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山海画妖 第209章

作者:拉不拉得多啊

  在脐之上,约以四指即中腕处,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即于土上立极。

  觉一金针,自后向前相通,又从金针帛间,默念下脐一寸许,向左转东过离,又转右向西过坎,周而复始。

  初小渐大,大渐小,下不过鸠尾,上不过神关。

  初用意领,火则自转,转时意注,中立极处,顺其自然,合其固。

  如不转时,又须意领数次,此乃积精炼气、颠倒阴阳之妙旨。

  行之愈熟,意至自转,而土中之窍虚矣。

  《易》曰:「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工夫至者。

  然此乃散浊养虚之大法,若却病,则移心于患处,周而转之,又散四肢出去,则血自流而气自通矣。

  此“周天功法”,便是三一门的“筑基功”法,符合三一门先修“性”、再炼“炁”、后立“命”的“逆生”准则,同样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周天,原为天文学术语,指的是人眼所能见的天球上的大圆周,孔颖达《礼记·月令篇疏》解释周天:「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

  道法自然,自古起,道门的内丹术便是把人身看作一个小天地,借周天来比喩炼丹的周期或行功中气机运行的轨迹。

  而内丹功法中,周天则通常指“子午周天”,或称“任督周天”,气机循行路线是起于丹田,往下经“尾闾”上升,沿夹脊循背部“督脉”运行,经“玉枕”,到达“泥丸”,再下降,经“鹊桥”,沿“任脉”运行,回归于丹田,是为一个周天。

  如此周流不息,则清气聚于体内而浊气散于体外,内炁逐渐清澈、凝实,可收发随心。

  ……

  ……

  九序之三,曰:通关,肢窍光达以炼形!

  人身之炁,本一呼而散之四海,一吸而归之于昆仑。

  气滞则不能流通上下,故通关也者,所以宣畅一身之筋脉,流通一身之滞气。

  滞气一散,则神自虚而明,形自清而爽。

  行通关,须从土中立极处,行周天三遍;

  直下中极处,分两路通骨节打圈数遍,旋两脚面至中指;

  旋脚底,向后跟,行上两脚肘,至尾闾合作一路;

  向左转右,照周天行三遍;

  直从脊中旋上至肩,分开两手背,至中指转入手面,复上两肩,至头两边旋上两耳,至泥丸,旋落两眼,从鼻口下中腕,向右转,行周天三遍;

  又分开照前行九遍,或廿一遍,或四十九遍,每日早晩二度行之,行、住、坐、卧如一,愈多愈妙。

  不行时,意注黄中立极处,此流通血脉,功在早晩勤行,消息自见,而百病可袪矣。

  此通关炼形之法,能令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若却病只以其中处,运气以散其患,未行时,须端坐直身,以左手覆脐,令神气凝住,然后行之。

  《九序心法》的一二序功夫——“艮背”、“行庭”,重在去除杂念、妄念,培育真炁,真炁积聚到一定程度,要以意行炁,带动真炁运行周身。

  然而周身有许多关窍眞气难行,这就必须调动眞气去冲破各个关卡,使气机运行周流不息,从而达到锤炼肉体、树立己“命”之目的。

  同时,这三序之功还为“大周天功法”,其真炁的运行不仅限于通三关,也不限于只在子午之间运行,而是做全身四肢百脉的通关运行。

  因此,此法还能解第二序行庭功法之蔽,毕竟初学者行炁难免会因心急而行差踏错,而意念由心思而来,心属火,太着意往往导致火旺,这就需要泄火,运行大周天功法,就可以散火去热,求得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

  ……

  九序之四,曰: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间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

  人心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八寸四分,而心脐之间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

  其曰土者,何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也。

  苟能以吾身一点之仁,而安于中以敦养也,水火既济,乃结阴丹,水到此则止而溉之,火到此则伏而温之。

  通关炼形,形体既清,百脉畅达,则浑身通泰,神清气爽,则继之以“安土敦仁”。

  三一门祖师“三教先生”继承先代天人合一观,视人身为一小天地,认为天地之间相去八万四千里,那么中心点即在四万二千里之处。

  心脐比之天地之间,心脐相距八寸四分,那么中心点则处于四寸二分之处,心脐之间实际上就是“行庭”之“庭”,即黄庭或称黄中,对应于五行为土,安土敦仁即将“仁”安于土中敦养,以期结出阴丹。

  再看这个“仁”字,实则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二人也。

  人、二,两个偏旁左右组合出“仁”字,会意两人相亲相爱之意,而人、二两个偏旁也可以上下组合出“元”字。

  《说文》有载:「元,始也。」

  仁、元两字在现代的通常用法中区别很大,然而考之字源,两字却是同义。

  两人合一,象男女媾精,是生命的初始阶;槙物之果核,也是雌雄媾精的结果,核,仁也,因此果核通常也叫果仁,果仁是新生命诞生的基础。

  引申到人的生命领域,则“仁”无外乎人之胞胎,而其虽然只是胚胎、果核,但其中包含有无尽的生机。

  而“三教先生”也曾说过:“余尝窃论之:孔子所谓‘仁’者,即硕大之果,生生不息,而仁在其中矣。由是而芽而,而条而实,烨然华美,咸备于果实之仁。”

  果仁,暗藏生生不息之元气,其后之萌芽、生长、开花结实,呈现出“烨然华美”的景象,都是由果核中的“仁”生化而来的。

  因此,“仁”字有两方面的含义:

  实指,是阴阳媾精的胚胎,是生生不息的元气。虚指,是五德仁、义、礼、智、信中的仁,是仁爱之心。

  而在“三教先生”的主要理论中,“仁”是五德之“仁”,是仁爱之心,在《九序心法》中则有“一点之仁”之说,主要指生生不息的元气、元神。

  最后说“结阴丹”。

  在古代丹经中,有阳丹、阴丹之别,其中阴丹有时指的是男女双修结成的丹,但通常所指的阴丹是内丹、内药、真汞,因为人身自有阴阳二气,不必藉助男女阴阳双修。

  而所谓“真汞”,指的是“阳中阴”,也就是离卦象中的一爻真阴,离者心也,所以结阴丹,也就是修炼心神的功夫,将一点“虚灵不昧之神”安住于黄中,以土敦养之。

  ……

  ……

  (本章完)

第182章 《九序心法》(下)

  九序之五,曰:采取天地,以取药物!

