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88章

作者:玩蛇怪

  众人互相对视。

  明明他们是在明清之前的宋朝,可好家伙,后来的明清变成反面教材了。

  “嗯,这是自然。”

  赵祯点点头道:“我大宋自有祖制,太祖定《商税则例》,但凡有敢言不收商税者,必斩不饶!”

  事关江山,他可不马虎。

  “这样最好,商业和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农业管吃,商业管方方面面。后世我们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农业税,甚至还给补贴,收入几乎以商业税为主。”

  赵骏继续说道:“大宋一定要汲取明清时期商税收不上来,导致国家无钱可用,最终灭亡的教训。所以在税收上,就必须尽职尽责,完善各种各样的法制,避免被人钻了空子,《商税则例》也要时刻改进。”

  “但同时在商业市场上,我们也必须做到鼓励和发展商业的繁荣。只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刚需方面,还是离不开国有资产的介入。”

  “否则若是这些事关国家命脉的东西被商人们控制,那么国家势必被资本裹挟前进,到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内民生动荡,从而加剧内耗的诞生。”

  “明年年初我就要巡视各地了,汴梁商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改革也是从汴梁开始试点,到时候还是要靠李相以及诸位支持。”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改善经商环境,促进商业发展,为朝廷搞钱,搞钱,搞钱!”

  “大家明白了吗?”

  说完这句话,他表情还是十分严肃地看向众人。

  李谘历史上这个时候都已经下葬了,但赵骏从鬼门关把他拉了回来,目前担任工商部的部长,茶商田昌、粮商孟承起以及其余不少商人,都与他接触过。

  所以明年赵骏是打算进行商业改革,将原来的茶、盐、粮专营,改为公私合营制。

  可又恰好他需要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明年还得巡视各地,这商业改革没有他自己在,着实有些不放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

  政制院本来就聚集了一帮宰相,若是什么事情都要赵骏插手处理,那他们这群人跟酒囊饭袋有什么区别?

  因此赵骏也只是打算进行前期改革发展,告诉他们怎么去做。

  至于具体做得怎么样,还得回来再说。

  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明白了!”

  跟政制院常例会议一样,众人应了声。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商业改制之后,运气好的话,未来几年老范在北方获得胜利,就能够开始想办法从日本搞白银流入,商业大力发展,咱们未来可期了,成败在此一举,大宋是强盛还是跟历史上一样结局,就看你们的了。”

  “善!”

  赵祯最后总结发言道:“此次事关大宋强盛,请诸公务必尽心。”

  “臣等必尽死力!”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严肃地向赵祯拱手行礼。

  这次确实是个大考验,赵骏明年离京,他们就要进行商业改制,这对于他们来说,压力不小啊。

第160章 有些事情,必须去做!

  景祐三年十二月,汴梁开始下起了雪。

  簌簌的雪花纷飞,将大地渲染成了一片纯白颜色。

  新年新气象,虽然还未过年关,可汴梁的气象早就焕然一新。

  赵骏于景祐三年四月来到大宋,七月眼睛复明,九月入政制院,满打满算,已执政三个月。

  这三个月来大宋的整体或许变化不大,但东京汴梁却是与从前完全不同了。

  官场改制之后,行政效率可谓是大大增加,昨天汴河口的漕运船只出现了碰撞翻船,堵塞了河道,引起了很大的商业波动。

  要知道此时的汴河就如同后世的马六甲海峡,是东方大国的生命航线,堵一天,整个汴梁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每次堵塞,都受到朝廷的重视。

  但以前官府的效率向来低下,至少要两三天才能疏通,遇到较大的堵塞,甚至可能要一两个月。如历史上仁宗庆历元年,有一艘粮船倾覆,堵了二十多天才通航。

  但现在政制院下达立即疏通的命令之后,交通部以及开封府联合协作,迅速指挥调度,将翻船拖上了岸,短短半天时间就将河道恢复。

  可以说官场的行政效率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

  街道上的秩序,人流穿梭往来,也比从前好了许多。唯一没有太大改变的,就是违章建筑横行。

  这一点赵骏也不好弄。

  主要是古代城市规划毫无章法,宋初以来,原来开封府什么样,后来也就继续怎么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结果就是汴梁市民开始野蛮生长,房子随便造,弄得各个坊市出行极为困难。

  但要是强拆的话,汴梁百姓又会集体对抗官府,因此大宋官方其实也是深受困扰,连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什么办法。

  目前只能先这样,等将来有钱了之后才能搞拆迁,重新规划城市。

  这一日赵骏在政制院当班,他穿着一件紫色大袍,里面套着秋衣秋裤,脚上穿着棉鞋,倒是不冷。

  他去大凉山的时候,带的都是夏天的衣服,本来是打算等秋冬季节换季的时候,让家人快递一些秋冬衣服来,没想到这眨眼间就与家人天人永隔了。

  不过好在老妈担心山里晚上冷,还是在行李箱里塞了两身秋衣秋裤,不然的话,以宋朝这御冷条件,达官贵人也不如后世平民百姓。

  “唉……”

  看完了今天的公文,赵骏心情不是很好,将劄子扔到一边,靠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就这么静静地看向窗外。

  大门紧闭着,窗子也仅仅只开了一条缝,免得屋内被木炭燃烧的二氧化碳填充。

  透过那木窗,能看到片片雪花随风不断在往里进。

  窗口上都隐约点缀了几枚冰碴子。

  赵骏就只是看着,他心里其实什么都没有在想,只有难以平静的烦躁与短暂的迷茫,就有一刻完全不知道做什么,只想发呆。

  “怎么了?”

