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嫡公子 第114章

作者:冥狄z

  “右丞相为军中最具政才的冯去疾!”

  王绾拱手道:

  “臣无意冒犯陛下。”

  “但臣觉得陛下的安排不妥。”

  “冯去疾为冯亭之子,当年正是因冯亭不愿献上党于秦,才致使发生长平之战,臣知道陛下有惜才之心,也有海纳贤才之量,冯去疾及冯氏这些年为大秦立了不少功,但......”

  “左右丞相皆为原六国之人。”

  “臣认为不妥。”

  “陛下既然对臣坦然,臣就斗胆直言了。”

  “近些年,朝堂之中,原六国官吏却是太多了,眼下还有我们这些老臣压着,等我们这些年迈老朽的老臣退下,朝堂几乎成了原六国官吏主导。”

  “臣知道天下归秦,他们也是秦人。”

  “但毕竟有亲疏之分。”

  “当年陛下为安定各国,给不少六国贵族赐予了高爵,但秦国的爵位跟其他不同,是可以直接入仕的,这也导致他们入仕以来,很快就晋升到了高位,像崔意如、令狐范、召平等人已经进到朝堂,像马兴、姜叔茂、沈倧(zong)等人也即将进入朝堂。”

  “朝堂里李斯、郑国等都出自六国。”

  “臣知道他们是一心为秦,但朝堂上出身六国的官吏,占了朝堂大半,这让臣心中有些不安。”

  “天下方定,当以稳为主。”

  “大秦是以关中发家的,自然当以关中来稳天下,现在朝堂之上却是反客为主,这无论如何都不应当。”

  “臣知道当年他们冒犯了陛下,但时过境迁,他们早已不如当年,臣认为陛下该给他们一个恕罪的机会。”

  “最起码。”

  “朝堂之上还需要他们。”

  “臣年老昏聩,难免口出无忌,还望陛下见谅。”

  嬴政双眼微阖。

  他知道这些是王绾的肺腑之言。

  “朕知道了。”嬴政点头笑道:“老丞相的铮铮之言,朕又岂会怪罪?老丞相说的,朕日后会考虑的。”

  “日下朕有一事不明,希望老丞相为朕指点迷津。”

  “陛下请说。”王绾道。

  嬴政沉声道:

  “近来不少大臣上疏地方土地兼并问题,想让朕下令清查山东郡县,不知老丞相对此作何看法?”

  “老丞相可畅所欲言。”

第110章 欲乱我大秦,痴人说梦!(求订阅)

  王绾沉声道:

  “失田一事,臣也有所耳闻。”

  “自古以来,田产之事,都是国之大政。”

  “夏商周三代,都不许易田,但在那时,各家却言不许易田,则民如死水,是以,大争之世开启,便有了买卖土地之先河,随即风靡天下。”

  “言曰:使民有活力也!”

  “然则。”

  “既有田产买卖之法,兼并之祸便在所难免,根除兼并,犹如为渊驱鱼,非是一朝一夕能办到。”

  “穆先王当年也有所意动。”

  “好在商君及时劝止,并立行了新法。”

  “即便如此,当年也有不少老氏族欲阻止变法,最后是商君言行令止,斩杀了数千名不服新法的老氏族,这才让田制之法得以推行,也才制住大秦的土地买卖之风。”

  “大世之争这两百年。”

  “其余六国皆改变了田制,但当时变法说的‘使民有活力’,却是从来没有体现出来,若论粮食产量,秦当属天下之最,若论民之活力,秦也为天下之最,天下莫能匹敌。”

  “大秦维持旧制,却是更胜一筹。”

  “纵观各国变法,最后强盛的非是各国公族,而是各国内部的各大世族和豪强,当年‘三代不许易田,民则如死水’的传闻,或许本就是一场阴谋,只是山东各国的公族没有察觉,反倒陷入了其中。”

  “当年陛下迁山东豪强入咸阳。”

  “他们中有的来咸阳已近十年,最少的也有五六年了。”

  “但这些家族依旧维持着过往奢侈生活,他们就算家底雄厚,但也不至于这么奢华,长达这么多年,家中这么多人,竟无一人缩衣减食,这岂不怪哉?”

