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第1014章

作者:白担心

  在鲁西、冀中,冀南,包括豫北方面的日军,取得的战绩倒是相当不错。

  处在占领区域内偏远的郊区山区夹缝求生的八路军部队,一直处在十分艰辛的抗战之中。

  这两相对比之下。

  或许昔日的第一军部队算得上是日军队伍里边的精锐,可如今却因为不断的在八路军手中受挫而颜面尽失,威严不存了。

  筱冢义男的提醒,在其他日军军官看来,更像是为自己作战不力的开脱。

  当然,出于谨慎,日军还是特别加强了鲁西防线的防守力量,甚至还调动了一支炮兵联队过去。

  包括相当数量的92式70mm步兵炮、38式75mm山炮、38式105mm野战炮,甚至还有几门96式150mm榴弹炮。

  以如此强悍的火力配置,日军军官们笃信,无论是八路军的何种作战部队。

  哪怕是山西方面传来的骇人听闻的消息,那八路军打造的装甲兵团。

  无论有多少八路军主力作战部队,哪怕是整个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

  都休想越过鲁西防线半步。

  对此,负责警戒鲁西防线的日军大佐自信满满。

  “第一军的司令官阁下未免太过危言耸听,太行地区的八路军猖狂,实在是第一军的战斗力太过拉垮,简直丢尽了我大日本帝国部队的威严。

  倘若这些猖狂的土八路敢舍弃根据地,向我军防区孤军深入。

  在下定要让第一军好好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帝国精锐!”

  ……

  而就在鲁西防线的小鬼子们严阵以待之时。

  孔捷正率领另一半的机械化作战部队,沿着晋冀交界区域南下。

  短暂休整补充人员,更换受损车辆后。

  孔捷率部向冀南,汇合冀南军区八路军主力后,分为两路,孔捷率领快速反应部队,率先沿平汉路南下,绕过HD后,从南乐县一带向豫北推进,沿途打通哨卡。

  冀南方面的野战部队后续跟进。

  此时,孔捷已经与晋冀鲁豫边区指挥部取得联系。

  三方汇合后,预计向开封一带攻击前进,完成预定目标后,通过豫北,绕开鬼子重点防御的鲁西地区,迂回到鲁西南地区。

  这是在临行前,孔捷和李云龙一早就商量好的两路迂回,然后在鲁西鲁中地区会师的作战方案。

  当时分析战局的时候,孔捷便直接提出:“鲁西防线一直是鬼子的重点防线之一,这次的局势动乱,日军说不好还会特别加强鲁西防线的防守兵力。

  鬼子如果以逸待劳,提前准备好防御工事的话,咱们的机械化作战部队就算是再厉害,恐怕也很难突破防线,搞不好还会落得个伤亡惨重的下场。

  如果咱们是常规迂回穿插的步兵,那也就算了。

  想要渗透,侵入鲁地,鲁西的确是最佳的捷径,就算是明知鬼子的防御严密,说不定也得试试。

  舍近求远,一路迂回过去,速度太慢,路途太远,搞不好仗还没有打响,部队就先累趴下了。

  但是眼下,咱们利用机械化作战车辆的优势,完全可以进行长距离的迂回,穿插,渗透。

  这鲁西的防御坚固。

  如果咱们走冀南到豫北这条线的话,再从鲁西南的方向向鲁中迂回的话,鬼子的防守明显薄弱的多。”

  “另外,豫北、冀南到鲁西南这些接壤地区的情况咱了解的可不少,特别是这两年来,这小鬼子和中央军方面频频的接触,明面上的战斗打得有一下没一下的,私底下的生意往来倒是热火朝天。

  小鬼子通过私下往来的生意,不断地从中央军这边谋取暴利,谋取军需物资,麻痹中央军的警惕性,腐朽部队,时间长了,连他们自个儿也给腐朽了。

  小鬼子们都忙着和汤司令做生意呢,来往的商队简直络绎不绝,好多时候防线这些商人甚至是不设防,直接敞开大门,供其出入。

  老李,你说这么好的机会,咱这次好不容易过来一趟,要是不趁机狠狠的捞他一把,简直对不起自个儿的良心!”

  李云龙对此是深以为然。

  两人一拍即合之后。

  李云龙率领另外一半机械化作战部队对,会合冀中主力后,由冀中向冀东攻击前进,完成目标后,会沿京浦路南下,汇合从鲁西南地区北上的孔捷部队,从鲁中地区向鲁西地区进攻,从鬼子防线后背瓦解鬼子十二军的防线。

  趁着日军兵力大举调动,后方防线空虚,趁机摧毁鬼子豫北,冀南,鲁西地区设置的封锁线,同时支援当地根据地建设,同事破坏鬼子沿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建设的沿线交通枢纽,仓库,生产基地,转运中心,军械所等军事、民用设施。

  这就是李云龙和孔捷此次商议好的,两线迂回的会师计划。

  正在鲁西防区摆开阵势,蓄势待发的小鬼子们,恐怕是想破脑袋也不会料到。

  他们的防御做的再牢固,可人家八路军压根就不往你的防线上打,而是避重就轻,迂回进攻。

  鬼子的一番折腾,愣是白瞎了工夫。

  当然,为了彻底的瞒天过海,暗度陈仓,麻痹日军的判断。

  冀中方面,吕司令员也派出了一些部队,尝试向鲁西防区推进,发起局部的佯攻,以吸引日军的注意力,掩护孔捷二人的迂回作战计划。

  ……

  时间迅速推移……

  就在八路军指挥部方面,包括老总,副总参谋长,还有旅长他们有些担心孤军深入,迂回作战的孔捷二人的安危的时候。

  李云龙这边已经彻底杀疯了,或者说是赢疯了,赢麻了,更为精准。

  原来这些年小鬼子在鲁西地区,为了对付那些分散的四处出击的八路军游击部队,也为了集中化管理散布的农村和村民。

  日军沿着一些主要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大搞集村并寨建设,将原本散落在郊区、山区的村庄全部集中起来,将村民集中起来管理。

