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60章

作者:臊眉耷目

鲁肃听了这话,当即拜道:“陛下天恩浩荡,爱民如子,肃实敬之!”

刘琦哈哈一笑,道:“听说,你这一次还领来了两百名部曲?”

“是!”

“别的豪绅练兵,都是私自藏匿,尽量不让郡署亦或是县署知晓,你可倒好,居然大摇大摆的将手下人都领到了朕的面前?是为何意?”

鲁肃拱手道:“陛下乃是当世英主, 慧眼如炬,我等在陛下面前私藏,着实无益,难道鲁肃不领家中这两百人来,陛下就不知道鲁肃手底下有私士了?”

鲁肃的话让刘琦颇为感慨。

聪明人说话,永远都让人能够感觉到他的睿智。

“那你这一次领人来这里见朕,有何目地?”

“陛下北进平贼,需要人手,肃以绵薄之力,助陛下成就大业,仅此而已。”

刘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子敬真是忠臣志士也。”

随后,便见刘琦转头冲着身后的侍卫道:“尔等命人端上酒饭,再将食桉搬过来,两张食桉合成一张,朕与子敬一桉同食。”

鲁肃听了这话,心中很是诧异,刘琦是大汉之主,他肯与自己合桉对饮,对鲁肃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荣宠。

而且刘琦的这一举动更透露出刘琦对他的信任,因为合桉就意味着他与刘琦近在迟尺了。

按照正常规格,皇帝与两千石对桉,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莫大的殊荣,更何况是鲁肃这样的白身之人。

鲁肃的心中已经是异常感动了。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裹足不前

少时,食桉摆上来后,皇帝刘琦亲自邀请白身的鲁肃对坐同食。

近在迟尺的两个人此刻不免有了几分亲近之情,至少感觉比刚才近了许多。

酒爵被侍从送上来之后,刘琦随即亲手为鲁肃斟上了酒,惊的鲁肃急忙起身,再次行礼。

“好了,不要如此多礼,一爵酒而已,你若总是这么客气,咱们今日怕是到天黑也吃不完这顿饭了。”

“是,多谢陛下厚恩。”

两人对酌一爵后,刘琦用手轻轻地敲打着桌桉边,似乎在琢磨着如何开口。

鲁肃也不着急催促他,或者说不敢催,只是静等刘琦出言。

少时,方听刘琦思索一番,慢悠悠地开口道:“昔日汉室倾危,豺狼当道,值四方云扰之际,朕承先帝遗命,扫平荆襄、司隶、巴蜀、江淮及凉州之地,今数雄皆灭,唯袁曹尚存,子敬远从江淮至此为朝廷效力,朕想问之,可有良策助朕平定天下?”

刘琦开门见山,鲁肃也不是扭捏的人,他拱手朝刘琦问道,“敢问陛下,想成高祖,想成文、景乎?”

鲁肃的问话让刘琦颇为诧异。

这小子这么憨的嘛,说话竟如此直白?

既然鲁肃都这么直接了,孙翊也直接答道,“高祖,桓文皆朕之愿也。”

鲁肃以诚而来,刘琦就以诚对之。

不来虚的,他确实想成为一名能够超越汉代所有先贤的帝王。

鲁肃似乎早就料到了刘琦会这样说。

便见他拱手向着刘琦施礼,道:“陛下自打登基以来,扫清朝廷掣肘,声名威震天下,南境百姓富庶,特别是镇西稻和摊丁入亩的新政,可谓是空前,天下齐民黔首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如今因为陛下的新政,各地人口新生不断增多,想来不出一代人,我大汉定可人丁兴旺,届时便可内外兼修,西向平定西域,北向臣服鲜卑北疆,内修德政,民生富足,以扬我大汉天威。”

刘琦微笑道:“朕有生之年,渴望的,是使我大汉能有万邦来朝的气象。”

这一句‘万邦来朝’,直接击中了鲁肃的内心。

他向着刘琦抱拳,对他道:“陛下真是心胸广阔,志气高远,单凭这一句‘万邦来朝’足可彰显陛下的心胸,肃服矣。”

“那依子敬之见,朕若是想达成这个愿望,当下还应许需做些什么?”

鲁肃拱手道:“陛下要做的事,天下皆知……自然是要灭袁,曹!袁曹一日不灭,陛下便一日不能放开手脚对外,这万邦来朝的盛世,怕也是一日无法实现。”

刘琦砸吧砸吧嘴,仰头喝了一口酒,道:“朕现在正在做的,不就是想办法了灭了曹袁吗?”

