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你别怂 第254章

作者:贼眉鼠眼

第三百五十七章 内圣外王

金乡离开后,滕王松了口气,李钦载似笑非笑看着他。

滕王见他这副表情便很不爽,像条二哈似的龇牙:“咋!”

李钦载笑了:“莫咋,回头我就把殿下栽进茅坑的事说出去,请个口齿伶俐的,分成二十集站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来回不停的说。”

滕王顿时慌了:“竖子安敢辱我清名!”

李钦载叹了口气:“殿下总是威胁我,总是问我敢不敢,其实我有啥不敢的呢?”

大家都是资深纨绔,除了造反,还有啥不敢干的?

滕王果然客气了许多,这货有点欺软怕硬的属性。

“咳,李县伯,借一步说话。”

李钦载不假思索地道:“不借!”

说完扭头就走。

纨绔的德行他已经很清楚了,总之不能惯着他们,老纨绔也一样。

……

李治和武后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李钦载真有些怀疑这对夫妻究竟是来甘井庄办正事的,还是来度假的。

或者说,换了新的环境,焕发了中年夫妻久违的激情,昨夜难得地颠鸾倒凤了一番?

李治仍没有离开庄子的意思,李钦载只好领着他又去烧制水泥的窑口看了看。

烧水泥的窑口污染很重,李钦载特意造了厚厚的口罩,里面垫以多层麻布,草皮,外面是一层羊皮开了十几个出气孔。

李钦载严令庄户必须戴上口罩,只要做工就不准摘下,否则重罚,这是开不得玩笑的,若患了尘肺痨病,一条命基本就丢了。

不仅戴口罩,平日里的养护也要注意,李钦载让人在窑口附近每天熬猪血汤,并且每天让庄户们跑步锻炼肺部。

李治对李钦载定下的规矩很不解,李钦载只好耐心解释了一遍,李治恍然大悟。

“陛下,烧水泥其实是个折阳寿的活儿,臣有个提议……”李钦载迟疑地道。

“景初尽管说。”

“以后大唐要烧制水泥,不如让牢里罪大恶极的犯人来干,或是让异国战俘来干,比如倭国,陛下可下旨让倭国送来一万个精壮的汉子,帮咱们烧水泥……”

李治失笑:“你这提议够毒的,人家倭国已经很老实了,你还祸害人家的子民。”

“倭国人不算人……总比祸害咱大唐自己的子民强多了吧?”

李钦载见李治不大认同,只好道:“又或者,陛下让百济扫荡余孽的那几位将军们努努力,多逮几个战俘送来,总之,咱大唐缺少劳力,不仅烧水泥,以后修路修桥修河堤什么的,都用得着。”

“陛下可千万要跟那些将军们说,以后战场上对活着的敌人不能随便杀了,杀人就是亏本,太亏了。”

李治气笑了,指着他道:“你自己去跟你祖父,跟那些老将军们说,看他们抽不抽你就完了。”

李钦载愁道:“是真的缺人啊,臣自家庄子里的庄户不能长期烧水泥,太祸害身体了,眼下烧水泥只是暂时的,过几日囤够了量就要停工了。”

“战俘多好,他们怕死,又勤劳,只要管饭,不必开工钱,身上处处都是宝啊。”

李治失笑摇头:“回头朕给熊津道行军总管孙仁师下一道旨,让他送一千战俘来试试,若战俘真能用,以后可定为成规。”

李钦载急忙道:“送两千吧,陛下,从百济到关中,路上或许会死不少战俘,到了地头能剩一半就不错了。”

李治无所谓地道:“那就两千,无妨的。”

君臣看似闲聊,聊天的内容却充满了血腥味,但君臣二人都觉得很正常,仿佛在谈论最近口淡,猎杀几头野味尝尝。

李治是仁君,但仁君只是对大唐的子民,对异国番邦的战俘和百姓可就没那么仁慈了。

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他父皇李世民南征北战,李治可不是对敌人心软的帝王,事实上他发起对外征战,杀的人比他父皇更多,每陷一城,屠城已成了常例。

