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菇凉
刘琮今年才几岁啊,一举就成为了九卿之首太常的属官,再擢升,可就有希望直接位列九卿,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
自然而然的,荆襄百官要来道贺一声。
可刘表哪能高兴呢,这太常太祝是哪都好,唯独有一点,它是京官,必须去朝廷所在的许昌任职,刘表如何舍得啊。
再加上刘琮自己也很不想离开荆州,他还要夺嫡呢,哪有空啊。
问题是,天子的圣旨可不是你想不去就不去的,除非你有充足的理由、又或者干脆一点,直接撂挑子表明,咱就是不遵你朝廷圣旨。
作为汉皇后裔的刘景升,肯定不能这么干啊,他之所以还能在荆州坐的稳稳当当,这皇室后裔的招牌可帮了他很大的忙,要不然刘备会费尽心机弄上这么一块招牌吗?
至于托词理由,基本是不太现实的,太祝是负责刘家宗庙的工作,一直以来只有刘家人可以出任,你刘琮不是刘家人吗?
“老爷,琮儿若去了许昌,妾身也不想活了,嘤嘤嘤……”蔡氏梨花带雨的撒娇,不时还会用山峰夹上刘表的手臂,哪个干部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放心吧,我也不舍得琮儿,圣旨不是说了年底赴任,今秋纳贡,我给厚实一些,曹操会明白意思的。”刘表是不高兴,倒也不慌。
在他看来,曹操应该只是想打个秋风罢了,如果想要人质,正常情况肯定是要嫡长子的,哪有要次子的道理。
既然如此,岁贡给足一些嘛。
当然了,到时候肯定还得再贿赂几个朝廷要员,帮着说说话,曹操大概率是不会继续为难刘琮了的。
听到这里,娇艳欲滴、身材傲人的蔡氏才抽泣着点头,并表示今晚要让刘表见识一下什么叫观音倒坐莲,刘表揉了揉自己的腰,压力很大。
这件事,蔡瑁并没有多想,因为在他看来,刘表的分析是对的,曹操应该是连续作战,钱财不足想要打个秋风罢了。
到时候刘表给足好处,蔡家这里再私下送一些,他再以幼时旧友的身份给曹操一封信,这事多半不会太难。
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提笔呢,便有一商贩给了封密信给蔡家的管事。
管事的把信交给蔡瑁一看,顿时他便青筋爆出,怒骂道:“好好好,刘备你这个大耳贼,我们让你在荆州立足,你竟然想反客为主,我真是后悔当时在新野的时候没有狠下心来把你给宰了!”
信是曹操写给他的,并且是以故友身份写的,告诉圣旨这事估计很难办,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他的主意,而是陛下的意思。
他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自己出征并州的时候,刘备以皇叔身份写了信给陛下,想要陛下帮忙让刘琮入许昌,因为这样一来,荆州就不会有人再跟刘琦争位了。
他虽然是当朝司空,但不能什么都独断专权,否则那群帝党就要把自己骂的更臭了。
最重要的是,这件事合乎礼法,他根本没有理由去反驳啊。
清楚了整件事都是刘备作的妖,蔡瑁立刻就想跑去跟刘表告状,到时候自己再对刘备下手,他可没理由阻拦了。
这种事情,当然是姐弟俩一起发力去完成的,所以他先去找了蔡氏。
“不妥,老爷还没昏聩到对我们言听计从的地步,到时候若是他猜疑我们蔡家与曹操暗中勾结,只怕不仅帮不了琮儿,反倒是成全了刘琦。”
蔡氏不仅是长的漂亮,心里也很通透,一下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那……如何是好,阿姐你可要想清楚,孟德说的如果属实,老爷子那套肯定行不通,因为这不是孟德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他不会为金钱所动的。”蔡瑁很不安。
刘琮是蔡家独霸荆襄的关键,只有把刘琮扶持上去了,蔡家才能真正做到与荆州刺史绑定,掌控荆襄九郡。
“其实,对琮儿真正有威胁的早就不是刘琦了,反倒是这个刘备一直在扶持刘琦,看来,是时候要把刘备给拔除了。”蔡氏柔声细语,秋水般的眸子映照出几丝阴寒。
“对,就是这欺世盗名的大耳贼!”
