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23章

作者:玩蛇怪

  铅垫也会如此,并且还会因为压力不均而导致泄漏,甚至爆炸的可能。

  所以初期使用铜环和铅垫的蒸汽机安全性并不算可靠,密封性和动力也严重不足。

  哪怕你把蒸汽机内部构造提升上去,但密封性这个致命问题摆在这里,就导致蒸汽机无法量产投入使用。

  除非就像赛车那样,火车每跑一段路,到下一个火车站的时候,蒸汽机就换一次铜环和铅垫。

  但那样成本和花费的时间还不如坐马车,所以在瓦特改良之前,这是个无解的难题。

  现在橡胶终于来到了大宋,密封性这个无解的问题终于有了解。

  此刻郭谘带着苏颂等人拆了蒸汽机外壳,将蒸汽机里除了高压锅炉以外的其余铜环铅垫取下来,装上切割打磨的橡胶环和橡胶垫。

  之所以除了高压锅炉以外,是因为高压锅炉的温度能达到200度以上,橡胶耐不住容易老化,所以里面还是需要铜环支撑,在外面用橡胶垫就行。

  这样即便是铜环受热胀冷缩的影响而表面出现裂缝,橡胶垫也能够保证里面的蒸汽跑不出去,依旧处于内部循环当中。

  直到这个时候赵骏和诸多宰相们才看清楚了蒸汽机内部的构造。

  它的体型极为庞大,光一个车头就达到了两吨多重,里面主体部件有往复式蒸汽机、高压锅炉、节气阀、离心调速器等几个大部件组成。

  其余各种各样的管道、缸泵、铁链不知道多少,整个结构极为复杂,看上去眼花缭乱,非高校理科专业水准完全看不懂。

  这也让包括赵骏在内的诸多宰相震撼于工业的厉害,亦让他们对物理学院的这帮研究人员充满了敬佩之心。

  虽然朝廷对于学院的支持不遗余力,基本上他们要多少钱朝廷就给多少钱,什么铁、铜、铅之类的原材料更是堆积如山地给。

  甚至赵祯还直接在历史小说里找到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制作方法,大大节省了他们研究的时间。

  但这就好像后世,毛熊老大哥的专家撤离之前,留下了不少图纸。可没有专家们的解读,我们的专家甚至都看不懂这些图纸是什么意思一样。

  并不是说从历史小说里找到了构造和制作方法就能够复原出来,这需要极大的智慧以及无数次的尝试。

  短短十年间,物理研究院的学者们就近乎将完整的蒸汽机给复刻了出来,足以说明古人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他们只是见识不如后世人而已。

  大概又过了半个时辰左右,他们终于将整个机械重新安装了起来。

  诸多技术型官员也不顾身上的油污或者灰黑,从梯子上爬下去,只是简单地擦了擦,就又有几个人爬到了火车车头里开始工作。

  约二十多分钟后。

  “轰隆隆!”

  随着大量的煤炭被掺入火炉中,锅炉里的热水很快开始沸腾,然后蒸汽四溢。

  “嘟嘟嘟嘟嘟嘟。”

  有点像是拖拉机发出的轰鸣,紧接着下方的十多个铁轮胎,在机械杆的推动下,开始徐徐转动,火车头也慢慢地启动了起来。

  “好啊!”

  “又启动了。”

  “每一次看都让人震撼。”

  周围围观的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物理学院由于需要经常调试蒸汽机的性能,所以经常会启动火车进行实验。

  但每一次看,他们都依旧觉得无比震撼。

  那钢铁铸造的恐怖巨兽,上面的烟囱冒出灰白色的滚滚浓烟,刹车时铁轮在轨道上迸溅出的金属火花,还有那巨大的噪音,都深深地让人迷醉。

  即便是赵骏这样出身在后世,见惯了能达到三百多公里每小时和谐号的人来说,见到这古典的蒸汽朋克,依旧让人感动。

  中学时期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完成蒸汽机的全部改良。

  当时没太大感觉,觉得只是历史而已嘛,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

  当在现实中看到这种动力仍然可以运行的时候,真让人产生极大的触动。科技的每一次飞跃真的好震撼,创造出这些科技的千千万万亿个人民更伟大。

  那些王侯将相不过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

  “啪啪啪啪!”

