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第347章

作者:张菇凉

  可是现在。

  她不敢再去奢望了。

  有些事情,不去期望,就不会失望。

  在彭城的时候,他说过一年内会到皖县,她信了。

  在北国的时候,他说战事频繁,但昔年之约不敢忘,她也信了。

  可是现在,一年又一年,她不喜欢再去做这样的假设。

  能期待什么呢?

  “说不定,侯爷会像故事里的少年将军一样,骑着白马,提领万众之师,在危难之间退去大敌,然后主动跟父亲求亲呢?”小乔的脑袋枕着玉臂趴在石桌上,百无聊赖的说道。

  她没有大乔这么悲观,但,也觉得这种事情,只会出现在话本里,话本里的故事,总是为你描绘出一副英雄救美、力挽狂澜最后功成名就、丰收爱情的两全结局。

  可就连小乔这种爱幻想的小妮子都明白,话本之所以是话本,是因为它不过是人们寄托美好、填埋意难平的憧憬罢了。

  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存在的。

  “就算会有那么一天,他也只不过是为了大业,断不是为了你我二人。”初秋的风掠过她的脸庞,青丝摩挲着出水芙蓉般的肌肤,也勾勒着她的心田。

  “那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姐姐会原谅他吗?”小乔抬起头来莞尔一笑,是那种纯真青涩中带着对美好未来无限期待的笑。

  最初的时候,大乔会笑着回应,有什么原谅不原谅呢,我们又不能逼他做什么。

  后来,大乔笑的有些勉强,会说,只要他能来,一切的等待都值得。

  可是现在,她只是幽幽的看着眸子有光的少女,摇了摇头,呢喃道:“他不会来的。”

  “如果父亲也如你这般想,孙策多跑几趟,指不定就答应下来了。”小乔有些泄气了。

  双方倒没见过面,不过孙策的名头听了有些年月了。

  是个骁勇善战、剑眉星目的将军,倒也符合当下少女怀春的心思。

  可不管是出于慕强心里,还是当初那不负责任的誓言,她们的心中,都是在等待着彭城诗会上意气风发、才高八斗的男子回来迎娶她们呀。

  ……

  “老匹夫,什么考虑考虑,不过是托词而已!”出了乔府,孙策半眯的眸子压抑着怒火。

  “伯符不必恼怒,眼下局面尚不明朗,淮南士子眼中我们不过是暂居此地罢了,待他们认识到扬州终将归一的时候,想乔公就会坦然多了。”周瑜倒是宽心的多。

  “我倒也不是气恼那老匹夫,可是此事不成,我们的计划就得搁置了。”

  骑着疾风马的孙策仰头长叹一声,“难道,非要让江东的儿郎用命去拼不可吗?”

  现在打仗呢,跑来提亲,这事听来就荒唐。

  孙策不是急色之徒,更非荒唐之辈,这事还要从周瑜的谋划说起。

  拿下庐江后,没有急攻九江,又没有去打安丰,是冲着想要他们争斗起来,自己坐收渔利的。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周瑜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淮南士子对于安丰援兵的迫切程度,竟然高过了徐州方面。

  这里头除了距离问题,原来还牵扯到了淮南派系的问题。

  安丰几番大战,早年间的徐州老兵死剩不多了,后来的新兵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淮南三郡。

  这件事让周瑜心里开始有了新的盘算。

  那就是,策反淮南派。

  淮南派的老大是刘晔,刘晔呢,尝试过了,没啥效果,但他与乔家交情深厚,同时乔家在淮南士子中的影响力就算比不得刘晔,也是老二的位置。

  所以,他们想着跟乔家攀上亲,这样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乔公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

  能够把刘晔搞定,那当然是最好的,就算搞不定,安丰城里的淮南军,也是有动摇可能了。

  毕竟,一支军队的主将、副将和监军可以是你吕林嫡系,总不见得校尉、都尉、军司马也都是你们的人吧,让也得让出一些位置啊。

  说是集体策反当然做不到,可只要有一队人答应了,安丰这座坚城可就有漏洞了。

  当初的寿春城是怎么被攻破的?不就是出了鲁肃这样一个内应吗?

  现在,联姻计划失败,孙策当然恼怒。

  “报!主公,关羽的信。”一名军士策马而来,将一捆竹简交到了孙策手中。

  阅览着上面的内容,孙策表情先是眼前一亮,随后眸子一沉,最后愤怒的将竹简朝着地上一砸,怒骂道:“打了两场败仗还敢这般轻狂!”

  周瑜看了一眼地上的竹简,轻笑道:“夜袭那一战,凭借着对时机的掌控,以少胜多,且歼敌逾万,关羽难免骄狂,可是又督促主公速去安丰?”

  孙策冷哼了一声,点点头。

  你说你,崔就催了,还带侮辱人的,什么江东兵马是否太过孱弱,这么久拿不下一个九江,是来不了,还是不敢来,真要是不敢来,他就自己取安丰了,到时候别问他要。

  “我是担心这厮到时候退兵,没了旁军牵制,我们可就只能强攻安丰了。”孙策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

  “既然上计不成,便行中计吧。”周瑜笑了笑。

  “何为中计?”孙策蹙眉道。

  “大举进攻九江,沿途多行围城,不急攻破,以此造势,把压力给到鲁肃那头,就算他忍得住不来救援,他手底下那群淮南军也会隐忍不住的。

  到时候,便是无法激起兵变,我们拿下九江,一来淮南士子不会对我们顽抗到底,二来围城安丰的时候,他们的军心也已摇摇欲坠,甚至射入一些赏格,就有机会策反他们了。”

  周瑜说完后,孙策朗声大笑起来,“妙极妙极!”