内圣外王,这是独属于李治的风格。

大唐宽松的政治环境,让国内的民风格外朴实,但对大唐的邻国来说,李治登基这十几年来,邻国的君主们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压迫感。

尤其是百济被灭国,接着倭国又被灭国后,这种压迫感更严重了,如今的唐军说是横扫天下也不夸张,人家确实有这实力。

更何况还有李钦载发明的神臂弓,火药和三眼铳,更是给唐军加了个祝福状态,已经无敌于天下了。

二人离开窑口,漫无目的地在庄子里散步。

李治忽然叹了口气,道:“孙仁师已将百济荡平,剩下的余孽翻不起风浪了,你又将倭国灭了,更是彻底断了高句丽的最后一条海上补给线,原本朕打算明年东征高句丽的,谁知……”

“今年莫名闹了旱灾,莫非是上天在警示朕,不可穷兵黩武?”

李钦载苦笑道:“陛下还是耐心等两年吧,今年的旱灾严重,国库要支出不少赈粮,约莫要缓个一两年才能恢复元气,此时东征高句丽,委实不智。”

李治叹道:“若我大唐粮食够用,大唐那些强邻早就被朕征服了,何至于如今畏首畏尾,进退两难。”

“粮食……”李钦载若有所思。

李治两眼一亮:“景初办法多,能想个办法增产粮食吗?”

“陛下冷静,臣只是凡人,不是神仙。”

李治颓然一叹,苦笑道:“也是,景初若连粮食都能想出增产的法子,可不就是神仙了么。”

李钦载迟疑许久,轻声道:“倒是有个撞运气的办法,看陛下愿不愿赌一把……”

李治一惊,接着大喜:“景初真有办法?”

“是撞运气的办法,不一定能成,失败的概率很大,回头若是失败了,臣恐……”

话没说完,李治立马打断道:“朕绝不怪罪,尽力就好,说不定朕正好撞了大运呢,快说说。”

李钦载犹豫片刻,缓缓问道:“陛下眼里的‘天下’,是什么模样?”

李治一愣,道:“所谓‘天下’,自然是大唐,还有周边吐蕃,突厥残部,靺鞨,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些,听说海洋之东还有更广阔的陆地,但那不过是传闻。”

李钦载摇头:“天下很大,绝对超出陛下的想象,而那些未被发现的大陆,有着丰富的物产,各种庄稼作物,各种奇花异果。”

“很多物种是大唐没有的,若能将它们收集起来,移植到大唐耕种,假以时日,大唐的粮食增产不是问题。”

第三百五十八章 牺牲与收益

睁眼看世界,这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具体的事件。

熟读过后世百年屈辱的李钦载,很清楚当一个国家固步自封狂妄尊大是怎样的下场。

别人忙着将火药应用在武器上时,我们却拿它做炮仗做烟花。

思想落后就是落后,不要冠以“爱好和平”之类的狡辩,自欺欺人没意义,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处处皆是吃人的豺狼虎豹,凭什么中国人必须得爱好和平?

中国强大如汉唐时,历代帝王爱好和平了吗?

一切的屈辱,都是因为闭关锁国自封上国,对外面的科技发展不闻不问,对内愚民欺民。

辫子朝侵占了万里江山,但并没有珍惜子民。就像大家族里续弦的后娘,反正本来不是自己的,财产也好,子嗣也好,能卖的都拿出去卖。

明明已是家徒四壁,却坐在紫禁宫里洋洋得意地做着老子天下第一的美梦,不被赶下台就没天理了。

李钦载并不指望改变大唐的现状,他只希望给大唐赋予一种理念,如同数学和物理知识一样,学不学得会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存在。

