾的土八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借助眼前的主力对峙、后方的部队迂会偷袭、外加上大后方县城的闹腾,作为掩护。

  但实际上的目标,从始至终竟然都是大日本帝国的并屯村。

  日军指挥部当即做出调整,令各方部队即刻向各处并屯村增援,拱卫并屯村。

  ……日军为了管理方便,将各村聚集过来的村民,全部规划到一个大大的并屯内。

  并用一、二、三、四……作为各并屯的编号。

  将原本村落分散,人员分散的大量村民,聚集在一个局部的村落之内。

  鬼子是为了彻底断绝八路军的群众基础。

  因为日军早就发现,只要广大的中国农村存在,这些活动在占领区的讨厌土八路,永远就不可能被彻底消灭。

  谁也不晓得,原本那些还算老实的中国村民。

  会不会摇身一变就成为土八路的一员。

  只是日军将原本分散的村落里的村民全部聚集在一处。

  建立并屯。

  你要是指望丧尽天良的小鬼子能保证村民们的生活,那你可就傻透了。

  中条山土地贫瘠,村庄分散坐落,百姓们辛苦耕种,尚且只能够勉强维持百姓们的生存。

  等到鬼子打造并屯,将村民们强行迁到一起,还把原有村落里村民们囤积的粮食物资直接进行了掠夺。

  鬼子又不会给村民们半颗粮食的帮助。

  并屯内,乡亲们生活的水深火热可想而知。

  为了彻底杜绝百姓与八路军的接触,日军更是对并屯实行军事化的封闭管理。

  在村子周边挖出深深的壕沟。

  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巡逻队监视。

  村口,村尾更是修建了炮楼,有端着机枪的鬼子虎视眈眈,但凡已有不经请示私自离开并屯的,会直接遭到日军的无情射杀。

  鬼子给村民们规划一些农田,让他们耕种。

  当然,种出来的作物,最终的收成和百姓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并屯的百姓,实质上,根本就是日军侵略者的傀儡和奴隶……

第811章 给老子歼灭关东军大队

  四团的战士们趁机偷袭了鬼子的几处并屯村。

  打掉村口村尾驻守的日军小股部队之后,迅速地控制了整个并屯。

  待冲进村子里,看清楚并屯村内百姓们生活的景象和环境,赶来的八路军将士们无不震怒。

  所谓的并屯村——把周边大量零散分布的村庄里的百姓,给强行的聚集了过来。

  按理说这么多的百姓,这样一个合并的超级大村子,内部的建设应该更加的完善才是。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

  战士们一眼望过去,整个村内没看到几座像样的房子。

  大多都是用茅草搭的茅草屋。

  风一吹就会倒,雨一淋就会漏水的那种。

  还有一些农户甚至连茅草屋都没有,只是用木头大概搭建了一个简单的长方体,紧接着在周边遮盖一些稻草,或者是挂上一些破布。

  勉强算是个容身之处。

  类似的茅草屋、破布房紧挨着。

  鬼子为了节省驻守的兵力,即便迁过来大量的百姓,但实际上并屯村并不算大。

  茅草屋是一间挨着一间。

  待战士们冲进屋子里看去,怒火随即更甚。

  村子里的百姓们早就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了,特别是那些妇女和孩子,三五个挤在一间茅草屋里。

  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百姓们在并屯村里的生活简直苦不堪言。

  而对突然爆发的战斗以及八路军战士的到来,民众们先是惶恐,待看清打进来的部队的穿着。

  脸上无不涌现出狂喜。

  一个老妇人拉着一连长的手,声泪俱下道:“八路同志们,你们可终于来了!”

  “对不住,大娘,我们来晚了!”

  看着周边巴巴的望着自己,在这些时日内饱受日寇摧残迫害的乡亲们,一连长鼻子一酸,回答道。

  独立四团进入中条山时间已经不短了。

  四团根据地,包括外围游击区的群众基础都是相当不错的。

  再加上四团是真心抗日,可以说是眼下最后坚持留在中条山一带,反抗日军侵略的中国部队。

  所以即便是在鬼子占领区的一些县城,八路军独立四团的威名也是相当响亮的。

  这几乎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一身军服就是百姓们处在黑暗中,所能看到的最明亮的光芒。

  接着,战士们迅速救助并屯村里的百姓。

  将带在身上的一些干粮和水就地发放给饿了好几天的百姓们。

  看到吃着食物的百姓们满目流着泪水。

  一营长忍不住怒骂了几声,又问道:“老乡,这小鬼子把你们弄到这里,就完全不管你们死活了吗?”

  那老汉一脸苦涩道:“就是圈几头猪,好歹也不会饿死,小鬼子根本就不拿额们当人看。

  年轻一点儿的还好,能给鬼子干活,小鬼子多少给点东西吃。

  额们这些年龄大的,还有女人和孩子,因为干不了什么力气活,根本就分不到半颗粮食。

  要不是干活的娃们帮衬着,把自己吃的本来就不多的食物,省了些下来给家里人吃。

  我们这些干不了农活的只怕早就饿死了。”

  “这些畜生!”营长大骂道。

  又有通讯兵赶来汇报道:“营长,找到老乡们说的地方了,你快去看看吧,太惨了!”

  闻言,一营长心底一沉,当即跟着通讯兵战士向着目标点赶去。

  那是之前通过并屯村的乡亲们打探到的消息。

  在鬼子实行并屯政策,强行将乡亲们聚集在一起以来,由于鬼子完全不发粮食。

  一些身体体质差的老人,还有孩子、妇女饿死了不少。

  丧尽天良的小鬼子便把这些尸体直接丢在了一处名为弃尸坑的地方,置之不理。

  甚至还有一些孩子只是普通的风寒,因为生病,也直接被鬼子活生生的丢进了弃尸坑。

  家里人去找鬼子哀求,反被一顿痛打,接着再也没见过孩子的身影。

  战士们赶到之后,有不少母亲哀求着,希望战士们能够找到弃尸坑,救回那些孩子。

  营长和通讯兵战士赶到的时候,围在弃尸坑周边的不少战士正在哇哇大吐,面色苍白。

  战士们在战场上见惯了生死。

  见惯了流血和牺牲。

  却依旧无法忍视眼前的惨烈与悲凉。

  弃尸坑里早已无了人形,只有苍蝇乱飞,腐肉横生。

  十几个母亲口中所说的生了病被日本人带走的孩子也夹杂在其中,早就没了生息。

  震撼过后,是油然而生的滔天愤怒。

  “营长——”

  战士们红着眼睛,紧攥的拳头,指甲几乎要扣进血肉里,在愤怒的冲击下,却感觉不到丝毫的疼痛。

  “这些狗日的小鬼子,要杀光他们!”

  一营长在沉默中将战士们喷火的目光尽收眼底,紧接着重重地点了点头。

  “杀,小鬼子统统该杀!”

  “艾尔德到了吗?请他拍一些照片,这是我们指控日寇侵略者最新最有力的证据。”

  一道声音从营长不远处传来。

  “营长,艾尔德记者来了!”

  声音落下,一名小战士带着美国记者艾尔德赶到的地方。

  原本四团临时的随军记者是沈文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