  这一出,算得上是阳谋了。

  现在,孙策就怕他鲁肃死守安丰,天知道吕林的援军什么时候会赶抵,必须把他逼出城来。

  这样的方式,以刘晔为首的淮南帮定是会给足压力要求鲁肃发兵救援。

  不救?

  没关系啊,到时候我们投诚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只要淮南派系的主干力量都投诚了,那接下来策反安丰城里的淮南军就不在话下。

  说干就干,当天孙策就召集了太史慈、程普、韩当一干人等商议用兵计划。

  本就处于备战状态的大军不需要耽误太多时间,只一天的准备,三万大军就开始朝着九江开拔。

  按照正常情况,现在就算是治所寿春也只有四千多兵力,其他的县城就更别提了,江东兵马当然是应该一鼓作气直接围城。

  可孙策是选择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一城一城的取,并且将声势搞的足够大,没办法,要给他们求援的时间,也要给他们心里判定我就算叛变也合情合理的准备。

  刘晔是什么人啊,这种伎俩哪里骗得过他呢。

  知道是知道,可他当真无计可施。

  淮南派早就对徐州世家没好感了,加上迟迟不肯发兵救援这件事,更是火上浇油,现在呢,人家都打过来了,他能怎么办,就算是淮南帮的老大,你也得顾着下面这群人的想法啊。

  要知道,一个派系里,站出来说话的可能是这群士人,但真正的底蕴却涵盖了军中将领。

  他不能不去顾虑大家伙的想法,就算心里明白鲁肃是有苦衷的,也只能跟着大家一起骂鲁肃不当人子,枉读圣贤书,甚至直接表明要向吕布和林墨告状。

  “他娘的,干嘛,兵谏啊,听这意思我们不发兵救援,你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投靠江东孙策了,是这意思吧?”颜良怒发冲冠,恶狠狠的瞪着来送信的斥候。

  若是平日里,斥候哪有不怕将军的道理,可是今日,那队率惧怕归惧怕,还是壮着胆子反问道:“庐江一战,弟兄们死伤惨重,就连广陵的甘宁将军都率水师来退敌。

  可是安丰城里,有三四万人,将军和监军却不愿发兵救援,末将等只想求个明白。”

  “你……”

  “干什么!”

  颜良被问的语塞便想上手,文丑赶忙喝止,随后皱着眉头看向鲁肃。

  情况,有些恶劣啊。

  以往送信都是单骑而来,可这一次,竟然派了二十骑,目的已经很明朗了。

  也就是说,这封信的内容他们想藏都藏不住,因为其他人已经去了军营,现在,指不定营里是什么情况。

  最担心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了。

  “你且回复子扬,让他坚守十日,十日内,必见安丰援军。”鲁肃不敢赌,必须松口了。

  他很明白,凭借这三万人和城里的粮草军械,的的确确可以死守个半年时间拖到援军赶到。

  问题是,下面的人答不答应?

  就这封信上的内容来看,已经不仅限于徐州派和淮南派的争端了,而是要诱发兵变了,他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否则,九江一旦沦陷,那群人都会归顺孙策,城里的淮南军怎么办?都杀了?

  哪怕是你把校尉、都尉、军司马乃至于军侯、百夫长都给换了,军士就能听你的了吗?

  这就是一方派系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单纯的政治上,而是可以蔓延到各个角落,自然也包括军队上面,一个世家尚且让人痛疼,更何况是一群世家的联盟体啊。

  “好,末将相信监军,此番回去,就是拼了这条命也会等到安丰援军。”斥候拱手退了出去。

  厅内,鲁肃、文丑、颜良和郝昭四人默不作声。

  打是一定要打了,怎么打,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江东有三万兵马,又是由主公亲自带队,加之庐江大胜,必是士气如虹的。

  而整个安丰城现在加一起也不过才三万人而已,夜袭之战导致军心低迷,这一点倒是可以借将士们守土保家的情怀来化解。

  可你一去三万人,安丰怎么办?

  若是去不了这么多,那前线胜了还好说,败了呢,留守安丰的人就是死路一条,晋阳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是梭哈,关羽背后下手又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步错就可能全军覆没。

  鲁肃其实没什么领兵的经验,事实上跟了吕林之后别说单独指挥一军,随军出战的机会都极少,大多数时候是做的后勤工作。

  能够跟关羽周旋这么久,本来就算是不容易了。

  接连的用兵过后,还要来这么一道送命题,难啊。

  他甚至有些后悔了,早知道还不如听林墨的,或许,当初人家就已经看到了这一层吧。

  这种担子,并不是落在谁的肩头上都会有被寄予厚望想要力挽狂澜的豪气。

  鲁肃就觉得很累,这样的选择,不是谁都愿意去赌的。

  况且,鲁肃长于战略眼光而短于兵法,这是不争的事实,他自己都有清楚的认知。

  让他去跟周瑜掰手腕,哪怕没有赤壁光环在身上,鲁肃对这个意气风发的同辈人也是有了解的,他的名气远不如林墨、贾诩,甚至都不如诸葛亮那样响亮,可绝对是当世奇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