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穿越之诸天剑帝 第319章

作者:沉珂尽去

  几位侍卫走到了李刃面前,李刃的表情依然没有变化。

  “住手!”

  一直没有开口的皇帝终于开口了,看向李刃目光颇感兴趣。

  侍卫们退回原地,站直腰身,一丝不苟。

  “兀那年轻道人,见了朕为何不跪?”

  “方外之人,不受世俗拘束,自可不跪。况且李某连天地都不跪,又怎么会跪你?你是天下的君主,但不是李某的君主。”

  李刃看着皇帝的眼睛,语气淡然答道。

  “噢,看来还真是个高人?”

  皇帝朝身边的太监投去了询问的目光,声音拖得较长。

  “陛下,是不是高人,待奴婢一试便知”,老太监一双眼睛凌厉而阴翳,他最讨厌那些招摇撞骗的高人。历代帝王,被骗的还少么?

  皇帝没有说话,算是默许了。

  虽然对李刃很感兴趣,但是为免除滥竽充数的骗子,皇帝还是准备让老太监试试。

  老太监朝李刃一笑,表情狰狞,双腿一瞪,一掌拍了过来。

  李刃抬起眼皮,即使自己的法力受到了限制,也不是一个太监可以轻辱的。

  老太监冲上前来,李刃抬起眼皮一眼看了过去,本来气势汹汹的老太监以更快的速度倒飞回去,体内真气紊乱,一口逆血喷出,眼中全是惊骇。

  方才他冲到李刃身前,被李刃双眼一扫,眼前顿时出现了尸山血海,还有刺鼻的血腥味。吓得他连连后退,体内真气逆行。

  一个太监,功夫练得再深,气魄也高不到哪里去。

  “好,好,好,真是高人呐!是朕失礼了”。

  看着吐血的老太监,皇帝非但不怒,反而连道三声好,激动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这瘟疫爆发,都害得他没心思寻欢作乐了,眼前这高人的出现无疑让他心下轻松了许多。

第八百零三章 神霄传人林灵素

  “高人,当真是得道高人呐!”

  皇帝抚掌而笑,别人不清楚老太监的修为,皇帝能不知道吗?做为皇帝的贴身太监,一般的修道之人都不一定是老太监对手,而李刃一眼便摄退了老太监,还令老太监吐血不止,面带惊骇,这不是高人是什么?

  老太监恭敬退到一旁,眼中戾气消退,不敢再多看李刃一眼。

  这个世界虽然强者无数,但是人间还真没有多少真正的高人。

  老太监做为凝结武道真丹的大宗师,堪比一方妖王,可是李刃一个眼神令其重伤,这意味着什么老太监很清楚。

  面对皇帝的夸奖,李刃不急不缓,声音平淡答道,“陛下缪赞了。”

  对李刃态度皇帝也不在意,高人嘛自然要有高人的风范,倨傲一点也不算什么,他还不至于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

  “敢问高人仙山何处,师承那位大仙?”

  皇帝沉下气来,开始问起李刃的传承。

  李刃看了皇帝一眼,答道,“本座师承上清灵宝一脉,添为截教二代弟子。”

  听了李刃的回答,皇帝朝老太监投去询问的眼神,要是李刃说龙虎山,茅山,崂山,皇帝还知道,只是这截教嘛,皇帝就闻所未闻了。

  上清这两个字皇帝听过,比如青城派,龙虎山都是传自上清灵宝一脉,可上清灵宝一脉中有截教吗?

  老太监微不可查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没有听过。

  “呵呵,恕寡人孤陋寡闻,未曾听闻截教之名,既然高人出自截教,想必也是一个不出世的仙门吧。”

  皇帝打了个哈哈,把尴尬掩饰过去,身为天下之君,却没有听说过自己治下的教派,实在不该。不过也可能是这截教太过籍籍无名,所以才导致自己未曾听闻,皇帝如此想到。

  李刃也不解释什么,封神一役,截教近乎解散,通天教主不出,无当圣母等人隐匿,世人不知道截教也是正常。

  况且人教,阐教,截教,乃道教的源头,寻常人能听闻才怪了,没有到达一定的层次,跟本不可能知道三教的存在。

  比如威名赫赫的龙虎山,不过截教一名二代弟子所创,盖压天下的峨眉派,其祖师任寿更只是人教三代记名弟子。

  皇帝和老太监没有太大的反应,李刃身旁的中年道人脸色却是变了又变,最终朝李刃跪了下去。

  李刃有些不解,莫非这中年道人也是出自上清一脉?

  想想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天下所有道门都源自太清,玉清,上清三脉,这个中年道人的门派祖师如果是截教哪位二代或三代弟子,也不奇怪。

  “神霄派外门弟子林噩拜见师叔祖,祝祝师叔祖万福天安,寿与天齐!”

  中年道人恭敬无比朝李刃下拜,连皇帝都被他忘到了一边,神霄派的祖师本身就是截教二代记名弟子,道人喊李刃一声师叔祖还真没有喊错。毕竟李刃是通天教主嫡传弟子,地位肯定要比神霄派祖师来得高一些。

  “原来你也是我截教中人,先起来吧”,李刃目光平静看着中年道人,总觉得他的名字有些耳熟,可具体的东西又想不起来。

  “两位高人,神霄派寡人听说过,据说是仙家大派,可截教到底是什么来头?”

