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36章

作者:玩蛇怪

  这也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弊端。

  后世西方工业革命,长达百余年的发展当中,随着物理与化学的进步,各类工业产品陆陆续续出现。

  像空调就是将化学合成气体压缩而形成冷气,自此人类渐渐摆脱酷暑。

  但大宋的工业属于集中发展,优先用于纺织业、运输业。而化学也主攻农业,如现在科学院的化学院正在全力研制化肥。

  对于包括像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家电,乃至于通讯电话方向,几乎没有任何研究。

  十多年的发展,积累的远远不够。

  不过赵骏知道这都只是暂时的,随着教育越来越普及,迟早有一天各项发明都会出来。

  中国人的智慧,从来不比别人差。

  “经济政治的稳定最终还是军事能力的强大,以前人人都骂大宋重文轻武,阉割自身,我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原因,但我还是会骂。”

  政制院内,屋子里的气温比外面稍微低了七八度,因为屋子各个角落都放着冰块和水盆,正不断散发着凉气。

  赵骏敲击着桌子说道:“宋初可以这样做,但之后就不行,过犹不及,只会反噬己身。”

  “嗯,那对于兵部送过来的名单?”

  富弼问道:“是打回去让他们重新做还是我们给予批示之后直接下达?”

  “唔”

  赵骏看着手中的名单沉吟片刻说道:“名单大体较为合理,但张亢狄青才是少将,就显然不正常,所有人军衔往上提两级吧。”

  “那我们就得有六个上将了,三十余名中将,一百多名少将了,这会不会有点多?”

  富弼有些担忧地道。

  “一点都不多,我们后世新时代初期,十大开国元帅,十大开国大将,开国上将五十七,开国中将一七七,开国少将就更夸张,有一千三百六十。”

  “那个时候你们有多少兵?”

  “额”

  赵骏想了想道:“好像有五百多万吧。”

  在场诸多宰相,包括范仲淹等人在内,无一不无语。

  好家伙,五百多万人,那可不得一千多名将军吗?

  大宋才多少人?

  那么多年军队改制之后,陆军不过六十万,海军不过三万五。

  “古代其实就这样,任何一个开国朝代有一百多名开国功勋是很正常的事情。”

  赵骏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说道:“现在大宋多了那么多土地,我们就当重新开了一次国就好了。”

  “好吧。”

  富弼面色还是有些不好看道:“只是王德用还好说,毕竟实打实军功,曹琮、李用和、李昭亮这三人.”

  “唔。”

  赵骏也有些犯难。

  今年年初,他和范仲淹推行新政,打算正式开始提高军人的地位。

  届时将军政分离,采取军队一套体系,官员一套体系。

  其中军衔就非常重要,代表了军人的级别。

  因尉官、校官、将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武将划分,并且后世也是如此,所以沿用了这一套。

  跟后世一样,分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对应了官员当中的九品,只是没有正从十八级之分。

  政制院诸多宰相对于提高武将的地位倒也没有意见,赵骏已经很明白地跟他们说清楚,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大宋要想长久稳定,就不能过分打压军队。    因此对军队进行改制,提升军队的地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明年年初的庆典就要大授衔,到时候赵祯将亲自为上将授衔、授勋,给予他们新设计的帝国勋章,以此作为最高荣耀。

  结果以兵部为主导,枢密院、三衙作为辅助的联合评选部门将授衔名单交上来,赵骏一看血压就有点高。

  一个中将都没有。

  范仲淹就算了,他虽然在宋夏战争和宋辽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宰相,自然不能够参与评选。

  而张亢作为在宋夏战争、宋辽战争屡立战功,多次率领部队打赢关键性战役,并且已经升为枢密院使的重要人物,居然只是少将。

  狄青也一样,作为先灭越李朝,随后又灭西夏、高昌、黑汗等国的主将,如今的枢密副使,同样也是少将。

  虽说狄青早年间主要是在范仲淹和张亢手下担任将领。

  但后来随着西夏跟辽国被打残,范仲淹与张亢二人地位太高,再灭国就封无可封,就把功劳给让了出去。

  其中包括狄青、葛怀敏、任福、刘平、赵振、高继宣、石元孙、许怀德等大批高级将领在内,都在这些战事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而且上述这些除了狄青是从底层军伍爬上来的以外,其余本身就是大宋高级将领,历史上为宋夏战争当中各路兵马总管、副总管之类的一众大员。

  能在这样的一票高级将领当中脱颖而出,本身就代表了狄青的能力。甚至论起军功,他已经超过张亢,不逊色于范仲淹。

  结果还只是少将,把赵骏都给看乐了。

  不过赵骏也知道兵部和枢密院那帮人是什么情况。

  富弼升宰相后,兵部尚书由高若讷接任,枢密院里除了狄青,包括张亢这个枢密使在内,全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这不一定是文官集团在反抗政制院的命令,而很有可能他们认为就该这么安排。

  哪怕隐隐猜到政制院是在想改变目前武将地位尴尬的困局,但他们依旧选择了这么做。

  无关利益,纯粹是他们本能地不想提升武将地位,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事情。

  “政制院当然不可能到处嚷嚷着说我们要提高武将地位,所以只能用政策、规则来稳步提升,做出这种改革就是最好的办法。”

  赵骏沉吟着说道:“把他们的地位往上提,想来下面的官员们应该也会领悟政制院的意思,至于李用和他们的话.”

