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嫡公子 第320章

作者:冥狄z

  李斯有野心,他一直都清楚。

  他以往也在刻意压着李斯,李斯为人相对势利,若是一朝得势,恐会显得有些志得意猖,他以往一直在思考,李斯该为左丞相还是右丞相。

  眼下。

  他已经确定下来。

  嬴政朝殿外道:“来人,取一份士子入选名单过来,朕要亲自看看是那些人入选。”

  殿外当即响起一阵脚步声。

  不多时。

  宦官便把写有名单的羊皮纸呈上。

  嬴政把羊皮纸摊在大案上,望着上面一个个陌生人名,眼中尤然露出一抹森然冷意。

  这些人大多对秦无好感。

  看完。

  嬴政把羊皮纸合上。

  冷声道:

  “秦落衡,这次是你挑起的士子纷争,就当由你自己来平息,这些士子来咸阳,太多不怀好意,你想整合天下士子,让天下士子为大秦所用,只能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但朕既然答应了,便纵容你一回。”

  “朕也想看看,面对天下士子,你会作何应对?”

  嬴政拿出秦落衡呈上的奏疏,望着秦落衡的请求,提起御笔,大手一挥,在上面直接落了墨。

  准!!!

  他把这份奏疏放到一边,拾起另一份奏疏,继续面无表情的批阅起来,对于这次士子盛会,他并没有太过关心,他更关注的还是盛会之后的官员调动。

  这些士子终究是游离在朝堂之外的!

  他之所以看士子名单,除了看一下有那些士子,更多的便是看一下有无仕秦官吏。

  若有,自当予以重用!

  若无,等盛会结束,大秦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

  这也是士子盛会在嬴政眼中的唯一作用。

  咸阳宫中对士子名单的公示,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咸阳城中,底层民众对此却是热议不断。

  士子盛会。

  俨然成了民众街头的谈资。

第257章 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咸阳城中一片热闹景象。

  万人空巷。

  不少人挤到冀阙看告示去了,城中民众油然生出一股感奋之心,张良坐在客舍中,望着四周热议的一个个名字,眉头一皱。

  这时。

  一个老者兴冲冲的走了进来。

  高声道:

  “快快快,快拿布笔,把入选的名士名字记下来,挂在墙上,不然等会了人多了,争着说,难免会记不住。”

  侍者快步拿来了笔墨和一方白布。

  老者正要提笔写,接着连忙摇了摇头道:“不行不行,我记得不全,写的也不是很好,还得去请个士子先生。”

  旁边张良道:

  “一份名单而已,至于如此上心吗?”

  老者笑道:“眼下城中一片热议,这个话题短时都结束不了,而识字的黔首毕竟是少数,我若是在殿内贴一方名单,岂不是能吸引不少的客人进入?”

  “这次盛会意义非凡。”

  “隐居的、逃亡的士人都有前来,朝廷也极为重视,已然成为了天下难得的盛会,繁花似锦,恐怕这次盛会的影响力将会十分悠远,这份名单上的士子,也会不时为世人提起。”

  “我记下的名单也会成一种谈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老者停顿了一下,摇头晃脑道:“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我来吧。”张良看了老者几眼,去到案几旁,提笔就在白布上写了起来,老者一愣,狐疑的看了几眼张良,见张良一副镇定自若的神色,不由问道:“你会写字?”

  张良道:“识过几年书。”

  “商贾会写字倒也正常。”老者嘀咕了一声,随即不疑有他,高声的念了起来,但只念了两个,后面的便全忘了,张良却是根本没有听老者说什么,奋笔疾书,眨眼间,笔下便生成了一个个大字。

  老者见状不禁也跟着高声念诵起来。

  九十六名名士分别是----

  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lu)里先生、周青臣、子襄、淳于越、萧何、陈平、范增、蒯通、田陵、鲁仲连、鲁雅、程邈、王次仲、张苍、沈逞、黄石公、乐叔、范目、郑昌、董欣......

  张良笔走龙蛇,不到半盏茶,便已悉数写下。

  写完。

  “彩----”

  张良写字期间,人群渐渐聚拢在店堂围观,见张良停笔,人群顿时爆发出阵阵轰然喝彩声,张良搁下大笔,向众人一拱手,云淡风轻的回到了原位上。

  老者神色振奋。

  他吩咐殿内的侍者,将这幅白布高挂起来,让路过的民众都能看到这个名单。

  弄完。

  老者才去到张良跟前,拱手道谢道:“方才多有冒犯,还请公子不要见怪,小老儿平日嘴生的贫,没事就喜欢嘀叨几句,刚才还误把公子认成了商贾,这样,公子这几日的饭菜全免。”

  “公子以为何?”