蔡瑁冷哼一声,随后又有些无力的说道:“可是,细作回报,现在长沙城里屯兵都有两万多人了,如果老爷不下令,我不能直接对长沙用兵啊。”
“怎能在荆襄地界用兵?”
蔡氏白了他一眼,这个弟弟有点蠢,随后冷冷一笑,“每年秋收后老爷都要在襄阳开庆会,到时候不仅刘琦要回来,刘备也会到场……”
说完,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蔡瑁当即眼前一亮,“哈哈,是呀,刘备来襄阳肯定不敢带兵马的,到时候只需几百刀斧手埋伏,便可以将大耳贼碎尸万段了!”
蔡氏赶忙做了个嘘声的手势,“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深怕老爷听不到吗?”
蔡瑁这才缩了缩脑袋,但依旧难掩脸上的兴奋之情。
杀刘琦当然是不敢的,因为这事引发的动荡太大了,就算是如日中天的蔡家都未必遭受的了这股反噬。
但拿捏一个刘备,他蔡瑁还是很有底气,毕竟他在荆州又没什么根基。
至于关羽和张飞,且不说历史改变下没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光环,便是有,只要是在荆襄这一亩三分地里,蔡家也根本用不着怕。
至于暗杀刘备后刘表会不会发难,大概是会的,但凭蔡家的影响力,撑破天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必担心。
大耳贼,某要送你上路,蔡瑁舔了舔嘴角,眼中光芒万丈。
第二百三十六章 林墨的头要裂开了
冀州,邺城,袁府内,林墨揉着太阳穴,生无可恋的杵着下巴发呆。
北国这里简直乱成了一团浆糊,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原以为挟袁尚令北国可以让自己在北国如鱼得水,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更像是鱼入汤锅。
北国世家的厉害程度,远远超出了林墨的想象,他甚至感觉自己快要驾驭不了这个局面要产生混乱了。
这事还要从北国各郡府送来的年度税赋、田亩、丁册开始说起。
当时林墨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就是郡府的税收、在册田亩和人口数量与自己认知的相差巨大。
就这个数字,绝对不可能让袁绍养活的起北国几十万大军,如果单纯的以上面的数字充裕府库,那么整个冀州加青州可以养活的军队,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问题就来了,袁绍巅峰时期号称七十万大军啊,他哪里来的粮草和军队?
找来辛家兄弟询问后才发现,原来袁绍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其中一多半都是来自北国四州的世家圈养的农奴或者私兵。
一同送给袁绍的,还有数不尽的军械、战马和粮草。
这就是世家的实力,所有人一起发力,可以推出一个气吞山河的首领袁绍。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利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天下士族之首的袁家,可以效仿当年的位面之子刘秀,海纳各方力量壮大自己。
弊端呢,则是要受到世家的钳制,被他们所左右,而这一种钳制不一定非要在明面上的碰撞,更多的是家族势力的提升。
最简单的比方,一个郡县里头,世家兼并土地,反过来吸纳百姓,让这些百姓变成世家的农奴,配上军械那就是府兵了。
而随着世家兼并的土地和吸纳的百姓越来越多,府衙里能够收到的税赋就会越来越小,因为世家吸纳的百姓是不会被府衙登记在册的,自然而然也就不需要纳税了。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党锢之祸的核心原因。
因为大大小小的世家都在瓜分大汉的蛋糕,导致皇权君威受到了挑战,不得已才把宦官推到前面去打压士族。
可袁绍能够比较好的化解这种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袁家本身就是最大的世家,他也能轻松的让这些吃肥的世家为自己所用。
问题是,吕布没有这份底蕴,世家吃的越饱,他能吃的就越少。
而且,北国的兼并之风和吸纳流民,远远要比徐州和淮南地区严重,两州府库的税赋甚至只能跟徐州堪堪持平而已。
细查之后,林墨才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竟然是自己。
当初在徐州发明的曲辕犁,使得百姓可以到城外的无主之地开荒,由于效率上来了,加上一些列的惠民政策,他们是可以养活一家人的。
尤其是在化肥问世后,甚至都出现了农有余粮的情况,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徐州税赋大大提升,府衙有充裕的钱财扩充吕布的军事实力。
可是这曲辕犁和龙骨水车进入北国的渠道竟然是通过的世家,他们抢先打造曲辕犁,到城外无主之地开荒,反正家里农奴多的不行。
实在不够了,收纳呗,不过是一口饭的问题,只要秋收一到,终归是收获超过支出的,这直接就让世家的兼并之风盛行到了城外,也进一步加剧了世家吸纳百姓的数量。
相对应的,府库能收取的税赋就更低了。
在徐州,曲辕犁的问世让百姓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成功的让吕布在与世家的碰撞中占据上风。
可是在北国,曲辕犁成为了世家们兼并土地、吸纳百姓的帮凶,同时进一步削弱了北国之主的掌控力。
这就衍生出第一个让林墨无比头疼的问题,政策的制定该如何抉择?
