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妖孽 第4160章

作者:流浪的十七少

李信面无表情:“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场战役,是苏秦自己选择的,而且我坚信,他一定会完成军令,只不过……”

他转身看向掩日,深深一拜:“只求将军,在战场分生死的时候,将苏秦带回来!”

掩日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心情复杂的韩信,一声叹息!

天水一战,苏秦三万重甲武卒,磨灭了慕容王四万精骑。

而接下来,却是苏秦带领麾下一万七千重甲武卒,独力抗拒六万匈奴精锐骑军。

为的就是让公孙蝶儿所部和自己所部联手,一口吞下吐浑王的主力。

韩信心知肚明,有些战场,能够置死地而后生,有些战场,没有。

韩信想不明白,明明李信没有亲自开口下令,苏秦就已经主动提出此事,当时就连胡亥,乃至于尉聊都犹豫不决。

因为谁都知道,那怕是完整的五万百战穿甲加在一起,在龙城那位太子爷心中,也没苏秦重要。

苏秦,本来就是岭南二十万大军的副将,职权还在李信之上。

也只有李信才敢点头,任由苏秦赴死一战。

换句话说,只有苏秦所部,一万七千重甲武卒,能够抵御六万狼骑的冲锋阵势,才能给两陇精骑,乃至虎贲最佳的机会。

而玄甲的目标,却是右贤王拉谷共的本部狼骑。

在这场大战之中,看谁先一步凿穿敌阵,击溃敌军,然后900才能增援苏秦!

武山以西,荒无人烟地势崎岖,苏秦驻马不前,身后是一万七千重甲武卒,人人弃剑背大盾,手中是拒马长矛。

身材消瘦,脸色惨白的中车府赵高,亲自担任大军斥候,飞掠而返,告知前方十里,并无匈奴斥候后,苏秦在振臂向前,这支重甲武卒才继续快步前行。

秦人选拔重甲武卒,不在选拔玄甲骑卒以下,背负三十斤的大盾,持二十斤的拒马长矛,疾行三十里之后,能马上投入战场。

而这种残酷的选拔条件,让百万军卒中的重甲武卒,数量也屈指可数。

而这一次,苏秦带来的更是岭南军的精锐。

临行之前,主将赵平只说了一句:“让大秦骑军看看,我重甲武卒战力不在他们之下!”

苏秦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在来两陇之前,他也没认为,重甲武卒在骑军驰骋的战场之上,有多大的发挥余地,最多是帮助两陇步卒守城而已。

却没想到,这场战役的最后,是重甲武卒发威!

武山以北广袤平原,号角呜咽,声势震天。

第0252章 枭雄论成败

吐浑王嫡系五万狼骑,加上左贤王调给他的一万耶律精骑,其中,还夹杂着人数只有六百骑,人马穿甲的重甲骑兵。

蓄势已久的匈奴骑军,拖拽出五六里的纵深,连绵不绝。

相比,大秦两陇,虎贲和两陇飞骑合军,不足三万人,狼骑不仅士气高涨,兵力更是远胜!

换句话说,吐浑王在大战之前的兵算,两陇能够出动的骑军,除了两万补充完整的玄甲,虎贲军和两陇飞骑的人数,不足三万!算是得到了验证!

因此也导致,吐浑王没有可以追求出奇制胜的排兵布阵,虽然这处战场极为辽阔,但是这位稳重的老王,并没打算打一场盛况空前的追逐战!

他的任务,是尽可能的消灭两陇骑军,不让玄甲出现在阴山战场。

而更长的纵深,才是最佳的阻击方式。

即便是玄甲以骁勇的虎贲为前锋凿阵而出,也需要担心所部,结尾追杀。

而骑军最怕的就是轻骑从背后掩杀,那怕是天下一等的玄甲,也不敢将后背亮给狼骑。

而左贤王所部狼骑,也会急速通过武山山腰,横击虎贲,两陇,玄甲骑兵联军,将一字长蛇阵型,拦腰截断。

如此一来,就最大程度的消弱了玄甲拥有犀利兵甲的优势,保证后方阵型厚度的同时,也能让增援阴山战场的大秦两陇骑军,深陷泥泞,减少反复冲杀的次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让以打乱战,冲锋驰骋,来去如风,聚散不定的草原狼骑,不得不选择这种稳固阵型来进行骑战,本身就已经说明吐浑王和左贤王对大秦骑军的忌惮。

李信和韩信,并没有出现在战场,只有公孙蝶儿当先离去,站在山顶,视线极佳,可以看到匈奴和大秦双方骑军同时展开冲锋之后,相互急撞。

韩信以寒族自居,对待战场,也无大秦武将那种来自肺腑的热血激荡,甚至,这位千方百计搜集兵书阅读的虎贲主将,对于沙场厮杀,有一种对儒将的天然反感。

儒家推崇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不在起家治国,而在治平,只有天下大治,世道太平,才是读书人的安心之乡。

而李信和苏秦身上,多了一股读书人的酸腐。

韩信落后一步李信,但他却知道,这位谋而后动的大秦智将,心情绝对不如脸色平静。

在雁门战场,韩信用兵也是骑兵跌出,所以,麾下将作总是喜欢将他和大秦春秋名将相比。

但韩信却知道,自己根本就无法和这些经历了春秋七国大战的名将相比,即便是自己侍从李牧,未来也没机会,达到他们这种高度。

而小道消息却是,李信在大战结束之后,会返回咸阳,担任上将军一职。而接任他的却是申裘。

韩信对大秦高层的调动,并没上心,这是他的秉性使然,虽然出身寒族,连和名士同席而坐的资格都没有。

反而让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

如果不是太子慧眼识珠,自己还在和嫖母乞食,又何尝统领几万大军,决战塞外!

失去了这份争心,韩信反而更加的审时度势,而韩信自认为,自己对苏秦更有好感。自己与此人一文一武,可身世相当,都是市井底层。

而且苏秦相比将种家族出身的李信,更符合读书人的君子如玉印象,与之交往,如沐春风,李信则始终如同夏日正午当空骄阳,耀眼,也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