  “以臣之见,他们之所以能继续挥霍无度,恐怕就是靠过往吞并的民田支撑着。”

  “这些年,不少郡县其实有上书。”

  “地方上的田产弊案日渐增多,诸多冤狱皆牵涉到土地买卖,甚至已经有公然夺田之事发生,但臣每次派人下去深查,这些案件立即就变得若明若暗起来,根本查不下去。”

  “只不过当时朝堂立行新政,大部分朝臣都盯着六国复辟,以及匈奴百越这些外患,几乎没多少人注意到田产之事,因而这事很少为人瞩目,臣也下意识忽略了。”

  “当时陛下立行天下执一!”

  “即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万般统一,这田制自然也要统一,皆与大秦的田制相同,因而这山东郡县的田制也当不许买卖。”

  “臣当时认为,数年之后,田制也将统一。”

  “田产买卖一事也当终止。”

  “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臣疏忽了。”

  “山东各地,田地买卖盛行已有两百余年,那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何况山东的世族豪强尚在,他们又岂会听之任之?”

  “这次的上书恐非是空穴来风。”

  “陛下当慎之又慎。”

  嬴政目光微沉,蹙眉道:“老丞相认为他们意欲何为?”

  王绾道:

  “臣不太清楚。”

  “想来应该只是试探。”

  “如今大秦新政越发深入人心,他们中的一些得利者,恐是有些坐不住了,想趁此试探陛下的心思。”

  “但大秦的田制在这。”

  “他们若真想有所图,应当是想改变田制。”

  嬴政眼中闪过一抹寒光。

  大秦强于法,法下践行的是军功爵,军功爵制的基础就是田地,若是田制改变,军功爵制也就失去了作用。

  大秦也必将陷入混乱。

  嬴政这些年并没有太多动作,而是在有意压制六国的复辟势力,但现在他隐隐感觉风雨欲来。

  突然间。

  他想起了扶苏说的三个建议。

  其中就有拟定新田法,不过是打着根除兼并的由头。

  “欲乱我大秦,痴人说梦!”嬴政冷哼道:“但既然这事已经挑明,若是不为所动,听之任之,岂不是在纵容他们?”

  “现在朝中不少大臣进谏,却是不清他们的意图。”

  “丞相认为当如何处置?”

  王绾面露迟疑道:

  “臣不知。”

  “但这事不能不解决。”

  “若是继续放任,恐怕山东郡县用不了多久就会生乱,到时恐就落入了他们的圈套,此事并不好处理。”

  “臣一时也想不到办法。”

  嬴政点点头。

  他也清楚,让王绾突然想对策,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他也并不强求。

  君臣两人又聊了一些其他大事。

  在王绾想告退之际,嬴政朝殿外大声道:“来人,去少府那边,给老丞相拿块药墨过来。”

  很快。

  就有宦官捧着一块药墨献上。

  嬴政道:

  “老丞相,朕知你的退意,但现在朝堂还需要你主持,朕知老丞相精力乏困,就送你一块药墨做滋养吧。”

  王绾一愣。

  他茫然的接过这块墨宝。

  惊疑道:

  “陛下,药墨?”

  嬴政笑道:

  “这是朕的公子所制,对身体有些裨益。”

  “老丞相劳苦功高,继续如过往宵衣旰食,实在难以维系,朕也不求老丞相殚精竭虑,但求老丞相在丞相府能多待一些时日。”

  “替朕多分分忧。”

  王绾拜首道:“臣多谢陛下赐宝。”

  闻着这散发着淡淡药香的墨宝,王绾也不禁精神一震,下意识叹道:“长公子真是忠孝节义。”

上一篇:武道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