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叫天
朱海军听得实在无语,不理这话,只是说道:“妈,我这里得到了三个美食配方,你和爸琢磨下,看能不能做出来,以后你儿子就要靠这些美食配方的了!”
“啊?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你好好的班不上,琢磨这吃的干什么?”
“不是我做,是你们做。我给配方,你和爸做做看。我认真的,你和爸认真做,看能不能做出来?”
“军军啊,你在外面要是遇到事情了,一定要和妈说啊?”
朱海军听得有点头疼,忽然想起朱元璋给他讲过的经验,便有了主意,对他妈说道:“妈,我谈了个女朋友,她对我很好,我想娶她,但是她说她家会要求有房有车,我光上班哪来的房子和车子?要是你和爸能做出好吃的,那不就有希望了。我给你说,现在都不差钱,就差好吃的!”
“什么?真的么?那是,那是,要房要车也不过份,我和你爸商量下……”
朱海军直接打断道:“不要商量了,我回头把配方发给你,和爸好好琢磨,按照配方做出来试试,明天我再打电话。妈,我的媳妇就指望你和爸了!”
说完之后,强行问安,然后就挂了电话。
大学一毕业,他爸妈就开始唠叨娶媳妇的事情,他抓住这点去说,该是给他爸妈动力了。
要不好好按照配方去做,以后就别催娶媳妇的事情!
而在大明朝位面,对话结束之后,朱标匆匆写完对话奏章,就急忙去找他父皇了。
第74章 高瞻远瞩
看到朱元璋并没有召见外臣,只是在自己批阅奏章,朱标就忍不住兴奋地开口说道:“父皇,儿臣看到跨海大桥了!”
朱元璋的身边是有宦官服侍的,不过他们对朱家父子来说,就是个使唤的工具人,早已听过他们父子间不知道多少奇怪的对话,此时听到朱标的话,却也还是有点动容,纷纷抬头看了一眼朱标,然后马上恢复正常,该干嘛干嘛。
朱元璋听到儿子的说话,抬起头看向他,没有多少表情,道:“很震撼?”
“是啊,父皇!”朱标对朱元璋的淡定反应并没有吃惊,而是继续兴奋地说道,“虽然儿臣之前听海军贤弟说了,心中已有想法。可当儿臣看到那跨海大桥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震撼!”
说著话的同时,他已经走到朱元璋的面前,把写好的对话奏章用双手递了过去,“那跨海大桥差不多有五十里那么长,只是用了八年时间便造好了。为了大桥不对船只通行有影响,甚至其中一段是从海底挖了个洞通过的。父皇是没看到,那大桥之高,犹如山岳一般,大桥之壮观,儿臣今生难忘……”
朱元璋听著儿子在描述,脸上也露出了感兴趣的样子,没有打断朱标的描述,让他在那兴奋地说著。
等他听到朱标开始具体描述跨海大桥的样子时,脸上也是有些动容了。因为朱标描述的这些,在他看来,或者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那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听说“跨海大桥”四个字,和听到对“跨海大桥”具体描述的反应,真的是不一样!
朱标激动地说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又想起什么,便连忙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还看到了海军贤弟那边的船,不但样式奇怪,没有风帆,而且还是铁做的。父皇,您知道儿臣看到最大的船有多大么?”
说到这里,他用手比划道:“儿臣看到的那艘船,竟然有百丈左右长,宽大概也有十来丈,真的是儿臣前所未见地大啊!”
朱元璋比起朱标,那是见识多广多了。但是,当他听到后世船的这些消息时,也不由得大为震惊。
要是他有这么一艘铁船,那当年的鄱阳湖之战就不可能打得那么凶险,只要有这么一艘铁船,横冲直撞便可赢得大胜了!
朱标说了这么多,当然不只是给他父皇说说见到的事情而已,就听他马上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那科学技术真的是非常厉害的学识,无论如何,我们也一定要搞起来才好啊!”
说完之后,他就看著他父皇,等他父皇意见。
他想要的,当然不是朱海军给了水泥玻璃的制造方法就好了,而是像朱海军所说,要有科学技术的氛围,也就是能自身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如此,那才是属于大明朝自己的科学技术。
但是,从上次朱海军说了之后,朱标并没有见到他父皇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因此,他借著这个机会,便又向他父皇进言了。
朱元璋听到儿子的劝说,并没有不满,反而能理解儿子的心思,便开口解释道:“爹也想啊,只是爹想过,历朝历代下来,海军所说那种情况并不合适。要想我们大明朝也有科学技术的那种,要改的规矩太多了。爹也要慎重考虑之后,一步步地来做才好!”
他的经历已经让他养成了习惯,那就是谋定而后动,而不会像别人一样冒失做事。
只听他继续对朱标说道:“按照海军的说法,要发展科学技术,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改变匠人的地位。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给他们分级,给工钱;可如此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匠人算匠人?工、农、兵,甚至包括那些唱曲的,是不是也要算?”
