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愁千里路
“三教将自己的想法、理念,广而告之,让世人接受、认可,并拥有威望,你说,若是三教忽地发出声音,说要掀起战争,你觉着会如何?”
褚竹青皱眉。
他们怎会掀起战争,他们可并不是魔教的那些家伙。
这个举例不成立。
“别这么死板嘛丫头,咱们都说是假设咯。”
褚青竹:“.那.会有人反对?”
“对,会有人反对,知道为何吗?”
不待褚竹青回答,药王便直接说道:“儒释道三家霸占天下,教人向善,遍地都是他们教徒,他们被世人歌颂,可那是在不违背教义本身的情况下。”
“教义引人向善,约束自我,越是强大的教义越能束缚双方。”
“一旦他们违背教义,那么天下诸位,便会群起而攻之。”
“如此,你还觉着他们厉害的,是那所谓术法神通吗?”
褚竹青有些无法理解.亦或者,有些无法认知。
她知晓三教神通广大、术法万千,知晓教义为根本,却无法想象三教会被群起而攻之。
他们怎会被群起而攻之呢。
“呵呵,想不明白便不急于一时,你会想明白的,丫头。”
——————
轩辕皇朝北部。
一处秘境之内。
三五个穿着儒家儒生学袍的学生行走于山林之间。
其实说是山林,不若应当说是书山。
这儿,是由书堆积而成的山。
只是这些书有的是羊皮卷轴、有的是竹筒,有的是纸张,而上面的文字也理所当然无法看懂。
因天下传承四起,各有天骄,又有魔教冒头,蛊惑人心,稷下学宫便让已抵达毕业之际的学生们去往轩辕皇朝各地,以儒家经义,抗邪门歪道。
为护天下安定,儒家弟子义不容辞,他们穿学袍、背行囊,至五洲四海。
这三五学子便是行至北方,那所谓人人不利天下之学说一争到底的!
只是他们行至这儿发现了一秘境空间,好奇的入了其中。
他们本以为是某一学派传承,却不曾想入了之后便见着了这么一座书山。
书山浮现于此时,他们心中是何等想法?
大致应当是没有的。
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多书籍!
一望无际、高耸入云.这儿的书籍,怕是比天下万千书籍、儒释道三家加起来还要多吧!
这是谁家的传承?
“师兄,这些书可以拿起来看诶!”
有学子忍不住上前。
怎会有儒家学子见着了如此多书还能忍着不看的!
只是他们拿起后发现,这上面的字.不认识。
完全不知晓。
“这”
他们忘了,他们不认得上古时期的字。
天下间认得这些字的,怕也只有赵清寒、法藏、司家那些家伙了。
那人很是失望。
这不是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吗?
“对了师兄,咱们不若那些回去吧?”
“这么多书,拿几本应当不碍事!”
“——南师弟,不问自取是为贼也,你莫不是想要做那贼子之行?”
被换做师兄之人如此笑道。
南师弟当即讪笑。
“师兄教训得是,师弟知错。”
而后,他将书籍放下。
其余儒家弟子也都悄悄将书籍归还原为。
“诸位师弟,这儿是他人传承之地,能留有如此宝地,想必他们也极为重视这传承,我等前来,既不承对方学艺,又不继对方绝学,取他人宝物便有些不是君子所为了。”
虽觉着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有些遗憾,可师兄所言极是,此乃他人留下之传承宝地,不可轻动。
“那师兄,咱们这是否要离去了?”
秘境会有考验,通过考验着可得传承,他们虽不承学艺,不继绝学,却对考验大感兴趣。
儒家弟子遇着某处秘境,都想一探究竟,从中或可学到什么。
圣人言,学无止境。
一合格儒家弟子,必有探究之心、研学之志。
他们来这儿便想着通过考验,可如今出去这书山便再无一物.应当是没考验,既如此不如离了去。
但话语一落,那书山忽地变幻而来,一蜿蜒阶梯浮现而出,直达山顶,好似邀他们上山。
“师兄。”
诸位师弟望向师兄。
为首者一笑。
“既主人家如此大方,我等也不做那扭捏姿态,去试试那考验吧。”
诸位师弟一喜。
“理当如此。”
“哈哈,康兄,不若你我比试一番,看看此次考验谁更胜一筹。”
“好,定与时兄一较高下!”
“你们二人,还不知晓考验如何便就此比试,小心被轻易淘汰了。”
“便是如此,也得分个高下不是?高兄不若也一起来?”
“那在下就却之不恭了。”
四人一前一后踏上阶梯。
他们漫步于书山之间,眺望远方、胸有成竹,那云雾缭绕、飘渺之间,竟有一丝怡然自得。
“不知为何,入了这山,我竟平和许多,如在读圣贤之书般。”
“我也如此,头脑也情绪了许多,莫非这山,有甚么奥妙?”
他们探究间,忽地听闻有大道之声传来。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四人脚步一顿,抬头四望,不知其声从何而来。
但那声却愈发之多、愈发辽阔,好似天地都为之折服。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这偌大之声杂乱不堪,好似许多人在耳边说话。
忽地,他们四周景色一变,无数画面于四周浮现。
有两人辩论,其音大道,天花乱坠、如痴如梦。
有一人骑牛而来,西出函谷,紫气东来九万里。
有一人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明辨是非百姓归心。
有一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为我贵己、遁迹山林。
有一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可慢慢地,那杂乱之声逐渐散去,一天地之大音回荡四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声音辽阔,却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四人如心脏被人敲打、头脑一阵钟鸣。
他们恍惚间,好似坐于学堂,听读圣言。
一手持竹简白发苍老之老师为他们细心教课、传授圣道。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