徐州和淮南三郡在税赋、丁册等方面都有政策倾斜,与世家的相处,也是占据上风的。
那么,北国呢?
本来税赋就少,还要走徐州的路子,只怕到头来闹个入不敷出啊。
万一哪天遇上个天灾人祸,还得求着世家开仓。
而且,就这种态势下,可以预见,未来在北国,吕布与世家的相处中,一定是处于弱势的。
这种弱势,袁尚的身份无法改变,因为这一切都是在老袁家默许的态度下完成的。
最糟糕的是,北国世家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开始有世家拿着昔日袁家签收的农奴、粮草登记册,要求退回借给袁家的兵马,理由是马上秋收了,府里不够人收粮食。
这不是扯犊子吗,林墨知道,这压根是个托词罢了,纯粹在叫板,表达对吕布林墨这对翁婿的不满。
而这种不满,辛家兄弟是一点忙也没帮上,甚至还加剧了他们的对抗情绪。
直到这时候,林墨才忽然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呀,原本是想着擢升郭图、辛家兄弟来安抚北国世家,再配合有袁尚坐镇,大体应该是能稳住的。
一下给忘了,郭图和辛家兄弟这仨货特么都是河南人,包括袁家自己都是河南人,河北人感觉受到了侮辱。
问题是,北国世家们提出来的还农要求你不能不答应啊,因为人家有文书作证的,除非你否认袁尚北国之主的地位。
自己又不好把他们给逼急了,万一他们团结起来跑去拥护袁熙,这事可就大了。
现在的问题陷入到了一个悖论之中,想要安抚北国世家,你就只能让权,擢升北国士子,把一些重要职位让给他们。
可北国世家已经很强大了,林墨想的是要怎么削弱他们,最好是做到像徐州那样的良性平衡,如果还用官职来稳定他们,到头来肯定会自食恶果的。
“有必要的话,打倒两个,就当杀鸡儆猴!”明明自己已经算是实际上的北国掌权人了,吕布想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吃这种哑巴亏,很生气。
“打谁呢?打的过来吗?”林墨苦笑道。
“谁最凶我们就打谁,把最大的那个打服了,其他的就老实了!”军营里就是喜欢玩这一套,你要有能耐把最凶的打趴下了,其他人都会怕你。
但,这一套用在打世家的身上,其实玩不转的。
至少,眼下这个时代,这种局面,他玩不转。
要说哪个最大最凶,北国在田丰、沮授、逄纪等人死后,好像便是没了有名的世家代表了。
其实不是的,有两个家族,虽然名人不算多,但实力底蕴可以排进整个大汉天下的世家前十名。
分别是赵国的李家,和清河郡的崔家,也就是在唐代最有名的五姓七望中的赵军李氏和清河崔氏。
在这个时代,这两大家族的影响力还没有唐初那么豪横,但同样不可小觑。
尤其是在沮授这些世家代表死后,整个北国都开始以这两大家族马首是瞻了。
真要是动了他们,世家一旦人人自危,完全有可能全部转去支持袁熙。
而这些世家,光是家里圈养的农奴和府兵,少则几千,多则像崔家、李家这种过万数的,自己都可以成为一股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