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道长途 第542章

作者:大脑被掏空

  犹如广大青莲叶,如大梵响震雷音。

  身光照耀如金色,微妙光采难为喻。

  种种香华皆供养,业障烦恼悉皆亡。

  佛土清净不思议,拔济众生出苦海。

  随着佛顶光明结缚界的展开,摩罗衍的魔气直接被弹开,同时被摧碎!

  哪怕是以魔君的修为也承受不了一品佛气引来的佛顶光明,在加上又有同为四品的仓后主动牺牲自身的天理转化为佛理,这般伟力,这不是他可以抵御的。

  诚然,仓后也不好受,事后他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来重构自己的天理护壁,但他也知道,这次活得下来,才有“事后”,否则便身死道消,万事皆休了。

  不过,另外一边,李启却忽然一愣。

  魔王子?

  这个称号,让李启心中咯噔一下。

  魔王子,也就是说,类似巫神山公子一样的角色吗?

  这个称号也是耐人寻味的,巫神山公子,之所以叫“公子”,是因为“公”这个称号是极为尊贵的,大巫们,在礼制上,就被称为“公”,他们的弟子,就被叫做“公子”。

  而现在,这个魔王子,应该也是一样的称号。

  魔王,恐怕就是高位魔道的称号了,而魔王子,就是魔王们的弟子。

  那自己恐怕还真是招惹到了厉害家伙啊,看起来,场面确实如此,也就是说,确实是有高位魔道出手了,但估计是忌惮于巫神山的报复,所以并未直接出手,而是派出了自己的弟子来对李启下手。

  年轻一辈的较量,死了也没话可说,巫神山方面也不好追责。

  而当下的局面,恐怕也是设计过的。

  两个四品,互相之间最多平手,仓后和摩罗衍之间是很难分出胜负的,二者纠缠的结局就是刚刚的“人世间”,必须要他们两个人道途以外的东西,来成为他们战斗的“变数”。

  巫神山公子,以及眼前被叫出声的魔王子,就是这个“变数”。

  所以必须要两个年轻人,用他们的学识,参与四品的战斗,并且还要成为这战斗之中的主心骨,成为胜负的关键点。

  这是很难的。

  四品的战斗,七品能够看懂就已经很要命了,光是理解一举一动,去领悟“天理”之类的东西,就已经刷掉了九成九的七品。

  还要窥破对方四品的破绽,为己方的四品提供对他有帮助的知识,在生死战斗之中占据足够的优势……对七品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远比七品之间互相厮杀来的更加困难。

  互相厮杀,拼的是修为,神通。

  但以四品之战为载体进行较量,七品的修为和神通起不到任何作用,所能比较的就只有智慧,眼力,各自的底蕴,知识。

  对大道统的继承人而言,也只有这些有用。

  大道统不需要你区区一个七品的神通,但需要你们在七品就展现出超人一般的智慧和底蕴,如此你们才能有足够的根基晋升到真正的高品。

  李启好像明白了——这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竞技场。

  是他和这位魔王子的豁命厮杀之地。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都好像能解释得通了。

  理道的船,理道的人,李启的行踪,鬼帝首肯,一切的一切,都有人在背后落子。

  敖光晓,则是这片厮杀之地的计时器,一个限时沙漏。

  若是让敖光晓从巨灵神傀儡之中脱离,那李启就会直接判负,死无葬身。

  在敖光晓从纠缠之中解脱出来之前,李启和这位魔王子,必须分出胜负来。

  几乎是同时,摩罗衍,仓后,李启,和那位没有露面的魔王子,全部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立刻做出了行动。

  你有佛气护体,那么……魔王子也不是没有底牌。

  却见天穹之下,突兀的降下了一重黑光。

  一尊法相展开,充满了戾气与煞气,暴戾无比!恰好落在摩罗衍的身边。

  李启和仓后同时抬头,注视那尊法相。

  整体呈现忿怒状,身长万余里,腰阔数千里,面青发赤,金面獠牙,杀气直冲云霄!法相怒目圆瞪,左足抬起,次以右足安左足,正身站直,无有左偏右侧,前躬后仰,顶骨节相住,右手执一火轮,闪烁之光照耀如同白日,左手拿一风轮,风雷轮转闪烁好似天怒!

  落下来的这一尊法相十分虚幻,好似空无,虽然能够看见,但其中蕴含的力量并不像是一尊真正的法相,反而像是一个幻象,一个投影。

  但是,就算只是幻象,本质却是不会变的。

  李启立马通过祭祀传讯:“这是死魔化身!手中风火二轮,是三灾之一的风灾和火灾!这东西,肯定是死魔魔气所化,这魔王子,有死魔的跟脚!”

  所谓死魔,是给众生带去死亡和毁灭的魔头。

  想要带来真正的毁灭,那肯定不能用刀斧去杀戮,那样效率太低了,当然,也有,死魔也有“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这小三灾可用。

  但——想要真正摧毁这个世界,就要用到大三灾。

  也就是,水灾、火灾、风灾。

  火灾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尽数焚灭。

  水灾淹没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浸澜。

  风灾彻底湮灭一切,万物化作风中尘埃,为风飘散。

  三灾齐出之日,就是死魔毁灭万物之时。

  眼前的这尊死魔法相并不完整,没有水灾,也就是说,距离真正的死魔化身还有一定差距。

  但已经足够了。

  李启所引动的也不过是这个层次的力量而已。

  死魔魔气所化的法相降临,摩罗衍顿时如有神助,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法相融入这死魔法相之中,让这个幻影一样的法相逐渐充实。

  正如同仓后将自己的天理护壁转化为佛理一样,身为五蕴魔道脉的摩罗衍,也主动将自身的法相碎掉,然后完全接纳了死魔的法相,成为了死魔的化身之一。

  同样牺牲巨大,自然……也会同等强大。

  结缚界外顿时出现风灾火灾。

  风轮转动,蹍汉而过,拔山飞起,踵旋迷向,刹那之间只见心悬旌摇,万千盘旋,变幻顷刻,万物顿摧!

