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虾就鸡蛋
六院也是进行临床试验的医院之一。
对象主要是6个月-15周岁儿童。
初免年龄从6月龄开始,3岁以下接种2针,间隔3个月。3岁以上接种1针,接种应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根据预测有疫情流行的情况下,可扩大年龄组作应急接种。
这个免疫计划是李平安照搬后世的规则,至于是否适合现阶段还要加以试验、研究。
机体对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体液免疫。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或疫苗接种2周后,血清中群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水平明显升高。
分泌型IgA抗体可阻止脑膜炎奈瑟菌侵袭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血清IgG及IgM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有杀死病原菌的作用;
血清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与杀灭。
抗体,也称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分子,可与其靶抗原结合并在最常见的情况下中和它。
它们通过促进结构的变化、阻断完成功能所需的结合位点或标记出它们与吞噬作用结合的细胞来实现这一目标。
它们还可以帮助抗原或细胞聚集。
当检测到时,身体通常会产生它们以响应毒素或其他病原体。
它们是特定免疫反应的一部分,是为了对抗已知威胁而产生的。
抗体也可以发挥治疗作用并用于影响特定的代谢途径。
免疫球蛋白(Ig)分子是“Y”形糖蛋白,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
轻链由两个结构域组成,重链由四个结构域组成。
这些结构域都具有恒定区和可变区,这解释了分子之间结构的广泛差异。
“Y”型的臂由轻链组成,重链的 N端紧密结合在一起。
“Y”的主体由重链的另一端,即 C端构成。
它们分为 A、D、E、G和 M类,其中最常见的是 IgG。
这种形式常见于血液和组织中,很容易穿过胎盘并为胎儿提供第一次免疫力。
IgG类有四个亚类,其结构略有不同,但每个亚类的“Y”臂末端都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IgM和IgG分别是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G,是人体重要的抗体分子。
当人体感染了病原微生物之后,身体在1周后就会先出现IgM抗体,之后才会出现IgG抗体。
在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时候,出现IgM升高的现象通常提示原发性胆汁性炎、巨球蛋白血症等情况发生。如果发现IgG明显升高,就有可能是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检查IgM的水平有助于早期传染病的诊断,IgM还可以结合补体起到溶解细菌以及血细胞、中和病毒等作用。IgG也可以结合补体,中和细菌和病毒,帮助免疫细胞增强吞噬能力,起到抗感染的效果。
6个月内的婴儿可通过母体获得IgG抗体,产生自然被动免疫,故很少发生感染。
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婴儿对疾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强,故6月~2岁年龄组婴儿免疫力最低,是脑膜炎奈瑟菌的易感人群。
由于本疫苗是提纯疫苗,残留的蛋白、核酸含量极微,注射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人有短暂低热,多发生于接种后6-8小时,局部红晕及压痛感,多在接种后24小时逐步消失。
李平安带头让李业、陈南、楚康三个孩子都打了疫苗参与临床试验,六院医护人员家里的适龄孩子都参与了,甚至四合院儿里的孩子也都参加了。
就连韩秀兰也重新注射了疫苗,李平安还对其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
几家医院、实验室相互交流研究结果,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了不少试验结论。
3岁以上被接种者于接种后7-10天血清中即可测出杀菌抗体和凝集抗体,2-4周达高峰,血清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保护水平可维持3年左右。对2岁以下婴幼儿能维持1年,2岁以下婴幼儿年龄越小抗体形成越差。
实验证明,6个月-2周岁儿童约30%-50%缺乏对多糖抗原的免疫应答,有抗体者也只能维持1年。
这是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多糠抗原为T细胞不依赖抗原,在婴儿接种后仅产生IgM抗体,不产生IgG抗体,不产生回忆反应,亦无加强免疫应答,故给婴幼儿增加注射次数效果并不明显。
这种疫苗是研究的最彻底的,因为没有疾病的威胁,两三年甚至更久的研究时间,临床试验期间京城以及魔都等地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进行了接种。