对李治说的话也是如此,李钦载必须让他知道,世界不止他眼里看到的那么小,还有无数的陆地和海洋等待他和历代帝王去征服。

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不能光盯着自己那几个邻国打歪主意,如果他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能激起他的雄心壮志,治下盛世也好,厉兵秣马也好,大唐只会越来越强盛,才配得上李钦载开出来的新地图。

李钦载可以当一条咸鱼,但李治不能。

“大海极东之地,有一片广袤的大陆,土地比整个大唐更广,大多是平原,可以种植各种庄稼,大陆还有许多物产是大唐没有的,若能移植到大唐,百姓从此世世代代不愁粮食。”李钦载用极笃定的语气道。

李治又惊又喜:“真的有这种地方?为何朕从未听说过,你又是从何知道的?”

李钦载露出为难之色,他是从何知道的,这个瞎话他还没编好,再拿梦里的白胡子老奶奶说事儿,怕是李治不大会信,而且有侮辱天子智商之嫌,不大不小也算是欺君了。

见李钦载为难,李治却脑补出了答案,顿时恍然大悟:“朕知道,是你墨家的不传之秘,对不对?”

李钦载愣了:“墨家?”

“难道你不是墨家弟子?呵,景初不必隐瞒了,朕虽不知你是如何得到墨家传承的,但朕这双眼睛不瞎……”

“景初展示的各种本事,造出的各种新东西,还有关于数学和格物等各种学问,不是墨家弟子还能是啥?”

说着李治朝他挤挤眼,露出我早已洞察一切的得意表情。

李钦载擦了把额头的汗,心悦诚服地朝他行礼:“陛下这双眼睛果然不瞎……臣钦佩万分。”

李治一拍大腿,得意地大笑:“天下何事能瞒过朕的眼睛?哇哈哈哈哈!”

李钦载嘴唇嗫嚅几下,终于还是选择闭嘴。

若换了是自己的学生,这会儿应该被自己挖苦得哭出声来了吧,此刻李治这种愚蠢而又自信的表情,绝对是李钦载重点打击的对象。

“呵,朕偏题了,说正事。景初说大海极东之地有陆地,还有大唐不存在的各种物产和粮食,那块陆地在何处?”

李钦载想了想,觉得用言语真的很难解释清楚,于是顺势蹲了下来,随手捡了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起来。

简易版的世界地图终于在这个世界闪亮登场,像一颗微弱的火种,在漆黑茫然的夜色里闪烁。

李治睁大了眼,看着脚下这幅简易版的地图,满头雾水不明其意。

李钦载指着地图上的某个地域划了个圈儿,道:“陛下,此处是咱们大唐,大唐在这个地图上所占的地方只有这么一小块,其他的地方包括咱们那些邻国在内,都只占一小块。”

“真正的天下,是这个样子的,陛下且看,有多少地方等待咱们去征服。”

说着李钦载将树枝指向美洲大陆,道:“臣刚才所说的物产丰富的陆地,是这里,需要打造大海船,组成一支无敌的舰队,从泉州或登州出海,一路向西行进,可以到达那片大陆……”

“但是风险很高,非常高,大海气候与风浪莫测,运气不好便是船翻人亡的结果,当然,风险与收益是正比,如果能到达那片大陆,得到的好处是不可思议的。”

“陛下心心念念的高产粮食,那片大陆就有,一种名叫‘玉米’,一种名叫‘土豆’,亩产可超千斤,若能获得种子带回大唐,咱们的百姓世世代代不怕饿肚子了。”

李治的表情越来越惊愕,等到李钦载说完,他已是一脸震惊,不敢置信地看着李钦载。

“你,你……说的都是真的?”李治竟已开始结巴了。

李钦载认真地道:“臣所言绝无半字虚假,愿以人头担保,但臣还是要一遍又一遍地强调,风险真的很大。”

“一支舰队出海,不仅耗费糜巨,也关乎数千上万条性命,海上一个浪打过来,海船若扛不住,几千条人命便葬身大海了。”

李治脸色时红时青,神情陷入挣扎。

人命与收益,哪一个更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对帝王来说,根本不需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