鲁肃摇了摇头,道:“只是陛下这种灭法,太过中规中矩,没有一往无前的气势,恐怕时间会越拖越久,当然了,依照鲁肃看来,时间越久也不是坏事……因为时间越久,形势也会越来对陛下越有利。”

刘琦挑了挑眉,道:“子敬这话,是什么意思?”

鲁肃拱手言道:“其实依照肃的想法,陛下无论是想当高祖,或是想当文景,对付袁曹的最佳手段,都无异于眼下这样的方法,但陛下却想将高祖和文、景皆超,那恐怕眼下用兵就有些缓慢了……依照鲁肃来看,陛下这一次进兵,实际上是因为张燕受到了袁绍的进攻,陛下看似是大举进兵,但事实上尚未鼓足全力想要与袁绍和曹操一决雌雄。”

刘琦闻言笑道:“如今的天下,看似朕与袁绍和曹操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明眼人都知道,朕无论是在国力,军力,将士,谋士包括粮草军械和战略纵深方面,都远超袁绍和曹操多矣,特别是眼下袁绍身体有疾,他着急决战,朕不着急决战,时间越长,对朕越是有利。”

鲁肃道:“陛下此言甚和兵法基要,但陛下可以想想,陛下的想法,袁绍和曹操其实也能猜到,河北实力虽然不及陛下,但以袁绍和曹操的智慧,必然会多番进行布局,力争延缓陛下统一的速度……前番袁绍废长立幼,用来安抚河北诸望族的手段,说实在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对陛下的统一大业不利。”

刘琦的眉头皱了起来,开始低头沉思。

“陛下的行事之风,臣一向知晓,但陛下在针对袁曹这件事上,步步为营,虽然可立于不败之地,但对方也会根据情况,在时时做出调整,陛下若是一心统一大汉,则此举无碍,但陛下若真想‘万邦来朝’……这速度,只怕是就有些过慢了。”

刘琦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酒爵,目光炯炯地瞪视着鲁肃。

少时,方听刘琦开口道:“子敬,其实朕这一次找你来汝南,还有另外一件事。”

鲁肃当即便站起了身,道:“肃别的东西没有,但家中徒附数量不少,陛下若是需要,臣愿意让他们来前线,负责支援陛下用兵……当然,淮汝的其他豪强,肃也愿意亲自前往,劝他们将徒附进献出来,助陛下平定豫州!”

刘琦有些惊讶地看着鲁肃:“公瑾跟你说了朕找你的用意?”

鲁肃很是镇定地摇了摇头:“公瑾乃是陛下之臣,岂会随意将陛下的心意向外人透露?即使是肃,公瑾也不会的……这些都是臣的猜测。”

刘琦乐了:“你猜的很准啊……汝南是朕刚刚占据的地盘,但还没有全据,子敬既然已经来了,那就权且暂代汝南郡丞,替朕处置汝南事务,至于郡守之位么……没有合适人选,则暂不立。”

这话说的很清楚了,刘琦破格直接提拔鲁肃当了六百石的郡丞,但事实上却不立两千石,这摆明了就是让他当个代两千石的职务,只是未摆在明面上罢了。

鲁肃心中感动,当即拜叩皇恩。

……

鲁肃走了之后,刘琦一夜未眠,脑海中翻来覆去的都在思考鲁肃的话。

自己是不是在针对袁曹的问题上,有些走的太过保守了呢?

仔细想想,好像还确实是。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自己先入为主对他们的判断,认为曹操和袁绍就是他的大敌,就是极难对付的敌人,就是不能速胜的人。

《日月风华》

而这一切,都基于自己在后世时对袁绍和曹操的认知。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刘琦对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认知,因为他是穿越者。

有时候,这是一种优势,但有时候,这也会造成他不敢妄动,裹足不前。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临阵换将

通过了一夜的琢磨,刘琦终于下定了决心,次日,便见他将尚书台的几名官吏统统找到了面前,向他们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

“朕已经决定,要向伪皇帝全面宣战,北方要临阵换将,朕将从襄阳和长沙包括蜀中,关中,凉州调遣可用之兵,全面北上征讨敌贼,骑兵方面,让凉州的法正从马场调遣良马入关中,供骑士使用,这一次,朕要颠覆伪朝,一统华夏!”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惊讶了。

在众人的心中,刘琦对待河北的方式,一直都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同时还安排了不少的暗子,用于日后使用。

比如说被他放回河北的袁谭,太行山的张燕,还有被刘琦藏在军中的公孙瓒,还有那个在凉州军中为他效力的孙策。

但是现在,刘琦突然要起倾国之众与袁绍和曹操开战,这等于将他原来的布局全部给打破否定了。

刘琦向手下的这群年轻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随后问道:“君等有何高见?”

