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22章

作者:玩蛇怪

  就看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客厅,各类家具齐全,什么沙发、桌椅、柜子样样都有,窗户也是透明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夕阳。

  再向左看,左侧是厕所和厨房。

  向右看,右侧则是卧室,而客厅最里面还有扇门,通着外面一百多平的大阳台。

  苏涣是正四品,放一路就是转运使级别,相当于后世地方最高主政官员。

  住的地方虽然不是小别墅,却也是三百多平,自然非常豪华,或许唯一欠缺的就是收音机和电视机了。

  不然放后世高低得是个老干部房。

  此刻苏涣正坐在汴梁家具厂产的海绵沙发上看报纸,这么多年化学院自然不是吃干饭的,研制出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可以说现在大宋最高层次的生活除了没有电气化产品以外,基本上跟后世建国初期没什么区别。

  “明允来了,过来坐吧。”

  苏涣收起报纸,坐在桌边对杨氏说道:“夫人,去泡茶,再让不欺出去一趟,跟杨嬷说一声,让她多买点菜回家。”

  苏洵看到他并没有穿着传统的读书人长袍,而是一身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他四下扫视,有些疑惑地在苏涣身边坐下道:“二兄,怎么让姆姆(嫂嫂)去泡茶,家里也没个婢女仆人吗?”

  “诶,叫女使,或者人力,不可叫婢女、奴仆,眼下家里确实就只有一个你姆姆带过来的女嬷,不过她不是奴仆,是家里雇佣的佣人。”

  苏涣摆摆手,说道:“你的思想觉悟还是太低了,知院三令五申,不可使民为奴,人格平等,你常居于家中,不可不听时政,也不可不了解朝廷的变化。”

  “额”

  苏洵自讨没趣。

  还是苏轼好奇道:“伯父,你这衣裳。”

  “这叫正装。”

  苏涣低下头看了眼,然后笑道:“今年年初,朝廷改官服为朝服,只有大朝会或者正式场合才穿,在衙署办公,或者私底下就穿正装或者便服。”

  “哦。”

  苏轼挠挠头。

  苏涣对苏洵说道:“明允,你此番进京是来磨勘选调的吧。”

  “是的。”

  苏洵点点头道:“为父亲守孝,加之八娘的事情,我已经五年没有出仕,此番多亏了知院,八娘的事了,我也该进京听调了。”

  “嗯,你来得正是时候。”

  苏涣说道:“朝廷现在正缺人,你是不知道,到处都缺官啊。之前打下幽燕,派了很多官去。现在又打下了西域,又派很多官去,各个部门都缺实干官员,知院以前就说你的才干远超于我,可惜一直在守孝,如今知道你来了,他肯定会很高兴,明日你先去吏部报道,之后再去审官院,我会跟知院提一句,看到时候知院见不见你。”

  “多谢兄长。”

  苏洵连连点头。

  当年在祥符县县衙见到知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想起知院的欣赏,亦是心中激动。

  “和仲、同叔。”

  苏涣又看向苏轼兄弟。

  俩兄弟还没满二十,没有取字,都是叫的小名,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们13岁和9岁时候分别取的。

  “伯父!”

  苏轼和苏辙连忙站起身。

  “你们在家中读书,有没有学数理之道?”

  苏涣问道。

  “没有。”

  苏轼和苏辙老老实实地摇头。

  “那你们整日学什么?”

  “学古今之文。”

  “都是你们父亲在教你们吗?”

  “是是母亲.”

  “胡闹。”

  苏涣拍了下桌子,看向苏洵,指着他生气道:“你这榆木脑袋,让你多看时政,怎么如此耽误孩子学习?”

  到现在苏洵也知道数理化的重要性了,只好尴尬道:“父亲病逝,又有八娘的事情,与程家整日纠葛,担心八娘身体,哪还有心思管这些。”

  “好了,我不想听你解释,不管你选调个什么官,哪怕是去西域做知州,和仲跟同叔也得留在汴梁,去学校读书,好好学习数理之道。”

  苏涣拍板道:“你是幸运遇见了知院,在数理之道还未纳入科举的时候中了进士,却不能觉得孩子以后也可以走你的老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若不通数术,谁会录取他们?你一天天就知道因循守旧,待在眉州不出来,这么下去和仲与同叔都要被你毁了,知道了吗?”

