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535章

作者:绅士东

哪怕是刚刚晋升的鎏金战将——即使无法直接飞上关头,不过也可以在借力几次之后直接跃上来,而魏延的先登团,本就特地加强了基层鎏金战将的比例的。

基层将领在前冲锋,也能够激励姬造士兵的士气,只见一众先登团的姬造士兵,抓钩甩上墙头,锁紧后沿墙迅速攀爬了上来……

攀爬,自然也是特地强化训练过的!

生生在黄忠的一轮烈弓效果消失之前,先登团就已经全线登上关墙。

后面“烈弓团”的箭雨,这才停了下来——毕竟魏延的和将士们也已经在墙上,再射容易误伤!

至于其他团,更是早就已经停止了远程掩护……

而守军……早就已经士气全无,仅仅是魏延的先登团,就迅速占领了城墙,后面的军队陆续顺着先登团留下的绳索爬了上来。

“刘璋昏聩,益州乌烟瘴气、军民怨怼,今我大楚兵锋所至,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尔等何不早降?”魏延在关头喝道。

下面一众营帐、连长、班长,也都四处散播着楚王仁慈、楚国不杀俘虏,迅速平息着最后的小抵抗。

毕竟是瞿塘关的守军——哪怕益州府在民间,再怎么黑白图、黑楚国,瞿塘关作为之益州与楚国的分界之地,将领们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判断?

面对楚军的时候,他们是很敢降的……

至于为蜀侯尽忠?

纵观整个冷兵器时代,除了极少数精锐,亦或是由特殊情怀凝聚在一起的军队,否则中层以下,都是没有“忠诚”可言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跟在统领他们的将军后面。

破了城、大家一起发一笔,将军要死战,就看看有没有机会撤、督战队看得紧不紧,将军要投敌反水……那就跟着投敌反水!

纵使要拒绝投敌,至少也要副将、或是有自己部曲的将军才有资格反抗。

历史上近代之后,各国才开始陆续和普通军人讲情怀,也只有本身形成了凝聚力、形成了家国意识的军队,在内核上才能算是近代军队,如果还停留在抢钱、抢粮、抢女人为凝聚力的层面,拿什么武器都是“落后”的。

楚国在这方面,无疑比技术更早实现了现代化。

而且楚国因为遥遥领先,根本不需要强调家国概念,毕竟在扩张、发展、扩张间循环,才是楚国的任务。

暂时并不需要担心外敌,也没想要以奴役、掠夺的姿态,来完成扩张,所以楚国不会特地强调“楚地”的概念。

楚军的内核,除了荣耀感之外,一直是白学……啊不!是楚学——只有这个,白图一定要强调,不要用自己的姓!

立足于“仁者爱人”、不断完善的楚学,强调了楚军作为全天下被压迫者的解救者的身份,也以此为核心军魂。

相比之下,蜀军的不堪一击,不仅表现在战斗力上。

甚至不仅是普通蜀军,哪怕是吴景自己,也没有多可靠,如果不是上来就被一炮轰死,估计现在已经带头降了……

第四百七十一章 夺城白帝

因为道路狭窄,赵云率领的宛城一师,本来是殿后,在黄忠抵达瞿塘的半天后,也来到了瞿塘关前,而此时黄忠都已经完成了收编。

刘璋在益州施政以宽,虽然吏治不整,但所幸对民间的压迫程度也不高,比好比不过太平盛世,不过在乱世年景比烂的话,却也绝不会比穷兵黩武的诸侯更烂。

可惜也就仅此而已,刘璋没有进一步的以此来宣扬恩义——准确的说,刘璋也没有能力,让地方豪强为他在民间宣扬恩义。

就别说是培养益州百姓的荣誉感、集体感,而且刘璋对核心层以下文武官员,都并无任何了解、交流,中低层官员,在乎直属上司、更甚于在乎什么蜀侯。

可以说是白费了刘焉给他留下的基业……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益州在被刘备所据后,为刘璋殉死的文武大员着实有几位,不过百姓接受的却很平淡,直到发现蜀国的赋税和兵役,比曾经益州府时期高了那么多,生活切实受到影响,才开始思念起刘璋。

而且刘璋也着实没什么识人之明,对为其效死的文武,生前多半不用其策、不听其言,否则刘备也不会被主动请进益州。

反而一批深受刘璋信任的益州重臣,表现得令人咋舌!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益州府的Top3、而且还和刘璋有亲戚的吴懿——即便在“兵败被俘后投降”这种事很常见的汉末三国时期,演义中吴懿的表现,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演义中吴懿被俘后,刘备问他是否投降,而当时吴懿十分硬气的回答了八个字……

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我都已经被捉了,你问我降不降,是不是瞧不起我?我为什么不降!

堪称是三国最硬气的男人……

刘备大概也被这硬气喝住,顿时大喜过望。

现在想想,诸葛亮在骂王朗“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的时候,还是有些亏心的,毕竟当时他也见了吴懿……

此时赵云刚刚进入瞿塘关,便听说黄忠说,魏延已经率领三个团,去了不远的白帝城!

“白帝城地势险要,文长不会冲动吧?”赵云略显担心的问道。

“子龙放心便是,白帝城现在的守将,是甘氏的族人,之前因为受排挤,才带着部曲去守白帝城,而原本白帝城只是检查商队的小城,常备守军不超过千人,抵抗不会太激烈。”黄忠早就打听好了情况。

赵云闻言也松了口气——瞿塘关只是第一重考验,仅仅是个开始。

直接攻陷益州并不现实,但也绝不能停留在夔门,或者说……如果战果只保存在夔门,他们也只能在汛期后就撤回楚国!

有一点,严颜也好、已经成了一摊的吴景也好,之前都分析得很正确——从荆州各县、穿过西陵峡到秭归,从秭归穿过巫峡和瞿塘峡到夔门,这期间物资运输十分不利。

如果单纯运粮的话,一石米运过来,能剩下一斗半,都是多亏了工部的各种机关运输车,并且得益于畜力丰富,能用牛马的路段,都用牛马!

否则怕是只能到半斗……

当然,宛城一师和新野一师,作为最先改组、并且执行对外征战的军队,无疑是楚国的一线精兵,而对于楚国的精兵来说,军需不可能只有粮食。

不仅精兵训练本身就需要摄入营养配合,而且基层战将都已经在修炼真气,对饭量和膳食营养要求也更高!

因为要摄入一定量的肉、蛋、鱼、果蔬,现在楚军日常训练时的单兵军粮开销,是其他诸侯寻常军队的七八倍,步兵比别人的骑兵还烧钱!

原本军粮的单兵消耗标准,是一个月一石,楚军因为还要摄入大量肉蛋鱼菜,军需重量只有一石半,但价值近十石米粮——楚国现在的标准“石”,比之前的八斗多些,略有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