  赵骏带头开始鼓掌。

  这种形式在外界不流行,只在政制院内出现。

  但他鼓掌,宰相们也开始鼓掌。

  紧接着周围的围观人群,纷纷开始拍起手来,掌声雷鸣。

  火车头徐徐带动身后的车厢移动,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开始的每小时七八公里,很快攀升到了每小时三四十公里,甚至还有往上涨的趋势。

  校场已经非常大了,火车越跑越远,很快就开出了一两公里,然后再慢慢减速,转弯,随着悠扬的笛声,再缓缓向左前方驶去。

  火车不能急转弯,因此轨道铺设都是斜向,慢慢地转动,最后在经过长达一公里的区域后,才总算是调动往回驶。

  “咕咚咕咚”的车轮滚滚声音先由近向远,再由远及近,嗡嗡的汽笛仿佛像是个忽远忽近的长笛。

  “嗖!”

  等火车回来,又从赵骏等人面前经过,此时在笔直的道路上,它已经能达到功率的极限,几乎有四五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也就是朝廷批给物理研究院的场地足够大,估计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特别是长度得有三四公里,宽也有那么一两公里,总长十二公里。

  否则的话,还真不能给火车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

  火车依旧在开。

  因为这个实验是要测试橡胶圈和橡胶垫在长时间工作下能否保证密封性,因此短时间内肯定不能停下。

  赵骏等人看了好一会儿,他扭过头看向吕夷简他们,他们仍然盯着远去的火车出神。

  “走吧。”

  赵骏说道:“下午还有公务要办。”

  “走吧。”

  吕夷简擦了擦眼角说道。

  李迪见此,调笑道:“吕许公还有哭的一天?”

  “老夫是感动于这经天纬地的大业。”

  吕夷简正色道。

  说着他又颇为感慨,眺目看向远方的轰鸣,轻声说道:“唯有亲眼见到这般,才能体会到工业的伟大与震撼啊。”

  “是呀。”

  旁边王曾罕见地没有给老对手落井下石,而是感叹地赞同道:“谁能想到,我们也有亲眼见证这日行千里的一天呢?”

  “至少在我们死前见到这般震撼,就足以了。”

  张士逊亦是感叹。

  如今的蒸汽火车几乎接近完善,如果直达的话,每小时四十公里,二十四小时就能走将近一千公里。

  别说日行千里了,就算是两千里,也已经能够做到。

  这就是工业的伟大之处。

  也是历史发展的伟大证明。

  众人在护卫们的保护下,走出人群。

  身后轰鸣的火车还在响动。

  赵骏在即将离开物理研究院的时候又回过头,看向了远方。

  “呜呜呜”的轰鸣声音还在继续。

  这次实验如果成功。

  那么大宋的工业将正式启航,并且一骑绝尘,将整个世界都甩在身后。

第324章 自此南北通渠

  庆历六年十一月,朝廷征召了一些民夫,在京城郊南,修建了一些轨道。

  等到十二月份的时候,轨道就已经修出了二十公里长。

  汴梁就有个小型钢铁厂,现在正在疯狂供应铁轨,上万民民夫,于沿线不断铺设道路,一直向南延伸。

  这条轨道在赵骏的设计当中,自然不是什么奇观,而是南北铁路的一部分。

  之前说过,汴梁东西运河非常方便,唯独南北沟通却非常难受。

  如果要走运河的话,就必须要绕一段远路从黄河渡口进入汴口才行。

  所以赵骏就一直计划把南北打通,让河北、河南、南阳等地的经济连通起来。

  但可惜的是受限于条件,他没办法挖一条运河。

  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空间、地势等等因素。

  虽然像元朝那样,强行挖一条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也不是不行。

  可一来元朝把首都定在了北京,元朝统治阶级需要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来连通经济和政治中心。

  二来元朝依旧是古代封建王朝,唯一的沟通南北方式也就只有运河。

  因此元朝只能花费巨大的代价修河渠。

  而大宋则不一样。

  大宋首都在汴梁,燕云之地甚至都不是国土,连通南北无需直接修河到北京去,只要连通河北就行。

  另外就是如今的大宋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即将正式迈入工业化。

  工业化发展之后,各地钢铁、纺织行业将大大发展。

  又恰好蒸汽火车完善,橡胶成为了这个布局的最后一环。

  因此赵骏其实根本没必要像元朝那样费时费力费财地挖河流。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骏认为应该运河加铁路两管齐下,同时进行。

  汴梁往北修到黄河白马渡口,这样就把河北的运河连通,以后河北就不需要再逆流黄河上游,转道汴河。

  而南方的话,可以先从汴梁修一条铁路,穿过河南、南阳盆地到荆湖北路的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