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593章

作者:绅士东

刘璋如果投降楚国,至少还有一世清闲,但如果是亡于内乱,那就只能给蜀侯府殉葬……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汇合,到了攻略西川的最后阶段时,郑度就曾建议刘璋,大规模迁徙百姓到易守难攻的地方,将外面控制不了的粮仓全都烧掉,拖到刘备撑不住、自然退去……

这招当时听得刘备和诸葛亮也是一身冷汗。

毕竟刘璋能不能做到且不说,一旦要赌的话,的确荆州军可能先撑不住!

不过刘璋根本没敢赌,而是直接投降。

邓芝也看出了郑度的色厉内荏,丝毫不像郑度想象中好糊弄的年轻人那样,做出惊讶、或是忌惮的神色,而是淡然对蜀侯说道:“蜀侯仁义之诸侯,岂会如此行事?若是真有此等不义之举,我大楚天兵,又岂惜粮草……”

郑度一拳打在空处,而刘璋则是频频看向张松,似乎是想要知道,自己要不要开口。

不过这时张松先一步开口道:“楚国如今之敌,在北而不在西,楚王贸然再次出兵西川,究竟意欲何为?邓先生可否示下?”

张松也是看出了楚国仍无灭蜀的准备,否则……但凡刘璋刚烈一些,楚国都要陷在这里至少三成兵力,届时楚国定成天下诸侯之所望——不怀好意的那种。

只是张松在缺少重要信息的情况下,也猜不出楚国是要做什么……

毕竟……

楚国只是想再拖两三年,等时机成熟,就在海上“毕其功于一役”,并且一举令魏国萎靡、同时震惊北地,现在……只是为了令人看起来不那么怀疑,拿蜀国出出气而已——这种事情张松怎么可能猜得到?

在张松、在天下人的视角里,渤海上原本完全在楚国一面的天平,正在渐渐倒向魏国好的吧?

甚至整个天下的形势,如今都在渐渐倒向魏国好的吧?

张松怀疑现在汉室中的几位“高人”,应该都在想要诱使楚国与魏国直接交战了……

毕竟现在“谁都看得出”,楚国之所以有些颓势,更多是因为和魏国之间隔着汉室诸侯,而直接与魏国冲突的地方,又都是在魏国更近的海域。

魏国表现出的侵略性,甚至令汉室有些不想再被动的为其藩障……

因为对楚国的不了解,尤其是对楚国在夷州、亶州的布置的不了解,对楚国的国力,他们还是有太多的小觑。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楚国哪怕没有火炮真气船、真的双方使用相同的战舰,也不可能败给魏国……

毕竟魏国海军沉没一艘主舰,算是伤筋动骨,世家沉没一艘主舰,基本意味着要退出海上利益的竞争,而楚国沉没一艘主舰……将士的伤亡令人悲恸,但仅从战舰角度来说,这都算是拉动了内需!

如果真的全面开战,楚国在并不破坏任何国内工坊生态的情况下,就可以时时刻刻的有新战舰下水——比战斗中被击沉的速度更快的那种。

哪怕舰队二换一,一年后也是魏国先压榨得国内民众大把的家破人亡,而楚国……还欢欣鼓舞的正完成新订单。

这也是工业化后潜在好处——战争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不会脱离自身的“舒适区”,不像农业文明一样,只要动刀、基本就离开了舒适区……

除非魏国能一口气攻上楚国,否则怎么可能是生产效率最高、并且还额外有“全天下”养着的楚国能拖?

甚至很难将楚国,逼出“战争损耗尚在拉动内需区间内”的舒适区,进入战争损害国力的阶段……

除非正如张松所想,楚国真的三成国力被拖在益州,到时肯定各方诸侯都看准时机,令楚国陷入透支国力的苦战状态!

第五百一十三章 蓄电池

蜀侯府群僚,猜不出楚国想要做什么,邓芝也不会主动“露怯”,加之有南蛮大敌在伺,自然只能任由邓芝“宰割”。

邓芝借机提出,要在蜀国展开调查,确保没有北地的异族奴隶流入,蜀侯为了自证“清白”也只好同意下来。

当然,对调查队的规模,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且蜀国也会派人全程监视……

张松等人对此自然也怀疑,楚国是要借机刺探西川的地形,乃至于暗中与西川地方世家建立联系。

不过对于这种影响,蜀侯府也已经顾不上太多,只能以“监视”的方式,来尽量避免。

如果楚国真的全力进攻西川,蜀侯府尚有赌一把的机会,只要敢赌、至少能将楚国拖住几个月。

然而一旦楚国也打着“拖住”的主意,令蜀侯府无法全力应对南面的叛乱,则要不了一年半载,益州就要乱成一锅粥,到时楚国出兵,又有谁能挡?

即便是现在,楚国也打定主意,在“调查结束前”,巴东郡的驻军会暂停撤离。

好在蜀侯府本来也不准备动巴郡的兵马,而是以蜀郡、广汉这些更核心的军队,去南方抵御叛乱。

至于江州的严颜,将继续盯住巴东郡。

一向以军纪严明著称、维护楚学为己任的楚军,也时刻关注着益州民众的安危。

非但没有给严颜什么压力,反而对此派人询问严颜,是否需要楚军协助维持秩序……

如果需要的话,只要江州让开路,赵云马上就带人去益州南部的叛乱区,重建秩序、切实保障益州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不论严颜同不同意,反正楚军一直是这么宣传的,赵云也的确派了人去询问,只是严颜反应很平淡,还有点想骂人,那就不是楚国的问题。

……

楚历四年、五年,在交付了战舰之后,楚国与魏国的关系,也正式脱出“蜜月期”。

虽然因为还有“民间组织”的遮羞布,理论上在渤海与楚国海军发生摩擦的,并不是魏国朝廷,不至于在官方层面剑拔弩张,但关系也明显僵硬了许多。

尤其是最近,魏国朝廷终于觉醒,哪怕楚国主动免掉出口税,魏国也依旧我行我素的开始收进口税!

只是在楚国的贸易威胁下,暂且并不敢定的太高,毕竟魏国对楚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楚国对魏国的依赖,魏国定一成,楚国就敢定两成……

不过这倒是没有影响夏侯涓太多,即使是从古典道义的角度来说,王女嫁过来之后,也不应因为母国的关系,而受到什么的冷遇。

当然,实际上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受过多的冷遇,但也势必有所影响。

比如……

两个月前,夏侯涓突然停止创作,一度令外界猜测纷纷,怀疑楚国与魏国的关系,将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