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周瑜等人皆低头细思,一时间竟没有人回答。

半晌之后,终见诸葛亮第一个站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此举过于冒险。”

“为何?”

“陛下有心一统华夏,急切之间想要对袁曹用兵,这份心情臣能够理解,但是为了对付河北,陛下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布局,若一旦大举进兵,臣唯恐陛下所做的努力将前功尽弃,而且我朝如今对北方,还是占据了优势的,而且优势会随着时间逐渐显现,臣觉此时起倾国之兵,万一让袁绍和曹操找到了空隙,使优势不存,实在是对陛下不利,还请陛下细查。”

刘琦点了点头,道:“孔明之言,有理,朕原先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呢,和他一样的想法?”

说罢,刘琦看向另外三人。

却见司马懿,周瑜,庞统一个一个的站出来,对刘琦道:

“陛下,臣等赞同陛下的意见。”

周瑜道:“臣赞同陛下的意见。”

司马懿道:“诸葛令君之言有理,但臣还是比较赞同陛下的想法有些时候,不敢冒险过于小心,对于大汉而言,也并无益处,依臣之见,若是我军能够向袁绍宣战,并集中大军攻之,则河北必然有变,而届时陛下事先所布下的那些棋子,想来也都会发挥作用了。”

刘琦轻轻地揉了揉额头,随后又看向周瑜,问道:“公瑾,你为何觉得此时大举兴兵为上?”

周瑜言道:“陛下志气高远,意在平定四夷,扬中华神威,但袁曹始终为陛下最大的阻碍,如今我军兵强马壮,将士勇猛,放眼天下,谁能抵挡?况且陛下乃是天下正统,河北的伪皇帝如何能胜得陛下?”

庞统又道:“陛下,臣认为,陛下是恐毕其功于一役,万一出现失败,恐元气难以恢复,因而采取循序渐进之策,希望能够十拿九稳的拿下河北,但陛下,这个天底下,从来就没有什么事是有完全把握的,依照臣来看,一件事情,只要有七成的把握,那基本就是没有问题了。”

周瑜又道:“况且,陛下乃是当世雄主,眼光独到,我等虽非治世之名臣,但也非等闲之辈,更兼我朝中人才济济,英杰辈出,臣以为我等最后纵然胜不得袁绍,也断然不会大败,请陛下三思。”

刘琦见庞统,司马懿,周瑜的意见都跟自己一样,心中颇为安定。

他又看向诸葛亮。

“孔明,你的意见依旧不变是么?”

诸葛亮镇定的向着刘琦拱了拱手,道:“诸贤所言皆各有道理,但臣还是以为,有些事情,还是稳一些的好。”

刘琦用手支撑住桌案,缓缓起身,道:“朕心意已决,立刻下旨,派人去雒阳,请刘太傅安排人发布一份讨贼希文,务必写的言辞犀利,声讨伪皇帝、袁绍和曹操等人的罪状,然后公告天下,说朕要倾全国之力灭贼!”

“喏!”

刘琦又转头看向诸葛亮,道:“孔明,不论适才有何争端,意见如何相佐,接下来我们要商讨的,都是将如何剿灭袁绍和曹操,一统北地,你还需要给朕多出主意才是。”

诸葛亮面色淡然,道:“陛下放心,臣自然会倾尽全力。”

“还有一件事,朕要拟定旨意,前阵换将。”

刘琦在汝南,于旦夕之间就将原先的对外国策推翻全盘重做, 他一面派人前往雒阳去见刘虞,一面派遣使者去张允所在的前线阵地。

使者星夜兼程,来到了张允在河北边境的前线阵地,向张允陈述了刘琦的旨意。

刘琦想要表述的意思,大概是他已经重新调整了对外战略,将改被动为主动,同时换掉张允的大都护之职,改由黄忠接替张允担任都护,并由荀攸,刘晔等人辅佐之。

而张允身为大司马,则是转往长安,负责西凉和关中支援雒阳的中转事宜。

在场的众将,听了使者的表述之后,本以为张允会拒不交权,就算是交权只怕也会多费波折。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允是个极为听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