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单身狗怒开无双 第232章

作者:我是旺财兄

“你怎么也进来了?”罗信用手肘轻轻一捅蔡文姬,小声地说道。

蔡文姬也是一脸茫然:“我不知道。今天有人通知我上朝议事,我就跟过来了。”

难道说今天的事情跟蔡文姬有关?罗信心里纳闷:刘协今天要搞什么鬼?

“前两日我听到消息,在青州牧高顺在领地内开展了全面的免费官办学塾教育,全青州的孩子,不论男女,只要在5岁到11岁之间,全都必须进学塾读书。”刘协表情平静地说道,眼神有意无意地瞥了罗信与蔡文姬一眼。

“不知众卿家对此事有何看法?”

“教育是件好事。”罗信率先朗声说道,“不读书,不知礼。读书识字的人越多,国家能发掘的人才也自然越多。一个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国家,是很难取得长足进步的。”

“青州牧高顺将军让所有的孩子入学,保证他们能享受教育,这些孩子里面将来只要出现十个、一百个可用之材,国家就已经赚到了。”

根据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大众通常都会有“从众心理”,人类是群居智慧生物,所以从天性上来讲,大部分人都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人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大部分人不一致时,就会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有个人早上起来感觉天气很热,于是只穿了一件短袖上街,这时他发现街上的人全都穿着厚棉袄,这时他在心理上就会因为察觉到自己与大众不一致而感觉尴尬,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返回家中穿上棉袄,以保持与大众的一致性。

刘协问起青州义务教育的事情,罗信虽然暂时不明白他的用意,但是为了稳妥着想,他抢先出来引导舆论,以便把百官的观点引向正面,争取形成一个“大众趋势”,方便压制可能出现的反对声音。

罗信一番话说得不少人纷纷点头,这些人都是受过教育的,不少还是经学方面的名家,就算不是名家,但在名家门下学习的也有不少。

象大耳贼刘备,虽然家里只是织席卖鞋子的小商贩,但他也仍然拜了卢植为老师,跟公孙瓒是同窗,太傅马日磾则是大儒马融的族孙,马融又是卢植的老师;北海相孔融,本身就是儒圣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并且举荐过郑玄这种大学家。

公孙瓒点头道:“罗将军说得有道理。经国济世,皆出于学。不学之,何知之?”

群臣纷纷点赞道:“臣也觉得高顺将军的举措十分有利国家。人人读书,人人识礼,古人害怕民众不知礼,难以教化,其实正是教育落后所致。”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青州人口数百万,将来所出贤者必定不会少。”

“有教无类,善莫大焉。”

有些人心里对此事不以为然,但久在官场,善于观言察色,见大家都在‘点赞’,也不好意思站出来唱反调。

罗信心里暗喜:“战术成功。”

不管刘协用意如何,现在众官都在称赞高顺的措施,认同义务教育,有道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刘协就算有意见,也不好意思反对得太狠。

见众官都认同青州的做法,刘协微笑道:“朕也觉得这个办法极好。朕想将此义务教育法向全国推行,各州一起实施,到时人才备出,我汉朝何愁不能恢复往日之繁荣昌盛?”

“天子圣明!”罗信喊道。

可是刘协一说全国推行,各官员的互相看了看,却有些尴尬。

“陛下,义务教育固然是好事,只是要构建这么大规模的教育系统,恐怕国家的财力不足啊。”一名大臣说道。

“青州这么一个刚从战乱中恢复的地区都可以推行,别的地方又没战乱,应该不难实施,无非是在别的方面缩紧一点罢了。”罗信说道。

“罗将军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各州郡的库银都是归各州所管,你要他们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银子搞教育,他们未必会乐意。”

罗信想想也是,要让各地从他们自己的小金库里掏钱,确实不容易,毕竟这些大佬们并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也没有“振兴中华”的大志,想要掏他们口袋里的钱,通常都得先问过他们手中的大刀。

看来还是得要先把原本散放到地方的权力重新集中到朝廷手中,没有权力,政令就无法推行,可是以现在汉室的能量来说,要想把下放到各地军阀手里的权力收回,通常也得先问过他们手中的大刀……这就又陷入地方割据混战,百姓水深火.热的套路里去了。

“这可怎么办呢?”罗信摸着下巴思索道。.....

第274章 空谈误国

好象听到了罗信的心声一样,刘协淡淡笑道:“钱银的事情并不难办。先推行下去,有钱的,愿意施行的州郡就先施行,将来施行的州郡发展起来了,其他未曾施行的州郡看到此举有益,自然也会乐意施行。”

一名老年大臣叹道:“只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教育制度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是看不到效果的。到时我们只怕老的老,死的死了。”

刘协笑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辈但尽心力,何须顾虑眼前名利。”

说得一众大臣纷纷点头。

“我去!”罗信喃喃道:“这家伙也是个行动派的理想主义者。”

蔡文姬好奇问道:“什么叫行动派的理想主义者?”

“简单地说,就是实干家,有理想,有热情,并且乐意脚踏实地做好事。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只懂夸夸其谈的‘空谈派’理想主义者。”罗信简洁明了地解释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明白了。就是韩信与赵括的区别。”蔡文姬点头道。

韩信是军神,帮着被项羽打得满世界跑的刘邦击败了霸王,成就统一大业。

赵括纸上谈兵,熟读兵书却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白起打败,数十万赵卒投降,被白起尽坑之。

古人一直说“杀降不祥”,据说白起就是因为这次坑杀了45万降兵,所以最后他自己也不得善终,被秦昭王赐剑自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赵括也算是跟白起“曲线同归于尽”了。

“陛下,老臣以为此举不妥。”一个老头出列奏道。

“不知王大夫有何高见?”刘协问道。

“自古男女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夫为尊,妻为卑,所谓夫唱妇随是也。男子学四书五经,女子学《女训》、《女诫》,怎么能混在一起教学呢?那样将来岂不是乱了纲常?”

老头歇了一会,又说道:“义务教育,教男子就可以了,女子嘛,有愿意让他们识文读字的,就让她们自己家里掏钱请先生,这样教育的经费也可以节省下一半,岂不是皆大欢喜?”

罗信看着老头振振有词的模样,低声问蔡文姬:“这老头儿是谁?干什么的?”

蔡文姬道:“这位是谏议大夫王朗,专掌议论的,是很有名的经学家。”

王朗?罗信一愣,这就是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里的那老头儿?管议论的?还是个经学家?难怪这么得瑟。

话说当初孔明兵出祁山,王朗随曹真出战,估计他就是因为是经学方面的砖家,砖家当多了,脑子就进水泥了,以为自己的嘴皮子不逊于说相声的,向曹真自告奋勇要出战,并扬言:“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这老哥幸好没生在现代,不然准是键盘党中的佼佼者!

不过他是管议论出身,自己在经学方面又有点小成就,膨胀了,不接地气了,说的都不象人话了,别人真枪真刀杀过来,他以为凭自己两片嘴就能让诸葛亮和众蜀兵心中有他了,人家铁齿铜牙纪晓岚都不敢这么浪,这老头儿就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