  晏殊拿着一堆公文走了过来。

  他现在是户部尚书兼任政制院候补同知,平时都在大庆殿前面的户部办差,现在是来送文书,同时跟政制院商议一下明年人口统计的事情。

  见到这边有异动,吕夷简王曾等人也目光看了过来,由于大厅办公,来来往往的下属官吏很多,他们也不在大厅议事,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事情,都是会去会议室。

  “没事。”

  赵骏揉了揉太阳穴,轻声道:“就是感觉有点累。”

  “是心累吧。”

  晏殊扫了眼桌案上的公文,公文打开着,范仲淹那边上了劄子,光昨天一天时间,开封府就冻死了三十多个人。

  不只是街上的乞丐,还有那种贫困人家,其中大多都是老人孩子。

  大宋虽然已经有了棉花,可不像明朝那样普及推广,所以对于底层来说,御寒能力非常有限。

  就算是达官贵人,也一般用皮袄或者木棉裘来御寒。

  如苏辙在他的诗中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

  而普通百姓就不可能有皮袄和裘衣,那自然是只能靠炭火,一旦炭停,人就有可能冻死。

  “坐在这个位置上,看着这些劄子和奏折,就会觉得人命真的有时候是数字。”

  赵骏叹了口气,坐起了身子,将手靠在桌案上,低头挤按着睛明穴,闭着眼睛说道:“但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死其实是官府的失责。”

  “没有办法,大宋又不像后世那样的生产力。”

  吕夷简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在旁边的桌子上侧头对赵骏说道:“若大宋有那么多棉花,有那么多织布机,有那么多棉衣,何患冬天冻死人呢?”

  赵骏瞥了对方一眼,冷笑道:“你知道为什么在宋朝之前,汉到唐,古代的人口都一直维持在六千万左右吗?”

  “为什么?”

  吕夷简纳闷不解。

  “以古代生产力的极限,其实养活一两亿人没什么问题。但一来古代战乱、天灾、瘟疫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口减少。”

  赵骏看着他说道:“二来从汉代开始,财富就主要集中在大庄园主、大地主以及官僚阶级手中,分配严重不均匀。如果把当时人们产的粮食平均分配下去,又怎么能只极限于六千万人呢?”

  “财富不均匀?”

  右侧王曾也来了兴致,扭过头说道:“但从古至今,从未有过能完全平均财富的办法,即便唐朝国初之时,均田法下,到唐中时期,也不复存在。”

  他说的是唐初的均田制。

  唐朝前期把因大量战乱、天灾、瘟疫等情况造成的无主荒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百姓,均分田地,并且禁止田地买卖。

  这使得当时百姓大多都有田地,社会资源高度平均,以此衍生出了贞观与开元两个盛世。

  但可惜的是唐中叶,也就是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崩坏,土地买卖的限制也被松开,自此土地兼并严重,到了唐代中后期,唐德宗开两税法,自此均田制彻底消散。

  “是啊,外面的百姓没有田地,比不得诸位宰相家中各个田亩无数,奴仆成群,出门有车马、轿夫,在家中有炭火皮裘。”

  赵骏双手一摊,看向众人说道:“想来以这里每一个人的财富,养活万人应该不是问题吧。”

  听到他的冷嘲热讽,吕夷简有些不高兴道:“这些都是官家赏赐给我们,我们为朝廷操劳了一辈子,为了国家大事而奔波,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你自己不也如此,又何必说我们呢?”

  “的确,我也在享受国家的福利,但我还是想找个理由骂骂你们,看着你们在这里过得舒坦,外面的百姓却生不如死,我心里就有点不痛快。”

  赵骏很是理直气壮地说道。

  众人:“……”

  赵骏扶着额头就没有说话了。

  晏殊把公文放下,又聊了一下户部的事情,话题扯开,大家就继续干着自己的事。

  其实赵骏也知道自己没理由去骂吕夷简他们。

  即便是后世,西方那些国家掌权者,一样享受国家给予的福利以及便利。

  除了像伟人、桑卡拉、切格瓦拉、阿连德、卡斯特罗、卢蒙巴等极少数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外,本身国家掌权者就应该享受应有的待遇。

  一来他们代表了国家,二来他们作为国家的负责人,像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公共财政支出,是合理合法的事情。

  像吕夷简、王曾他们一样,他们的财富也是皇帝赐予,又有祖上遗留,做生意慢慢积累。

  所以他们有钱,不代表他们贪,这是他们应得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