  “是。”

  苏洵不好反驳,只好应下。

  “伯父。”

  听到自己以后要常住汴梁,苏轼连忙开口。

  苏涣扭过头,有些余怒未消地说道:“何事?”

  “我想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在汴梁?”

  苏轼问道。

  “听说是在。”

  苏洵听到鲁迅,露出钦佩的表情道:“这位先生真是大才啊,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对大宋现状见微知著,常说民间疾苦,论民间之恶,就连知院都常引用先生的话。”

  说着他又纳闷地看向苏轼道:“你问鲁迅先生做什么?”

  “这”

  苏轼迟疑了一下,说道:“就是觉得先生的话确实振聋发聩,令人发省,另外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看先生写的诗词,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好像那些诗词,应该是我写的一样.”

  “哈哈哈哈哈。”

  苏洵笑了起来,抚掌说道:“少年郎有才情是好事,却不可过于痴迷别人的作品,长此以往,就如你现在这般,诗词一道,当走出自己的思量,明白了吗?”

  “侄儿明白。”

  苏轼低下了头,又看向窗外,目光充满了茫然。

  话虽如此。

  只是这种活在鲁迅先生影子里的感觉,却依旧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第470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内,正在办公的赵骏打了个喷嚏。

  他摸了摸虽不算厚实,却也是长衫的青年装,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阳,有些怀疑人生。

  难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头看向院内其余宰相,穿得一个比一个单薄,也没瞧见感冒。

  真是奇怪。

  赵骏挠挠头,不明所以,便只好继续批阅劄子。

  此时政制院内又有新的变化,除了家具和装修风格变了以外,宰相们穿衣风格也大变。

  就看到一个個都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装、行政夹克。

  头发虽然都没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来,戴上老花眼镜,胸口佩戴着大宋国徽,这帮老头显得愈发儒雅随和。

  宋代服饰还是颇为鲜明,很有特色,达官贵人的常服主要以缯角圆领袍、楑袍、野服、缯角圆领缺胯袍等服饰为主,官员则穿着襕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们都穿着紫色的大袍,虽然个个雍容华贵,但其实并不是很方便,下摆和衣袖太长,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聊古人写字的时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赵骏执政以来,向来提倡精简干练,实用为主。

  古人穿衣风格虽仙气飘飘,尽显汉服的优柔美观,且符合儒家文化,认为穿衣服暴露是礼崩乐坏,以至于古代服饰皆是长袍。

  但这种长袍上有宽大衣袖,下有飘荡长裙,主要是为了给不用劳作的权贵舒适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很是不便。

  比如书写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赵骏在文化服饰上,推崇下沉亲民。

  所谓下沉亲民,就是贴近百姓生活,提倡简洁、舒适、便于劳作的服装。

  如贴身劲装、短衣长裤等等。

  事实上那种后世的短衣长裤在古代就有,时人称之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褌”或者“袴”。

  其中对襟短衣样式跟后世的短袖衬衫差不多,褌与袴则十分类似于普通长裤,属于古代民间百姓穿着。

  而后世网上看到的华丽汉服,那是公卿权贵们的服饰,跟贫穷百姓没什么关系。

  因此下沉亲民之后,赵骏认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便于办公,而应该转向于方便走路办公的贴身正装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当中,推出中山装和行政夹克为中央朝廷官员办公的常服。

  行政夹克不用多说。

  中山装作为后世国父设计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是我国后世代表性服饰之一,用来做正装最为合适。

  宰相们穿的都是汴梁织造厂,用丝绸、羊绒、纯棉所制,工艺高档,穿着极为舒适。

  普通百姓则可以尝试新的衬衫、短袖,服饰选择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