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694章

作者:绅士东

唯一能想到的可能,大概就是像司马懿一样,协助刘备潜伏在楚国,最终靠内斗的方式夺取成果?

然而诸葛亮对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楚国有没有那么容易被“夺舍”且不说。

这样复兴的汉室,对诸葛亮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亮对汉室的纠结,并不是愚忠,而是希望再一次强化“汉室”的神圣性,如果在前汉、后汉之后,再出一个季汉,那么汉室的神圣性便更加稳固,今后万世一系也并非虚妄。

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或许就会重新陷入先秦时那种群雄争霸的大乱世之中!

到时一乱一治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毕竟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汉灭亡,将意味着王朝再无神圣性可言。

所以之前和白图、曹操比起来,平平无奇的刘备,才会如此符合诸葛亮的要求,甚至不惜避开来南阳的白图,主动北上去投靠刘备。

楚国虽强,但在诸葛亮看来,终究神圣性不够,一时能统一天下,也只是小浪花儿。

不过诸葛亮的逻辑固然执拗,却没有偏执,最清楚用“鸠占鹊巢”的行为,来续一个季汉没有意义——得国不正,还有什么神圣性可言?

反而会令汉室蒙羞,变成“警告”后来人要造反必须尽诛刘氏子孙而已……

至于重新再找一个能扶得上墙的刘氏子弟,从头开始?

更不可能!

眼看楚国、魏国都已经要南北对决,这时候扶谁也来不及!

虽然司马懿名义上,还维持着伪汉,但诸葛亮已经清楚,汉室……已经注定是过去式。

且不说人生理想离自己远去的打击,更功利些说,关羽、张飞等等旧臣,还有被楚国启用的可能,不过诸葛亮却不可能被重用。

毕竟他的想法,早就“暴露”的差不多,本来也没有特地隐藏。

如此与楚学格格不入,能力再强,楚国也不会重用……

其实不是楚国严苛,而是诸葛亮的理想,已经是“立国之本”的级别,除了本来就符合条件的刘备,哪一方也不可能为了一个诸葛亮,而将自己的“国本”动摇、修剪。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询问过诸葛瑾之后,白图和殿阁对诸葛亮的看法是,如果无法接受楚学的话,可以任用的上限是“民部侍郎”。

不沾兵权、不沾朝政大权,只负责调配全国民部工程的那种……

如果想要隐居的话,可以朝廷供养,但也要特别监控,不允许无证办学。

诸葛亮等了一个多时辰,关羽才又叫自己过去。

从时间上诸葛亮就知道,关羽之前肯定是心情激荡,还好自己躲了出去。

密语的确有密语,不过也只是告知关羽,自己的情况很安全,提醒关羽撤回时小心行事。

得知刘备还活着之后,关羽也没有要继续以少伐众的强攻长安,而是从善如流的准备撤回。

诸葛亮也强作精神,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理想没有了,但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是要报,至少要将关羽这一支齐军,尽量带回去……

第六百零六章 猛张飞

且说张飞西进,想要分散关中力量,以免郑侯闷心眼子、逮着关二哥一个人祸祸的时候,陆逊也看出了许县塞侯的色厉内荏。

在陆逊的建议下,张绣点宛城二师,直扑许县而去!

与此同时,在汝南弋阳驻扎的太史慈,同样起兵奔上蔡一带而去,两面夹击颍川。

同在荆湖北道战区的文聘,也奉命点襄樊二师、三师北上,引为后援,吕蒙则从东莱西进,汇合关平,抵抗魏国南下……

楚国的国境内运兵速度,再次令魏国与司马懿都不得不放弃“常识”,重新计算!

而且这次张绣挥军许县之后,后面直接跟着工程队,将“铁轨”也一路铺了过来。

此时魏国和司马懿也大概明白,这“铁轨”是什么东西……

被这东西联通的地域,基本可以看做楚国的“绝对领土”——可以在一天之内,调来百里之内的军队,在半月之内,调来本土上的任何一支军队,且后勤十分通畅。

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大概只有自己的腹心之地,以及一些必争之处,能算是绝对控制的领土……

而许县又是中原之地,土地平坦、铁轨修的很舒坦。

许县杨奉早就已经撤回虎牢关,没费多大力气,楚国便夺下了豫州南部,而豫州北部以陈郡、梁郡为界,依旧在魏国的控制下。

张飞因此是一流坦途的就进入司隶、或者说是司州。

司州河内郡是魏国的边郡,张飞进入洛阳所在河南尹的时候,魏国居然尚未出兵接管河南,这令张飞和简雍十分惊喜。

不过楚国荆北这一路的北伐都督陆逊,却立刻意识到有问题,传令张飞缓行慢进。

然而张飞本就远远算不上归心,虽然对楚国有感激,但如今心忧二哥,又如何会听尚未合兵一处的“主帅”的军令?

一意孤行的前往虎牢关!

结果在虎牢关下,遭遇了包括守关的郑军在内,还有魏军和“并州军”的三面围剿!

魏军会在这里,张飞并不意外,然而并州军……

名义上是高干统帅的并州军,实际上却是加上南匈奴、河套羌人,大量外族的联军!

并州中西部的河套地区,本来就是匈奴的内迁之地,自西汉时就一直是反而剿、剿而复反,成就了汉室一代代的并州名将、凉州名将,自匈奴内迁之后,历朝历代只要朝廷动真格的,平叛都不算大问题。

然而在袁绍时期,汉室诸侯自己打成一团,当地的匈奴人就已经基本脱离了掌控,名义上的并州刺史高干,也只是占着雁门、太原、上党几个河套以东的郡。

袁谭彻底被逐出河北之后,先是想投靠表亲高干,结果高干只是资助了一些粮草,袁谭只好继续向西,“投靠”了南匈奴的可汗!

当然,袁谭倒是不想那么丢人,所以名义上是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