两三年之后。
这种疾病将要出现流行苗头的时候就被立即给扑灭了。
这一年槐花盛开的时候倒是没人和李家抢了,就连贾张氏都没去摘。
李家是吃不完的。
李平安和秦淮茹给亲戚朋友们都送过,徐氏还让三大妈和韩母到医院家属院儿摘了一些。
初夏。
李林退休了。
虽然是退休了,但他和姜山依旧每天都去扎钢厂医务室帮忙。
事实上。
现在扎钢厂医务室就只有王丰年和林雯夫妻以及苏瑾三个当值医生。
苏瑾还是妇产科的,主要是诊治一些妇科病。
王丰年就认为自己是医务室领导了,他可不会有多少尊老爱幼的想法,即便是知道李林是李平安的父亲,姜山和李平安也是关系匪浅,他依旧对两人呼来喝去的。
在他看来,两人都是编外人员,他才是医务室的担当。
不过。
王丰年夫妻两个的医术的确是不怎么样,李林和姜山两人被这家伙压制的太狠了,心里都打了退堂鼓,到医务室去的次数少了。
这下可让王丰年慌了手脚。
虽然没犯什么大错,但是工人家属有个头疼脑热、腹泻、肚子疼的小病他们都治不好。
工人们频频向领导反应这件事情。
杨厂长得知此事以后一边安慰工人家属让他们先到六院看病一边去找了李平安。
现在六院发展的很好。
要是直接从医院调医生的话李平安还真舍不得,他建议杨厂长去找卫生局等上级,若是上级能够给扎钢厂医务室调过来一批医术精湛的医生比从六院找医生要强上不少。
六院最多能够给医务室调拨两三个医生而已,医术太高明的李平安还舍不得。
杨厂长听从建议到卫生局说明此事,他没说王丰年夫妻两个医术不行,只说他们太年轻了。
扎钢厂是一个大企业,即便是卫生局等上级也很重视。
他们调集了五六个医生到医务室,没一个是年轻的,有行医二三十年的老中医,也有西医,能做外科手术的也不少。
扎钢厂医务室的医生水平得到了提升,就算是比以前苏国专家安德烈在的时候也不弱。
这么一来王丰年和林雯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他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医生们的排挤,严格说起来也不算是排挤,他的医术不行找他看病的患者自然就少了许多,至于做手术,其他医生更是不放心让他来做。
王丰年很不服气,回家吃饭的时候和父母说了这件事情。
之子莫若母,他一撅屁股梅姨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
还没有等他继续说,梅姨就制止了他,又说道:“你们是不是还想换工作单位?这次是想去六院还是想去京城大学医院?我告诉你们,想都别想,老老实实的在扎钢厂医务室待着吧,就你们这样的,医术不行到哪个单位都不会被人看的起,就别到京城大学医院给我和你妹妹丢人了,至于六院更是不行,你爸帮不了你,李平安知道你什么德行也不会要你!”
王丰年夫妻对望了一眼,既然换不了单位,只能在扎钢厂医务室混日子了。
王丰年老实了,但李林和姜山再到扎钢厂医务室帮忙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多余的。
而且。
就算是两人过去帮忙,其他医生还不让他们开方子。
虽然没有明说但也有些提防的意思,两人已经退休了,他们只是去帮忙而已,和扎钢厂、六院都没有什么协议,若是诊断、开的方子出了岔子该怎么办?
两人有些落寞。
周末的时候姜山还到李家与李林一起和李平安说了此事。
李平安思索了很久。
他也不能介入扎钢厂医务室的工作,让他们到六院去工作?
李平安摇了摇头说道:“想要做点儿事情也不是只有到医务室工作一途,你么都是几十年的中医了,尤其是姜伯伯,你还得到过刘御医的指点,你们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你们的行医经验是很宝贵的,何不写下来,给后辈中医留下一些能够借鉴的东西?”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
李平安的意思很明显,他是想让两人各自或者合作写一本中医方面的书籍。
两人很是激动,他们都没有办法抵挡这种诱惑。
两人答应了。
他们思考、讨论了大概半个月之久,终于有眉目了,决定将《素问》、《灵柩》等十余部古典著作整理一遍,分类和编辑,将古文翻译成白话,其中还要穿插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
决定了就要做。
两人在一起研究了十余年。
最后写了一本叫《古典中医书籍类编》的医书,另外附有自己医生行医的经验和教训。
洋洋洒洒。
正文和附录一共二三百万字。
八十年代。
李平安找了一家医学出版社将这本书出版了,算是两位老人对中医学做出的贡献。
一开始李林和姜山只是规划着要写这本书,李林不去扎钢厂医务室也没什么事情做,每天在家里帮着徐氏做一点儿杂活儿。
李林的退休金一个月有四十多块。
虽然没法和以前的工资相比,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邻居们知道他退休还能拿这么多退休金以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特别是贾家。
贾张氏这家伙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到李家询问徐氏什么时候退休,退休以后每月还能拿多少钱。
徐氏说自己没办法和丈夫比,李业的工龄是从他进入医院当学徒的时候开始计算,四十多年的工龄,徐氏的工龄只有六七年而已,估计退休金每月一二十块钱还是有的。
贾张氏有些酸。
李平安那么高的工资,秦淮茹也有工资,现在李林夫妻两个退休以后还有几十块钱的退休金。
凭什么啊!
李林和徐氏什么都不做每月还能拿钱?
上一篇:不准说我的剧本是假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