要是以前,朱元璋肯定不会把唱曲的拿来举例,但是,海军那边就看重唱曲的,能给他赚钱,这让他对唱曲的这些也重视了起来。
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便知道他自己想得有点简单了,就在那认真听著。
“要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以后朝廷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征召民夫,这些额外的支出从哪里来?按照海军的说法,这钱不能向普通百姓加征,是要扩大商人的规模,向商人征税,就能不伤农事而得额外钱,并且还能对农事有带动的好处。”
“不止如此,科学技术要求全民都学,这又要求我们现有的读书识字法也要变动,先让一部分人学懂了再派往全国教书。而这些又不能只止步县城。爹也认真想过,政令只到县级是不行的,毕竟只要太平年代,人口增长不说达到海军那个时候,可比如今多几倍却是很可能的。这些多出来的人中,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在县以下……”
朱标听出来了,他父皇如今在考虑的,可不止是眼前如何,而是有考虑以后会有什么情况。如果按照朱海军所说的话,那他父皇该是听劝,有长进了。
朱元璋说了好多,最后,他对朱标说道:“爹考虑过,多收富人的钱,抑制以后的土地兼并,这税收之策也是要改的。爹准备按照粮田多少来逐步提高征税,即粮田越多,征税就越高,而不是按照每亩征收多少税的方式。至于具体怎么征收,还要分南北不同,爹还在考虑中。”
“但是这个国策一旦实施,必然会引发那些有更多粮田的人反对,而这些人是什么人,你应该心里有数。所以,爹要找合适的机会来做这些事情。”
朱标听得大为佩服,他是有想到其中的一二点,但是绝对没有像他父皇一样想到那么多。估计也只有父皇这么英明神武,才会想到那么多,才能通盘考虑了!
想著这个,他便真心诚意地说道:“父皇之高瞻远瞩,儿臣实在是佩服之极!”
朱元璋教导了儿子一番,便没再继续往下说了,拿过朱标写完的对话奏章先了解起这次的对话内容。
第75章 冲击
看了一会之后,朱元璋不由得眉头一皱,然后抬头问朱标道:“那么多宫里吃的,海军就只看上了三样而已?”
虽然他不注重吃喝,但是毕竟是皇宫里的吃喝,自有一套章程,比起民间肯定是要好的。
结果朱海军竟然只挑了三样而已,这让他有点没想到。
数量之少,也让朱元璋有一种说不上危机的危机感。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大明朝是非常需要朱海军的,可要是朱海军不怎么需要大明朝的话,哪怕他已经在尽量拉拢朱海军,但没有共同利益作为基础,是有可能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便马上回答道:“儿臣大概知道海军贤弟那边是需要什么样的美食,大概是……”
总体来说,朱海军就不需要那种要花大功夫在摆设方面,也就是好看;也不需要食材非常贵重拼凑而成的美食之类。
朱元璋在听朱标说了之后,当即要求道:“拟旨,三日后,由你主持,京师举办一次美食比试,就按海军的要求公布。你回头等对话开始时间亲自向海军介绍,他选中什么便是什么。而后,再发一道旨意给全国各州府,要求地方都推选美食,到京师参加比试。有被选中的地方主官,吏部考核加一等。”
朱标听到这个吩咐,很是有点吃惊。
京师的美食比试,甚至说要举办全国美食比试,都没什么,毕竟之前在海军那边就说过此事。让他震惊的是,他父皇竟然把这个算到地方官的考核之中去了。
要知道,之前他父皇对地方官的考核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切和地方民生无关,或者说和农事无关的,都不看重。
他就知道吏部曾把擅长买卖,运货之类的地方官评为优等,结果他父皇提出了严厉批评,打了回去要求重新评的。
可如今,就是举办美食比试而已,竟然要给地方官考评加一等,真的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不过朱标仔细想想,却也不奇怪了,这是他父皇重视海军贤弟的意思,而他自己,也是这个意思。
这么想著,他便立刻答应一声,马上著手此事。
夜幕降临,夜鸟归巢,人也是差不多,忙碌了一天之后,各回各家,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不例外。
不过,让他有点闹心的是,他刚回到自己府上,夫人就来找他诉苦了:“夫君,你倒是想想办法啊,伱看,府里都存了这么多大明宝钞,你快想著法子换了吧!”
毛骧看看他夫人让丫鬟摆在他面前那托盘上的厚厚一叠大明宝钞,还都是面值大的,估摸著不少钱,心中有点无奈地说道:”我有什么办法,陛下规定不能换金银铜钱!府里的花销,你就先用大明宝钞好了!“
他是朱元璋的心腹,自然知道朱元璋对大明宝钞非常看重。因此,让他在大明宝钞这边去坏朱元璋的规矩,那是因小失大,绝不可能去干的。贬值就贬值一点,损失也不会多大。
可谁知,他夫人听到他的话,有点气恼地问他道:”这大明宝钞就要成废纸了,还能怎么用?这么多钱,就白白没了?”
