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重生飞扬年代,大医精诚 第1044章

作者:大虾就鸡蛋

  干事简单的说了几句离开。

  何雨柱打开电视机让邻居们观看。

  李平安夫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贾张氏觉得气氛有些不对。

  似乎大家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看向她。

  这家伙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回家,等走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开始骂骂咧咧说邻居们都不是好人。

  她吃杜冷丁那点儿破事儿都过去多长时间了,邻居们居然还记得?

  她走也就走了。

  刘悦依旧是带着自己儿女在中院儿看电视。

  婆婆离开了?

  她根本就不在乎!

  张兰和于莉都生了个男孩儿。

  她们妯娌的产期只是相差几天而已。

  阎埠贵和三大妈整天乐的合不拢嘴。

  张校长一家人也很高兴。

  按照约定,这个孩子应该姓张过继给张家。

  张校长和阎埠贵以及阎解方夫妻商量过,孩子断奶以后就要将他送到张家养着,从此以后就是张家的人!

  阎家人哪怕是阎解方夫妻都有些舍不得。

  只是。

  人无信而不立。

  既然答应将孩子过继给张家就要办到。

  于莉是第一次生孩子,奶水不足,乳房涨硬,局部微红,妇产科医生找了中医王淼,王淼给他开了涌泉汤加减。

  此方具有催乳作用,主治妇人产后乳汁缺乏或全无。

  方中用当归15克,川芎9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青皮10克,天花粉30克,漏芦15克,通草6克,桔梗10克,白芷9克,穿山甲12克,王不留行15克。

  水煎服。

  患者乳房胀硬,局部微红,加蒲公英、连翘、夏枯草。

  张兰的奶水并不少,但张家人也向医生求教多下奶水的方法,医生告诉她们一个偏方,这个偏方就是丝瓜通乳汤,说白了就是用丝瓜和其他营养物质如猪蹄等炖汤喝。

  虽然是偏方,但却很有效。

  又是在当时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这个偏方是很灵验的,毕竟营养跟上了,奶水肯定是会多的。

  在当时肉可是稀罕物,尤其是猪蹄、排骨之类的都是优先安排送到学校或是重要单位食堂的,剩余的才会摆在肉摊上卖。

  就这肉还是供不应求,一大早天没亮,肉摊还未开门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排了一早上也未必能够买到肉。

  除非是有门路,走后门,不然只能乖乖地赶早到肉摊去排队,买的猪肉越肥越好,要是来迟了,哪里还会让你挑肥拣瘦。

  阎家和张家想买猪蹄,阎埠贵到菜市场去了一次却没有买到,他想起李平安的舅舅是屠宰场的,让三大妈去找了徐氏。

  徐氏很爽快的答应帮忙,给屠宰场打电话说明情况,邻居家生了孩子想买猪蹄。

  徐年达答应帮忙,说是屠宰场会给阎埠贵留一些猪蹄。

  阎家没有冰箱,虽然说是春天但放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他每过五六天到屠宰场买两只猪蹄。

  当然。

  除了钱还是要肉票的。

  阎家肉票不多只能向张家寻求帮助,两家人凑了凑,张家还借了不少肉票,差不多能买十来只猪蹄的样子。

  生产一个星期以后妯娌两个都出院了。

  阎解成给妻子熬药的时候发现弟妹在吃喝方面比妻子好的多。

  阎埠贵不知道在哪里弄了点儿肉票,给她弄了一些猪蹄。

  阎解成很不服气。

  同样是儿媳、同样是生了个儿子。

  妯娌两个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张兰那边总是吃猪蹄,而自己妻子于莉却没有在父亲那里得到过一点儿好处。

  父亲实在是太偏心了!

  阎解成气急败坏的去找父亲理论。

  阎埠贵还是那句话,他们已经分开过了,想要让于莉吃好的阎解成就要自己想办法。

  而且。

  肉票大都是张校长给的。

  阎解成想要肉票?

  那就去找于莉父母要去!

  阎解成顿时哑口无言。

  找岳父、岳母要去?

  人家也要能给啊!

  于家也就那样,他们怕是没有多余的肉票,更别说将肉票给自己了!

  阎解成被父亲从家里赶了出来,他费尽心力的弄了几斤肉票让李平安和舅舅徐年达打了招呼,买到两个猪蹄,但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阎解成再没能力给于莉买更多的猪蹄。

  他去找李平安商议想借肉票,李平安却劝他如果药物能够改善于莉的状况,奶水足够的话还是算了。

  肉票太稀少了。

  就算是李平安也没多少。

  他可不会借给阎解成。

  阎解成黔驴技穷只能作罢。

  市手工业部门为满足少数民族的需要,生产了包括牧民用的火镰、火盅钩、铁罗锅、奶桶、羊毛剪、腰刀、马鞍和不同民族特色的皮靴、马靴,蒙古族和藏族的织锦毡帽、金宝地毡帽、土族的大无沿毡帽,以及手镯、耳环、戒指、绢头花等34种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日用品,运往少数民族多的省区。

  这可是正能量。

  电视、报纸上都进行了宣传。

  手工业部门也表示这种活动要继续下去,一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

  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援助少数民族的活动,甚至有些单位开始往边疆地区输送人才。

  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是将能干的人才送到少数民族能更好的帮助他们。

  不仅是城里,就连附近乡下的很多公社也展开了帮助偏远地区的活动。

  易中海所在的公社准备给手工业部门捐助一点儿粮食算是进行支援。

  易中海得知这件事情后又心动了,这家伙认为机会来了,如果把握的好说不定能调会京城,连袁成也调回京城也不是没又可能。

  就算是不回轧钢厂也能回需要钳工的其他单位,易中海这家伙很自信,他和赵芳、袁成夫妻商量此事。

  一家人都很激动。

  谁不想到城里去生活?

  赵芳让易中海放手去做。

  易中海找到公社领导说是自己可以负责到城里找手工业部门,和他们谈一谈捐献粮食的事情。

  公社领导答应了。

  易中海到城里办好捐粮之事后又说自己是七级钳工,愿意为援助少数民族的壮举出一份力气。

  镰、火盅钩、铁罗锅、奶桶这些东西制造起来都不难,自己堂堂七级钳工怎么可能不会制造?

  易中海的本意是想回到城里参与制造这些东西。

  手工业部门的领导对他肃然起敬,连连感谢。

  易中海很是得意,心里想着七级钳工就是吃香,扎钢厂不要自己有的是单位要。

  他随便透露一点儿口风看把手工业部门领导高兴的?

  一个劲儿的感谢我能到他们部门工作呢!

  易中海回公社去了。

  等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等到将他调到京城工作的通知。

  易中海一家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紧张的很。

  正当易中海觉得自己等不了了,想要到京城手工业部门询问的时候调令下来了。

  居然是要调易中海到青藏高原支援少数民族!

  易中海傻眼了。

  他明明是想要到京城去工作的,怎么现在却要去青藏高原了?

  公社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易中海到这个地方工作好啊!

  不但能体现易中海崇高的思想觉悟还能提高工资!

  到青藏高原以后肯定是要从事钳工工作的。

  以当时的规矩。

  同样是七级钳工,在偏远地区的工资可比京城要高很多。

  公社领导的意思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