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479章

作者:绅士东

辽东不缺马,甚至也不缺铁矿,只是限于打造与冶炼技术,令公孙度自行组建重装骑兵并不划算——贵,且不实用。

但是从楚国进购兵器、盔甲,价格却比自行冶炼要便宜得多,尤其是用铁矿换的话,还有额外的折扣。

一开始公孙度还考虑一下,这样是不是会令楚国太肥,不过交易了几次之后……真香!

一方面是尝到了甜头,另一方面……公孙度合计着,自己在辽东,论野心的话,哪怕儿孙的那份也考虑到,也不过是向西跨过辽泽、彻底征服辽西,以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这幽州东部地区,加上向东彻底慑服高句丽。

而楚国远在南方,还能跨海灭了我不成?

故而公孙度开始不加节制起来,尤其是在听闻板甲重骑之后,期望能够达成对这“最新装备”的交易。

在公孙度看来,这板甲重骑应该是楚国最强的“利器”,轻易不会出售,仅仅是正常提出交易申请怕是不行,所以在时隔不到一年,再次派柳毅出使……

以双方的距离、出使需要的路途时间来说,不到一年两次出使,的确显得有些殷勤。

不过……香就完事儿了!

北方曹操已经定都邺城,眼看将袁谭逼入绝境,尤其是袁绍的外甥高干,虽然是袁绍所封的并州刺史、手握并州东部,但这时出于私心,开始频频与魏国联系,对袁谭见死不救。

曹操现在没有历史上官渡之战后,那么凶盛的气焰,辅汉势力的连成一片,令其束手束脚,所以公孙度也想要“进步”一下,尤其是在辽东公孙氏中,继承人公孙康还是铁杆的鹰派,在其鼓动下,辽东势力开始有越过辽泽的举动……

不敢直接撩拨曹操,却想从袁家的“残骸”上撕下些腐肉来壮大自己!

这也令辽东,对能够迅速提升自己实力的板甲重骑,十分垂涎——从传闻来看,似乎不需要什么操作、什么战阵,快乐冲锋就完事儿了?

和辽东军是绝配啊!

甚至刘晔此来,名义上是为了商议联姻,但也未尝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曹操现在的马匹可也很充裕。

除了这两者之外,其他不少“老熟人”,也都在这不到一年之后,便再次出现在金陵……

第四百二十章 各方反应

公孙度都已经知道“迷之重装骑兵”的消息,辅汉势力自然更早就已经获得了更清晰的情报。

不过相比于之前,辅汉势力派来使者的,只有刘备、张燕、韩遂以及“受害者”杨奉。

朝廷方面……

刘协上次白图对朝廷使者的做法,气得余怒未消,好不容易练的养气功夫,当时差点破了功,好不容易才忍到人后发泄!

马腾没有表现出太强的交易欲望,而刘璋对此则是不屑一顾。

当然,他“屑”也没用,这厮表面上和楚国和和气气,不过从半年前开始,就全力封锁马匹从益入荆,大力打击世家私贩,甘氏就因为这个被敲打了一次……

算不上添了多大的堵,但着实令白图不想搭理他!

其实益州出产的滇马和蜀马,用其组建骑兵倒不是不可以。

历史上蜀国的骑兵至少是比吴国多的,甚至去吴国出使还能送马作为礼物。

然而就战马来说,终究是退求其次的选择。

滇马、蜀马虽然耐力强,但相比于北方马,矮小且冲锋性差。

矮小不适合组建重骑,爆发力不足不适合轻骑。

相比之下,白图在战马方面,更喜欢从幽州走海路运马回来,哪怕成活率……低到会令动保人士诟病,但在对外交易中,楚国“能打”的产品太多,成活率低也只是相当于贵了些而已,反正现在也没有动保。

对人命不能这么考虑,但是对马……恩,等天下平靖、楚国百姓奔小康之后,白图一定会考虑的,那天应该也不会遥不可及。

至于蜀马和滇马,在楚国主要是作为运力,其实如果正常交易的话,需求量也不小,毕竟路修的再好,没有马这利用率可就太低。

白图也不清楚,这是刘璋自己的主意,还是朝廷给他支的招,反正这厮现在是损人不利己。

而张鲁也没有派遣什么使者……

毕竟汉中的骑兵很少不说,板甲重骑再强,也需要在野战中发挥杀伤力,而刘璋……现在已经更加专注于防守,似乎就等着辅汉势力腾出手来之后,和他两面夹击!

回到了金陵,白图一面开始和六部商议“泛真气计划”,一面也为科举殿试做最后的准备。

尤其是后者,眼看再有不到十天——十月三十就要开始。

从或是举荐、或是县试渠道,获得殿试资格的,足有上千人!

这规模已经出乎礼部一开始的预料,最近几个月随着各县汇总,礼部也一直是加班加点……

说是“殿试”,其实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省试”,或是明清时的“会试”,也就是礼部试。

历史上的科举,从宋仁宗时候开始,“殿试”就已经不怎么淘汰举子,毕竟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主考,能够通过礼部试的就已经是精英,并且通过率也已经小之又小。

这时在殿试上,再被皇帝亲自淘汰,引来的怨怼太多,故而基本上殿试上只要不出大问题,至少能混个同进士出身……

不过楚国的殿试,是县试之上的一级,礼部承办、名义上由“楚王殿下”主考,县试才刚刚动些真格的,自然不可能不再仔细考考。

以宋时而论,省试经常能大几千人,录取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可要知道楚国的人口,虽然已经渐渐恢复起来,但受制于时代,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哪怕是拿全胜的西汉比,也只有北宋的一半!

而且即便楚国大为宣扬乡学、县学,不过人均受教育程度,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中,就跨时代的达到宋代的程度。

故而能有千人的规模,一来因为这是第一次,二来……县试简单了。

好在礼部早就已经宣扬过,殿试录取会相当残酷,甚至在白图的要求下,可以说是洗脑式的向大家传递这一信息。

毕竟之前考生们可没有科举过,先做些心理准备总是好的,白图可不想看到,考过之后有多少多少人在金陵投河……

而且录取也分成了三部分,一种是可以大摆宴席庆祝的,能够留在金陵、在六部学习试岗的,第二种也能庆幸,虽然发回地方,但也能做个三百石以下的地方小官,第三种是安慰奖,可以介绍回原籍后,担任文吏性质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