  张良喝着热汤,并没太在意。

  他的模样早已不似从前,以往他风华正茂,端的是一个翩翩俏公子,这些年为了报国仇家恨,也为了躲避秦廷追捕,他刻意的不再修理边幅。

  故意留长的胡须,让他年纪显得更大,终日的风吹日晒,让他的额头上爬上了不少皱纹,加上为进入咸阳,特地穿的身葛布衣裳,这让他更想风餐露宿的商贾,店家认错其实情有可原。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张良幽幽的叹了一句,他看向店家,问道:“老丈,你对这次盛会很期待吗?”

  老者笑道:

  “这是当然。”

  “公子前面念的那句诗歌,我曾有幸听过,是出自诗经中的《郑风》,我少时曾有幸学过,不过那时家贫,上不起学,不然这次没准也能去冀阙那边参与一下。”

  “哈哈。”

  “至于公子所说期与否,那肯定是期待的。”

  “且不说这次盛会开始,让我这家客舍生意昌隆,这次盛会的立意就很是不同。”

  “有何不同?”张良问。

  老者迟疑了一下,说道:“就......我也说不太上来,就有点像大秦的军功爵,我当年其实也是韩国人,后面因为一些事情,才到的咸阳。”

  “我在韩国时就有一个感觉。”

  “有人天生世卿,有人贵为公子,而像我这种低微身份的人,仿佛就该一辈子处在底层,永远都没有出头机会,当年我也跟韩国的百姓一般,厌恶秦国、憎恨秦国,但到了秦国之后,我却惊讶发现,大秦跟韩国不一样。”

  “这里不看出身、不看门第,人人都有翻身机会!”

  “只要你有军功!”

  “眼下天下一统,四海归一,不管是千年氏族,还是六国宗室,竟皆被大秦的军功授爵踩在了脚下,在大秦管你传承了几十代、数百上千年,管你是什么高贵血统出身,没有军功,就得不到尊重。”

  “大秦最受人尊敬的是树有‘阀阅’的家庭!”

  “阀阅是做不得假的!”

  “那是靠实打实的军功,靠在战场上杀下来的,阀阅上记载的都是这个家庭立过的所有功劳,这难道不比六国一直讲的血统传承更有说服力?”

  “眼下小老儿的长子,正随蒙恬上将军北伐匈奴,或许用不了多久便会传回捷报,小老儿的长子或许还能趁此立下一些军功,虽说提升不了多少爵位,但身份地位却是会有显著提高。”

  “没准我家以后也能成阀阅家门!”

  老者眼中满眼喜色。

  老者继续道:

  “说到这次盛会。”

  “却是让我有同样的感受。”

  “军功爵不看出身门第,而这次士子大会同样不看这些,我甚至听说这次盛会还有罪犯和以往的亡人参加,而大秦却是听之任之,这也足以说明官府对这次盛会的重视。”

  “这次议的是什么?”

  “治理!”

  “大秦肯把心思放在治理上,这不比说一下空话实在?”

  “我长子因军功爵的缘故,现在已是簪袅之爵,等盛会之后,没准朝廷就放开一些生活限制,到时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自然会很期待。”

  望着老者满眼期待的神色,张良心中怅然一叹,他万万没想到,曾经的韩人,竟会为灭韩的秦国说话,他说道:“大秦推行的是法制,我虽好黄老,但也曾随名师学过礼。”

  “《书》、《诗》记载了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相对于如今的残暴苛刻,古时候是有三代之治,圣天子垂拱,行无为而治的,那时候的生活远比现在轻松。”

  “而秦严禁《诗》、《书》,还用律令强行约束,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治理胜过三代之治,更是便欲厚今而薄古,这样的治理方式,你何以能这么认同?”

  老者警惕的看了张良几眼。

  冷哼道:

  “公子定是出身高贵。”

  “你说的什么三代之治,我从来就没听说过,或许对你们这些生来显贵的公子而言,那什么三代之治,的确是生活富足,但对于我们这些贫苦出身而言,大秦治理之下,我们至少能有吃的填肚子。”

上一篇:武道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