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62章

作者:玩蛇怪

  赵祯罕见的硬气了一回,在把范仲淹以及不少西北精兵强将调往河北之后,回了一封国书,说你要战,那便战。

  同时大量火器也运往北方,部署在各个城池、堡垒、军寨之中。

  要知道赵骏把纯颗粒火药配方到现在已经弄出来两年多了,宋朝实际上已经将这些火药运用于原来就发明的火器上,并且再造辉煌,在赵骏的指导下,做出了几门火炮。

  这个进度其实是非常慢的,因为火炮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原理跟枪械一样,都是通过在炮膛中填充火药,点燃引线发射。

  但明末清初,松锦之战中明军的火炮炸膛率高达25%。

  由此可见制造安全稳定的火炮难度有多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炮毁人亡。

  所以研制过程极为小心谨慎,即便是测试阶段,也要准备极长的引线,多次试验,才总算是弄出了几个合格品。

  不过即便火炮数量少,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可其余火器有了纯颗粒火药加持之后,威力大幅度提升,像那种通过投石车扔出去的霹雷火球,就绝对够辽军喝一壶。

  而就在西夏退出战场,再无力南下,辽宋之间进入了紧张刺激的对峙环节时,宝元二年年底,十二月初,赵骏乘船船只从山东回了汴梁。

  如此从景祐四年年初,到宝元二年年底,赵骏历时两年零十个月的全国巡视便算是结束。

  这一路上他杀了不少贪官污吏,也处理了很多地方上的问题,但天下的贪官污吏是杀不完的,大宋上亿百姓遇到的困难也是帮不完的。

  归根到底,以赵骏的力量可以帮一村、一县甚至一州。

  但一路呢?

  全国呢?

  悲情者太多,共情者太少。

  如果不在制度以及生产力上找办法,那永远都没有出路。

  所以怀揣着调研结果,赵骏内心沉重地回了开封。

  他走的时候赵祯送他到了宫门口,回来的时候赵祯听到消息,连鞋都来不及穿又跑到了西华门内。

  吕夷简、王曾、蔡齐、宋绶、晏殊、盛度几人过来迎接。

  大船缓缓地停靠在了五王宫桥码头,这里离皇宫比较近,金水便是直接穿过皇宫后苑,养育了后苑无数名贵花草,又从晨晖门流出。

  赵骏缓缓从船上走下来,晏殊第一个走过来,笑着说道:“汉龙,你终于回来了。”

  “是啊。”

  赵骏叹了口气,抬起头望向远处皇宫,不免有些感慨道:“终于回来了。”

  吕夷简皱眉道:“怎么出去这般,连头发都白了。”

  “因为见了太多民间疾苦,反正想起那些悲痛,我就晚上经常谁不着觉,不像吕公这般安心。”

  赵骏回噎了一句。

  对于老吕头,他其实一直有敌意。

  先不说就是这家伙当初设计自己,单说这厮属于保守的利益集团,就该打倒。

  哪怕他现在因权力问题支持政制院,但不代表他就支持新政。

  所以还是不能和他保持太好的关系。

  免得将来新政改革,触及到对方利益的时候,因往日情分而不太好将他赶走。

  老吕头被噎了一句,不高兴道:“你这家伙,怎么还跟以前一样?那么久没见面,就不能客气点吗?”

  “行了,都老朋友了,就懒得客气了。”

  赵骏摆摆手,随后四下扫视了一眼,有点纳闷道:“子正公呢?”

  提起这个,众人都不免有些默然。

  还是晏殊说道:“子正公病倒了,怕是撑不了太久。”

  王随快死了?

  赵骏一愣,随后叹了口气,“唉,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啊。就算是后世科技发达,也只能延长寿命,而不能阻止死亡。”

  “好了,先回宫吧,官家在等你呢。”

  王曾说道。

  回去的路上由于王随的事情众人都没怎么有兴致。

  毕竟政制院成立之后,他们几个人就成为了固定宰相,而不像以前那样需要争权夺利,通过打倒对方来完成自己的权力集中。

  因此众人之间关系就缓和了许多。

  虽然吕夷简和王曾还时常互呛,但也少了以前那样你死我活、剑拔弩张的感觉。

  王随那边重病缠身,御医说大抵是活不过今年。

  而政制院这群老头,最年轻的是宋绶和晏殊,今年都是48岁,其次是范仲淹和蔡齐,分别是51和52岁。

  接着吕夷简跟王曾,一个60岁,一个61岁。最老的是盛度,71岁。

  王随比盛度小6岁,今年65,却走到了盛度前面,亦是让他们这些人感慨。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人只能活到六七十岁的话,那他们也其实没几年活头了。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一路入了皇宫,赵祯在西华门内等着。

  远远的见到,赵祯就直接走出了宫门,少见地来到城外,主动到了近前忍不住呼喊道:“大……汉龙。”

  他差点喊出大孙。

  要知道现在除了吕夷简他们外,周围还有很多禁军士兵,要是被他们听见赵骏和赵祯的真实关系,恐怕一下子就能点燃汴梁舆论。

  “陛下!”