  火轮再转,焰焰烘烘,千条火滚,万道霞红,瞬息之下喷出红涂错杂,光彩陆离,腾焰飞芒,千山尽焚!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风触物辄有火光,有摧朽处皆焦烂,喷出焰舌三十万里,大地融化,就连地府的阴火都被覆灭,重新生出了无数火灾之雹,将结缚界硬生生喷出了一个大空洞,无数火焰裹挟着狂风冲入其中,竟连佛理也被焚毁!

  死魔之力,不像是之前的斗法,各自克制,互相生灭,而是单纯的毁灭,纯粹的灭亡一切的力量!

  纯粹的毁灭,不克制任何东西,同样的,也不会受到任何克制。

  想要击败毁灭本身,那就只有正面压制他!

  当然,目前还没有这种人存在,所以,和被镇压的天魔不同,死魔依然堂而皇之的存在,并且给众生带去死亡。

  世界的成住坏空,人的寿命衰亡,万物逐渐朽坏,背后,都是死魔的影子。

  这是给一切事物带去死亡的魔头,也是一切衰亡本质的象征。

  李启和仓后面对这波攻击,马上做出了对应的反应。

  仓后双手合十,再度封闭结缚界,这次直接以佛顶光明之力,唤来了两界曼荼罗,依次插入世界,将显现于天的金刚界和显现于地的胎藏界各自反转,以佛法屏蔽此世的法则,如此一来,便能借助两界循环,阻止死亡的到来。

  轮回,本身就是对死亡的拒绝。

  这个行动,并没有接受李启的指点,显然,仓后自己对佛法也有属于自己的了解。

  风火之灾降临,两界曼荼罗阻挡,相撞之下,四周再度崩坏,无尽之力冲刷而过,十万里的空腔,硬生生被扩张到了李启看不见的地步,已经不知道多少万里了!

  李启的目力,已经看不见远处的红墙了,他只觉得自己是完全的悬浮在虚空之中,四周已经彻底浮空,上不见穹顶,下不见地面,八方不见万物,就和飘在域外之中一样。

  好在李启有仓后的力量护持,没有出事,宝船也沾了李启的光,一起被保护了下来。

  战斗依然在继续,两界曼荼罗与风火双灾的交战持续,不断横扫四周。

  李启这时候,却注意到了一件事。

  在另外两人打的不可开交之时,敖光晓拆巨灵神傀儡的速度,慢了下来。

  李启微微颌首,敖光晓作为四品自然不可能是蠢货,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这场战斗的计时器。

  作为计时器,是有议价权的。

  对于死魔,李启没什么办法,对方这一手,确实掐住了李启要害,李启很了解天魔,因为五蕴魔血,也了解五蕴魔。

  但对于烦恼魔和死魔,还真不怎么懂。

  知识的短板,就在这里显现了,有时候,不懂就是不懂。

  但是……李启也不是迂腐之人。

  不懂可以,但是……有人说过不能用盘外招吗?

  李启再度起祭,舞动身躯,以舞雩之法,开始祭龙。

  这下可不是祭祀老马了,而是祭祀真正的龙。

  敖光晓!

  反正在船上,大雩所准备的素材都是现成的,之前祭祀老马所准备的那些材料,当场拿来就能用,一点都不麻烦。

  这种巧合,是好事,但李启现在真是有些害怕巧合了。

  老马突兀出现在背上的观想图,而且他自己还没办法看见……只能让李启来看,这本身就很蹊跷了。

  观想图这种东西,只要不是亲眼看见原本,都是察觉不到其中的神意的。

  想要复制一副,除非专门的书家或者画家,花费大精力,呕心沥血的将其中的神意复刻出来,这样才能做到副本,还不一定能完美复刻。

  所以老马哪怕以云雾折射光影,也看不见真正的观想图,他也没有真正的变形之术,自然也不可能长出额外一截脖子往后看。

  除了幻术不谈,真正的变形之术可是很难的,传闻道门有地煞七十二变,那是大能者专属的东西,变化的不只是肉身,还包括整个人身小天地,乃至于自己的概念本质一起改变,是能靠变化躲避灾劫的神通。

  类似的,还有妖物的化形,不过化形之法,此生只有一次,要化龙就不能化人,要化人就不能化神。

  化形,对妖物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至于单纯的改变肉身,那种变形之术是不完美的,很容易让身躯和体内小天地失去对应,内天地脱节,落下后遗症,属于旁门左道,一般只有些小门派或者修炼媚术的人才会修行。

  可见,烙印观想图的那位存在,连这些都考虑进去了,是一定要让李启去看才行的。

  李启看了,起大雩祭,帮助老马化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怎么都是单纯的巧合罢了。

上一篇:仙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