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绝症,我成为科研女神 第14章

作者:海棠无香

他身后床上的妻子也好奇地揉了揉眼睛催促道:

“老黄你又干什么呢?才开学你就要熬夜?”

“我……不行,老婆你还是先睡吧,我把这篇文章看完就睡……算了,我去书房!”

“我真是服了你了……早点休息。”

“嗯嗯,你就别管我了,赶紧睡吧。”

熬夜这种事,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

黄非红害怕打扰自己妻子休息,索性搬着电脑,然后从书桌抽屉里拿出本子和笔,跑到了隔壁的书房里。

不过他看向电脑上那些公式和注解的眼神里,慢慢变得呆愣了起来。

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他,看不懂。

是的,虽然他是清大的副院长,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篇论文他看不懂。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搞学术的人要想有进步,也必须得先学会保持谦虚的心。

而且这也不能全怪他。

像学到他们这个阶段的,一般研究方向都十分固定,像他黄非红,所研究的领域就比较偏向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相关。

对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或者其他计算机领域,他当然也懂,但是远远达不到最前沿的水准。

然而,他虽然没法验证那些公式是否正确。

但是却知道这篇论文如果真的真实有效,那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冲击。

虽然这只是一篇阐述基础理论的文章,整篇下来他没有看到任何的实际运用。

但正是基础理论,才能决定了一个技术领域的上限。

模式识别这个领域,起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可以说和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老大哥。

但是渐渐的,模式识别慢慢走向了瓶颈。

不光是识别的效率差强人意,识别的准确度上,也经常出现错误。

很多人类本身能够轻易分辨的事物,比如说数字“0”,字母“o”,以及句号“。”,对于电脑来说却是极容易混淆的特征。

很多人总结,正是因为模式识别的思路局限于用人的思维模式去教机器学习,才会让这一领域逐渐陷入死水。

反倒是机器学习,因为他使用机器的思维模式去教机器学习,反倒发展是一路高歌。

“不行,我实在忍不住了……这个论文要是真的改变了现在模式识别的尴尬处境,计算机行业恐怕要大地震了。”

想到这里,黄非红也顾不得现在已经凌晨1点了,直接拿起电话就打给了自己的好友——邓凯。

他不在行,自然有在行的人。

电话响了快三回,最后才被接通。

能感觉的出来,接通电话的老邓,现在的心情一定是想杀人的。

果不其然,黄非红刚拿起手机,就听到了里面充满怨气的声音。

“老黄,你是不是有什么大病?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了。”

“赶紧起来,我发一篇我们学校老师的论文给你,你看了一定比我还兴奋。”

“我兴奋个锤子,现在唯一能让我感到兴奋的,就是能顺着电话线打破你的头!”

“……”

知道自己理亏,毕竟这个时候扰人清梦,确实有些不道德。

但是邓凯是个什么人他还能不知道?

自己拿到了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第一时间通知他,回头反而成了他不够仗义了。

况且别看电话里的老邓讲话很凶,现在不还是从电话那头传来了穿衣服的声音?

没办法,不疯魔不成活,清大的教授有几个不是学术疯子的?

“快传给我吧,如果要是没能让我兴奋,我就去你老婆那里造谣你是南铜。”

“我tm……”

没好气地笑骂了一句,黄非红赶忙操作电脑将文件给邓凯发送了过去。

接收文件没有耗费多少时间。

但是当邓凯打开文件,看到那个嚣张的标题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给我一个饶过你的理由。”

“……哈?”

“消遣我好歹也拿个像样点的东西吧?这种营销号般的标题,你以为我会信?”

黄非红尴尬地挠了挠下巴,然后信誓旦旦地说道:

“不是,老邓,我黄非红是那种半夜和你瞎胡闹的人吗?还有这边论文是不是真的,你自己看看不就知道了。”

“……行吧,反正也被你吵醒了。”

电话那边突然安静了下来。

黄非红估摸着那个家伙现在正在拿着翻译软件慢慢阅读文章了。

但是你能沉默一时,还能沉默一夜?

这不,在黄非红等待了差不多10分钟的时间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了猴子一般的怪叫声:

“我靠!这尼玛居然能用这种方式解决……我说你个老黄是真tm不够义气,为啥现在才打电话给我?!”

“……”

合着又成他的不对了?

第十六章 都给我加班!

邓凯先前对好友半夜吵他起床的怨气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现在只感觉自己即将见证一个计算机前沿科学界的一个新历史。

其实之前就有很多人笑过他,因为邓凯目前研究的方向已经好几年没有出过重大突破了。

虽然文字图像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早就已经商用,但实际上离他们这些搞学术的人心中的梦想,还差的很多。

他们想要的是一种真正的智能化技术。

而这种真正的智能化,就是让机器代替人的五感,分辨出大千世界的各种特征。

可是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模式识别这条路确实已经被发掘到极限了。

最近几年关于这个领域的论文,也都是一些用来混毕业的水文。

内容也无非都是跨学科的应用案例,或者结合前人的算法,自己做一点优化。

可这么多的“成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到底有多少提升?

答案是0。

毕竟发论文是一回事,使用论文中的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突破性的变革。

但是现在不同了,摆在邓凯面前的,就是一场剧烈的变革。

这篇文章里,通过将模式识别的各个领域汇总在一起,将最底层的逻辑完全推翻,给他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他既不是在用人类的思维去教机器学习。

也不是用机器的思维去教机器学习。

而是通过剖析信息的本质,教会机器如何去认清楚外界产生和传递的所有信息量,并形成数据化的模型。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但是,这样做可行吗?

虽然文章中运用了很多香农的理论,也通过大量的计算验证推演除了新的公式,但是其是否真实可行,还是一个问号。

需要验算。

“我说老黄,你确定这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写出来的论文,而不是……国际上刚发表的?”

“国际上刚发表的……你觉得可能吗?”

确实,如果这样的成果被发表出来,那他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

“GuYu……还真是我们的人啊。”

邓凯翻回到论文的第一页,看到了上面的作者名字。

当然,也看到了下面附带上的组织名,也就是清大。

“尼玛……我们学校有这号人吗?这么妖孽的人,我居然不认识?!”

“咳咳……”电话那头的黄非红尴尬地咳嗽了两声,“其实,她是我们学校刚招的新讲师。”

“讲师?!”

“对……她刚毕业。”

“……”

邓凯一脸吃了螺丝的表情。

太可气了,为什么自己研究这么多年,啥实际成果都没有。

人家一毕业,就弄出这么大的成绩来。

但是一想到不只是自己,其他所有研究模式识别的人都是被识别率这个大坎卡着脖子,他心里的不平衡又恢复了很多。

不过显然电话对面的黄非红并没有这么简单就放过他。

毕竟之前他看到顾雨简历然后备受打击的时候,邓凯这帮人根本不在。

“你知道她多大吗?”

“多大?”意识到自己好友的话里有诈,邓凯皱了皱眉,然后故意往小了说道,“25?或者……24?”

艹,听听他在胡说八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