  他想了想道:“下午跟陛下禀报一声吧,曹琮之前也是有过战功的李用和与李昭亮毕竟是陛下的人。”

  “嗯,也只能这样了,交由陛下定夺吧。”

  富弼应了一声。

  前些年三衙主官由曹琮、李用和与高化担任,后来高化病逝,先是换成王德用,之后又改成李昭亮。

  后世人以为宋代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但事实上枢密院只是调动军队的机构,类似于后世某委。

  而真正的军事主官,或者说名义上的军事主官实际上是三衙的三大指挥使,俗称殿帅、马帅和步帅。

  其中马帅曹琮是赵祯老婆的舅舅,步帅李用和是赵祯的舅舅,殿帅李昭亮同样是外戚。

  所以在裁定名单的时候,自然也得考虑军事主官,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赵骏又翻了翻名录,先确定这六人,到时候再由赵祯裁定。

  他本来想把王德用划掉,王德用现在退居二线了,不过依旧担任宣徽南院使。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

  宋夏战争和宋辽战争王德用都有参与,是仅次于范仲淹的副将,并且人家以前还打过李继迁和澶州之战,多年沙场老将了。

  在人家还没完全退休的时候就不给授衔,显然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曹琮之前上过战场,担任过环庆路兵马总管,赵振就是他的副总管,之后就调回汴梁当马帅。

  按照战功来说,缺了宋辽战争,评个少将都够呛。

  可谁让人家是关系户呢?

  至于李用和跟李昭亮,都是一天没上过战场的人,一个赵祯的亲舅舅,一个是赵光义老婆哥哥李继隆的小儿子,妥妥的皇亲国戚。

  没办法。

  封建帝国时期,就得考虑这些,总归有各方面的顾虑。

  如此目前上将评选就暂时定下张亢、狄青、王德用、曹琮、李用和、李昭亮六人。

  而中将方面人就多了。

  有葛怀敏、任福、刘平、赵振、高继宣、石元孙、许怀德、王凯、范恪等大批高级将领。

  宋夏战争、宋辽战争,之后又有灭越朝战争,灭西夏战争,涌现出大批功勋武将。

  除了景泰、刘沪、王信等少数病逝的以外,大部分参与这些战事的路总管、副总管级别的高级将领。

  基本上这些人只要没有犯错误,都能评上中将,总人数达到了30多。

  少将就更多了,有一百余众。

  包括张玉、折继闵、种世衡、周美、王仲宝、李士斌、贾逵、王珪、郭遵、张岊、杨文广等等,大多数都是原本军中的中上级将官。

  如次于路总管、副总管之下的各路州部署、副部署、钤辖、监押之类。

  除非毫无战功,否则都能成为少将。

  其中也不乏有大头兵或者底层军官一路杀到少将的猛士。

  比如张玉就是跟着狄青一起当的御龙直小兵,当时狄青是班长,他是狄青手底下的大头兵。

  还有折继闵、周美、杨广文也都只是下层军官出身,硬是靠着军功成为少将。

  像狄青从大头兵杀到上将的毕竟只是少数,整个仁宗朝也就出了这么位狄青,其余底层士兵和军官能干到少将就已经很逆天了。

  所以整个评级过程,基本上就围绕着资历,评级前的官职级别,以及在历次战斗当中立下的战功展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兵部与枢密院除了降级太狠了,把原本应该评为上将的评成少将,中将成上校,少将成中校以外,其余倒没什么太大问题。

  “那就先这样,反正离授衔还有半年时间,可以再商榷商榷,看看哪些人资格够,哪些人有问题。”

  赵骏合上了名录,然后说道:“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做得怎么样了?”

  “今天统计部就交上来了,之前一直在说军衔的事情,暂时还没有看,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还不错。”

  晏殊指了指他桌案上一叠厚厚的公文道:“各项数据飞速增长,效果喜人啊。”

  “哈哈哈哈。”

  赵骏笑了起来:“我看看。”

  说着让制敕司吏员把公文抱过来放在他的桌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