  此阴丹已结,而生意未足,而温之养之者,药物也。

  亥子之间,天地一阳来复,巳午之间,天地一阴来姤,惟吾身之天地也,然故亥子采阳自下转上,巳午采阴自上转下,而旋转乾坤以会而归之乎。

  太极者,取而收之者也。所以然者,诚以我与天地非有二者,夫我与天地既不二,而采取之方有不收吾身而有余耶。

  阴阳五行之气,天地人本相流通联属者也,故人巳午之间者,心脏也,属火,属阴,天也,阳中有阳,乃真火也。

  采取之法,不过用我之意,就于心宫想一水珠,莹白清洁,凝之少顷,采之下降至于脐部,即想变一火珠,红光朗耀,凝之少顷,取而上升至于心宫,至心又想变一水珠,莹白清洁,凝之少顷,又采而下复降于脐部,至脐又想变一火珠,红光朗耀,凝之少顷,又取而上复升于心宫。

  如此依前采而降,取而升,至第八转,降时不降于脐,而降于心脐相去之中处。

  共成九转,以为一遍,每行只三遍,以为一次,又绵绵若存于中宫,使真水真火混融,以为金丹之药物也。

  但此功夫只宜共行四次,多则动火而热。

  然丹属火,不能不热,至热即移之脐下一寸三分去处,稍停片时,即向脐后直上夹脊升出泥丸宫,为之外虚处注之,其热必退。

  退后只依前上泥丸之外,功夫行之至三月之久,方可转后序功夫。

  汉时易学象数派,借周易卦象来帮助时序中阴阳之气升降的规律,这就是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其借用六十四别卦中的十二个卦象来帮助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升降规律,同时也对应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律。

  而古时丹家非常重视亥子之交的作用,一年之中首重冬至子月,一日之中首重子时。

  因为子时阴极阳生,天地一阳初生,在人体则指肾间动气,肾水中真阳萌动,子时修炼采一阳元气,午时则阳极阴生,天地一阴初生,在人体指心中真阴,午时修炼采一缕清阴。

  向前观之,第四序功夫安土敦仁,以结阴丹,是修炼内在的功夫,凝聚人体内在的精华元气结成内丹……

  而第五序功夫采取天地,以取药物,则是由内而外,由人体内部扩展到人体外部扩展到天地之间,结合时辰、结合天地间阴阳气机的升降来采取药物,而其所采药物,既有内在的真阳真阴,更有外在的天地阴阳二气。

  药物之生,恍若飘渺,难以捉摸,因而修炼之时必须致虚守静,只有在虚静的境界中才能捕捉到一点灵光。

  而与此同时,“采药”也是为了下一步“媾阳丹”作准备,正所谓——无药则不足以成丹。

  ……

  ……

  九序之六,曰:凝神气穴,以媾阳丹。

  两肾之间,名曰气穴,窍中之窍,玄之又玄。

  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者,真去处也。”

  心脐之间阴丹已结矣,丹属化火,温养之久,不能不热。

  热而移于脐下一寸三分处,稍停片时,而自脐后上升夹脊、双关,至泥丸,后循鼻口直至脐下一寸三分去处,谓之送归土釜,以牢封固。

  盖矣俟乎真阳之丹自外而来,然神即丹也,移丹于土釜,即凝神于气穴也。

  第五序功夫采药,采得药物,放于炉鼎,接下来的功夫便是烹炼了。

  按《九序心法》中的气穴来看,分内外两窍,窍中还又一窍,外窍处两肾之间,也就是通常所讲之“命门”,也便是下丹田精气出入之所。

  命门为水火之宅,命门之火乃肾中元阳,命门之水乃肾中真阴,真阴真阳是得之于父精母血的元气,是生命的元始之气,受之于父母而藏之于两肾,通窍于命门。

  元气乃先天之气,与生俱来,其盛衰便决定了一个人身体的强弱,其存亡便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存亡。

  而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元气是渐长渐消,处在一个不断消亡的过程中,元气一失,则生命随之消亡。

  因此,命门上节言采药功夫,既采取肾间动气、也采取天地之间阴阳二气,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命门也称本根或天地根,而在老子那里,此称为“玄牝之门”,为阴阳相合之处。

  在人体内部,玄指父精,牝指母血,父精母血媾合而成一点先天元气,藏之于两肾。

  在人体外部,玄指天,牝指地,玄牝之门是天地阴阳之气出入之门,天地阴阳之气于此媾合,也藏之于命门。

  《老子河上公章句》曰:「不死之道,在于玄牝。」

  保住先天元气,并温养之,使之不失,使之巩固,这就是“不死之道”!

  再说内窍,内窍在气穴之内,这就是窍中之窍,其名“土釜”,喩烹药、结丹的器皿。

  既然以“土”来命名,那么必然与“土”有关,古代丹经上的“土釜”通常指称“黄庭”,位于腹部,在八卦中属“坤卦”,其土性温厚,能温养药物、结出丹芽。

  然而,《九序心法》中的“土釜”却是“气穴”之中的“窍中之窍”,并非是“中宫黄庭”,而是位于“坎位”的“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