  学习东北军在东三省的并屯策略。

  既能集中农村资源,加强对那些农民的管理,又能彻底的隔绝八路军游击部队与民众的联系,捣毁八路军的生存基础。

  另外大修公路,多建据点,拉防网,挖豪沟,处处设防,想要彻底将鲁西鲁中地区的八路军给全面封锁,直至耗死。

  原本这一系列的军事封锁手段也算得上高明。

  毕竟,全省沦陷的山东,孤立无援,又没有什么军工基础,后勤供应的八路军部队,在缺枪少弹少炮的情况下,针对日军的炮楼据点等军事封锁,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

  弊端自然也有。

  由于日军的兵力有限,他们大修据点和炮楼,利用少量的兵力,高效的集中进行防御,原本针对熟知的根据地内的装备落后,弹药稀缺的八路军部队倒还凑合。

  但是这种兵力特别分散的状态,一旦遇到具有较强攻坚能力的八路军主力部队,那基本上就是白给。

  当遇到李云龙率领的,这样一支火力尤为强悍的机械化作战部队,一辆辆坦克、装甲车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荷载着大量的火炮轰然推进之时。

  鬼子大量修建的据点炮楼防线,瞬间就成了纯粹的豆腐渣工程。

  再加上日军防守的兵力本来就不多。

  基本上就是一路横推,指挥作战的李云龙打得是直呼过瘾。

  缴获的大量的枪支弹药,军需物资,堆了一车又一车。

  动静闹得越来越大,当地被日军军事封锁的各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纷纷跑来帮忙。

  在望着自家兄弟部队,以雷霆之势,战车轰鸣,一路横推的场景过后,顾不上几乎能塞进一个拳头的嘴巴。

  便屁颠屁颠的跟在屁股后面协助作战,也享受享受跟在坦克和装甲车身后作战的那种痛快。

  李云龙更是从来都没有这么大方过。

  这一路缴获的装备直接四下分发给当地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

  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部队,甚至是民兵部队,只要是自己的部队,全部都有份。

  坐在一辆军用卡车的副驾驶上的李云龙乐得直笑:“哈哈,老子这回可真做了散财童子了!

  财神爷怕是都没老子阔绰呢!”

  而当地的八路军部队拿了好处,那也是办实事的,纷纷跟上李云龙的机械化作战部队,协助作战。

  以至于老李率领的整支快速反应,随着战斗的延续,缴获的物资越来越多,消灭的敌人越来越多,加上不断缴获,加入队伍的车辆,还有当地临时并入的作战部队。

  整支作战武装如同滚雪球一般,是越滚越大。

  直到顺着小鬼子的公路线,一路横推了十几里路,几乎将周边大片的日军的防御工事据点炮楼尽数摧毁之后。

  李云龙安排将士们略作清点,当大概的数据汇报上来:

  “团长,现在跟在咱们身后作战的兄弟部队,恐怕至少得有十个团了!”

  “哈哈,他娘的,痛快呀,咱这岂不是比师长还牛了!”

  只是这么多部队全部集合在一块儿,也不是个问题,容易被日军集合主力针对,或是进行空中火力的打击。

  李云龙便把鬼子那里缴获的大量的火炮弹药分发给各部队之后,又送给大家一些缴获的日军的车辆,将作战的队伍分成多路进攻,扩大整体的战果。

  同时让日军无法有效的进行集中性打击。

  就这么着,仅仅不到一上午的时间。

  日军在整片地区花费了一两年的时间,才打造出来的各道封锁工事,在李云龙以及当地八路军部队的反击破袭之下,全面陷入瘫痪。

  更让日军心头滴血的是,他们大量收集的军需物资,还有弹药,枪支储备,原本囤积在这些重要的前进据点,为的就是开春之后,作为基站,针对鲁西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进行大扫荡。

  以争取将这些八路军部队一举消灭。

  结果倒好,突然就杀出了个程咬金。

  白白的便宜了这些攻破据点的八路军。

  李云龙的出现,以及利用机械化作战部队发动的势不可挡的进攻,可以说是直接扭转了鲁西该片地区,八路军部队越发艰难,几乎已经快要难以为继的抗战局面。

  当地的八路军部队趁机发起了针对日军的军事封锁的反击战,破袭战,致使整片区域很快就打成了一锅粥的局面。

  另一边。

  孔捷这边率领机械化作战部队南下,得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进入豫北之后,孔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当初是中央军出身的魏和尚联系上了中央军部队。

  干啥呢?

  做生意。

  素来有孔财神,孔五万之称的孔支队长,那是从来不差钱的,打下大同之后更是富得流油。

  金条银元什么的都不知道装了多少车。

  一路过来,冀中冀南还有晋冀鲁豫边区都送出去不少。

  联系上了中央军之后,得知中央军同样要日票,孔捷就花日票向中央军部队直接购买了一个师一年用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