  皇帝此时有点懵,原来截教不是籍籍无名,真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李刃正准备解释,让皇帝知道截教的地位,不料叫林噩的中年道人率先开口了。

  “启禀陛下,天下道门,皆出自人教,阐教,截教,三教乃是天下道门的源头。而我神霄派,罗浮山,龙虎山,等门派祖师都是截教弟子。截教道场设于海外,门中弟子俱是得到真仙,陛下未曾听闻也是常事。”

  中年道人拱手,说话时语气谦逊而不失礼节,道家高人风范尽显,这就是一个天生的骗子。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听信他的言辞。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有些类似申公豹。

  李刃多看中年道人两眼,倒也是个玲珑的家伙。

  中年道人之前多低着头,加上皇帝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李刃身上,所以没有注意到他,此时听到他开口,皇帝才有功夫看他一眼。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皇帝愣神了,久久不言。

  老太监顺着皇帝的目光朝中年道人看去,似乎想起了什么,顿时皱眉不止。

  李刃一脸错愕,看着情况,莫非皇帝有断袖分桃之癖,否则一直盯着一个男人看,还看得出神?

  话说回来,这中年道人卖相虽好,可跟李某人比起来就差远了,皇帝若真有断袖分桃之癖,该看的也是李某才对啊!

  难道说是李某人气场太强,皇帝不敢对李某人有任何亵渎之心,从而没有邪念?这么解释好像也没有问题哈。

  呸呸呸!李刃回过神,连呸三声,将杂乱的思想抛之脑后,索性不去思索皇帝为什么看着中年道人愣神。

  “这位高人,还未请教高姓大名?”

  看了半响,皇帝终于回过神来,开口朝中年道人问道。

  中年道人被皇帝看得浑身不自在,鸡皮疙瘩起了一身,赶紧答道,“陛下,臣姓林,单一个噩字,表字通叟,神霄派外门弟子。”

  道人拱手,再次介绍了一遍自己的来历,没有丝毫不悦。

  “大伴儿,你看林真人,像不像灵素?”

  “官家,灵素他已经死了十多年,如果他泉下有知,知道您还挂念着他一定会很感激吧”,老太监眼里闪过一丝阴霾。

  皇帝口中的灵素也是一个太监,当初极受皇帝恩宠,后来死了,不曾想皇帝还没有忘记他。

  而李刃听到这里,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听到中年道人的名字会感觉熟悉。

  林噩这个名字并不出名,可林灵素这个名字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此人堪称道教圣贤,做出了一件撼动佛门基业的大事。

  林噩,字通叟,师承神霄派赵升,得传五雷天书,后进宫,被皇帝赐名林灵素。

  这一位修为虽然低微,后来却干了了不得的大事,没想到让自己撞上未发迹时的他。

第八百零四章 灭佛之人

  皇帝还沉浸在回忆当中,林噩此时有些不自在。

  直到有小太监进殿通报,皇帝才回过神来。

  又有了揭皇榜的高人进宫了,这次进宫不是道门的人,而是佛门弟子,顶着光溜溜的秃头,上面点着九个戒疤。

  佛门子弟,慈悲为怀,有僧侣揭皇榜李刃不觉得奇怪,就是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本事解决瘟疫。

  佛门的源头自然是灵山,大大小小,寺庙无数,可以说比道门还要昌盛。

  对方披着大红色的袈裟,大红袈裟上绣着金线,右手持着释魔杖,左手托着金刚钵,一眼就富得流油。

  “烂迦寺圆业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和尚六七十岁的高龄,一进殿伏地便拜,高呼万岁。

  这和尚的修为倒是比林噩高上些许,已然结丹,看做派,不是什么正经和尚。

  无论道佛,都是修行,脱离不了人的范畴,有这种举动并不奇怪。

  只是佛门的人向来脸皮厚,这点一脉相承,却是做不得假。佛门的信徒比道门多,就是因为佛门子弟更能够忽悠。

  皇帝似乎对和尚没有太大的好感,淡淡瞥了一眼这个叫圆业的老和尚,不冷不淡开口道,“既然是高僧,那就免礼吧。”

  和尚起身,对皇帝的态度也不在意,要是皇帝一开始就表现的很热情,那才有鬼了。

  佛门的民间信众多,可是历代帝王,信奉佛教的却少之又少,反而有不少帝王厌恶佛教。

  打压佛教的帝王不少,最出名的就是梁武帝灭佛,而在不久的将来,眼前这位皇帝也将支持林噩行那灭佛之举。只是眼前的和尚不知道罢了。

  自从这个老和尚一进门大殿,林噩便没有好脸色,表现出了对和尚的憎恶。

  林噩幼时无父无母,曾为乞儿,遭遇过僧众戏耍,甚至棍棒相加。后来林噩做了苏东坡的书童,跟着苏东坡学了不少道理,受苏东坡影响,对佛门更增添了恶感。

  直到成为神霄派弟子,游历天下,看惯了大多数佛门弟子的龌蹉本质,他对佛门愈加痛恨。

  道佛之争历来已久,而林噩改名林灵素之后,极受皇帝恩宠,多次打压佛门,险些灭佛成功。

  佛门做为西方两位教主的传承,自然不好打压,人教,阐教,截教多次打压佛门都没有成功,反而是这个资质不好的林灵素差点灭佛成功。

  当然,要灭绝佛门那是不可能的,西方那两位教主不倒,佛门就永远不会倒下。

  李刃个人对佛门没有什么恶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跟佛门打什么交道的原因。而且他曾经得过佛魔老人传丈六金身,对佛门更是没有什么意见。

  看着大殿上三位高人,皇帝咳嗽了一声,开口道,“时值动荡之际,瘟疫四起,民生多艰。朕身为一国之君,眼见子民陷于水火之中,夜不能寐,食不能咽啊!所以朕于城墙上张贴皇榜,唯愿高人相助,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谁能够助我大宋度过此次难关,朕以国师之位相待。不知三位高人何以教朕?”

  皇帝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到了瘟疫上。

  如今瘟疫四起,群医束手无策,每天都有千万人死于瘟疫,导致民怨沸腾,皇帝不着急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