  赵骏走上前,拱了拱手,然后有些疑惑地看着眼前的人。

  这他妈是赵祯?

  就看到赵祯面黄肌瘦,双眼无神,黑眼圈严重,整个人憔悴了许多。

  跟当初离开汴梁之前,判若两人。

  “汉龙。”

  赵祯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上下打量,然后叹道:“你瘦了,头发也白了……这两年你都遭受了什么苦?”

  “跟官家忧国忧民比起来,我还是差得远。官家这两年,也……”

  赵骏欲言又止。

  要不是他知道这年头似乎只有五石散,没有鸦片,他甚至都怀疑自己不在的日子里,赵祯天天抽大烟去了。

  “最近这半年来,官家确实每日忧愁。”

  晏殊说道:“清早起来上朝议,白日从早上到黄昏,都要在崇政殿处理政务,时常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啊。”

  赵骏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道:“官家终于意识到,大宋再这样下去,就要灭国了,这是好事啊。”

  “额……”

  赵祯心虚地点点头,随后说道:“先回宫再说吧。”

  众人便进了皇宫。

  一路说说笑笑,回到了崇政殿中。

  赵骏进入屋内,看了眼笔记本,正闭合着放在赵祯的书桌上。

  大家各自坐下。

  赵祯坐在桌案后,手不自觉摸向了鼠标,又很快意识到什么缩了回来,这才侧头问道:“此番大孙去了地方近三年,有什么收获吗?”

  “收获很大啊。”

  赵骏感叹道:“以前只觉得大宋百姓苦,可光看史书,其实很难共情他们到底有多苦。但现在踏踏实实地在地方走了那么久,看了太多事情,才明白他们的处境有多艰难。”

  他说着环顾四周,认认真真地说道:“后世咱们新时代也不富裕,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毕竟有那么多人口,不可能人人都条件好,百姓生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至少已经很难再饿死人,而现在……”

  现在的大宋百姓,至少四五成以上,都游走在饿死的边缘。一旦出现灾荒,那是不知道多少人倒下。小农经济顽强而又脆弱,顽强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延续,脆弱的是,稍微一碰,就是濒临灭亡。

  众人又何尝不知道这些,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凝重的表情。

  吕夷简更是沉声说道:“正如汉龙所言,大宋生产力不足,地方上问题多多,钱粮缺乏,终究是不能保证人人都安居乐业,生活安康。”

  “也不是不能保证,就是条件太苛刻了。”

  “什么条件?”

  “很简单。”

  赵骏面无表情地道:“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完成一次大洗牌,把地主的田分给百姓,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额……”

  众人互相对视,就连赵祯的脸上都面露难色。

  这件事情其实他们以前也听赵骏在提及伟人的时候说过,或者说即便是不提土地改革,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西汉末年大臣师丹,早就意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提出“限田限奴”“分发土地”“抑制兼并”等等。

  但在权贵以及利益集团的反对下不了了之。

  现在大宋的利益集团同样庞大,特别是地主阶级,要真那么干,恐怕顷刻间全国满地狼烟,各路地主纷纷造反起义,大宋内部立即濒临崩溃了。

  所以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确实太苛刻了。”

  赵祯咳嗽了一声,随后说道:“除了这个办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只能一步步来了,等以后完成工业化,土地兼并的事情,其实就顺理成章地能解决,不过现在的话,暂时只能缝缝补补,在有限的条件下,缓和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

  赵骏叹息道。

  其实他也知道不可能土改。

  不过没关系。

  在生产力上,可以通过工业化来解决。

  大宋的船队其实去年就已经出海巡访美洲,顺利的话明年或者后年就能回来。

  哪怕此时的玉米、红薯、土豆之类的作物没有经过育种,产量没那么高,但作为副产作物,完全可以在山地、菜地、田土边上的边角料地区种植,不耽误主要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