毛骧听了,有点不满地说道:“一贯大明宝钞不是还值个八百多文么,大惊小怪干什么,就这样吧!”
“那是昨天之前的事了,今日一贯大明宝钞就只值七百文了。“
毛骧一听,顿时吃了一惊道:“怎么跌这么多?”
一贯大明宝钞又少了一百文,这是跌得真有点多了。
他夫人听到这话,马上补充道:“破旧的宝钞更不值钱,勉强还值个五百文!“
“什么?“毛骧一听,顿时非常意外,“这是怎么回事,仔细说来!”
他是锦衣卫指挥使,是替皇帝刺探消息的。除了文官武将那边之外,民间的事情也是要关注的。因此,对于大明宝钞的价值,他大概是有数的。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大明宝钞怎么突然一下跌了那么多。职业的敏感,让他立刻开始深究这个事情。因为他明白,这里面必定是有事发生。
他夫人听了,便把听到的消息说给他听,大概就是外面有传言,大明宝钞很快又要贬值,朝廷甚至有可能不收破旧大明宝钞了。很多人都在抛大明宝钞,赶紧花出去。至于更细的细节,她就不知道了。
毛骧听得眉头一皱,想了一下之后站起来便走。
这几天他一直在安排锦衣卫密探潜伏到邻国去的事情,但这种事情前所未有,他也没有经验,因此很花费他的精力。
但是此时,他却敏感到,这大明宝钞的事情中必然有事。他怕皇帝知晓后会问他,因此,必须尽快回衙门去安排打探这个事情。
另外一条街上的郭府中,主人为户部侍郎郭桓,看到远比毛府那边还要多的大明宝钞,却是一脸高兴。
听完了有关大明宝钞的禀告汇总消息之后,他还不满足,当即叫了管家道:“立刻派人,分赴各地去收购破旧大明宝钞,这是最赚钱的了,动作要快,回头重重有赏!”
破旧宝钞换新的宝钞不用额外多花一文钱,另外朝廷所有收支都能用大明宝钞,就更是能让大明宝钞回归额定面值,这么一来一去,绝对是能大赚一笔的。
管家听了,有点为难地说道:“老爷,京师这边用粮食换宝钞是很方便,但是京师之外,就只有几处地方才有粮店啊!”
郭桓听了,想了一下说道:“待老爷我写几封书信,你派人过去便有了!”
大家原本就在一起发财,这次带他们一起发一笔横财,对合作也是有好处的。
有钱一起赚,有事一起扛,法不责众不是!
这一夜,普通老百姓还好,因为他们手中就没有多少大明宝钞,但是对于手中有不少大明宝钞的那些,却是有人担心有人欢喜。
第二天一早,可不只郭桓想到京师以外,发财的心思,京师中的其他人,也有不少都派快马离开了京师。
而此时的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正准备和儿子一起和朱海军对话。
第76章 一些基础
然而,还没等朱元璋出发呢,这一大早的,工部尚书就前来求见了。
朱元璋一听内侍禀告,就知道工部尚书过来肯定是为了水泥和玻璃的事情。这个事情,他也关心,便先接见了工部尚书。
朱元璋果然没猜错,工部尚书前来求见,实在是压力太大了。
朱元璋给他交代了,这是国之重器,要他尽快按照那份资料做出来。因此,工部尚书不敢有一点怠慢,立刻抽调京师中最熟练的工匠开始做事。
然而,就算是最熟练的工匠,面对来自朱海军的这份资料时,也是为难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古今表述,常识的不同而引发。
又因为所谓的熟练工匠,大部分也只是手艺比较好,能把学到的手艺做得不错。可他们未必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不错。
面对朱海军的资料,他们感觉说法奇怪的内容,比如说耐火砖,酸碱度的区别等等,他们可能可以根据经验来尝试,说不定能和他们的认知结合起来。可偏偏朱元璋交代了,这是国之重器,这么高的评语下,加上朱元璋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工匠们可不敢随便尝试,甚至连发表看法都不敢,就等上官决断。
可是工部尚书都没实际经验,也没后世的常识基础,就更是无法确认了。
好在朱元璋也交代过,遇到难题要上奏。工部尚书在水泥制造上坚持了几天之后,又得到玻璃配方,他就扛不住,终于跑来朱元璋这边上奏了。
之前朱标和朱元璋拿到朱海军的玻璃水泥制造方法,他们虽然看过,哪怕他们不明白,却觉得工匠肯定知道。
因此,当朱元璋听到工部尚书战战兢兢地说明了来意之后,还是意外了一下。
他的眼里虽然容不得沙子,但却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并没有因此责罚工部尚书,而是想了一会之后,便带著工部尚书收集的问题赶去朱标那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