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鸭西楼
沐英带着平安去主持大局。
朱樉站在原地,汪广洋很快过来:
“殿下,要不我们安排您休息?您舟车劳顿,又在海边吹了这么久的风,理当休息一番!
如果您没有急事,倒是可以在浙江多玩几天!”
朱樉摆摆手,道:
“那就不必了,本王这次来这里,有任务在身,对付一下就回去了!
如果真有时间,本王也想在外边走走,顺带去看看刘先生……”
“刘基!”
汪广洋眉头微皱。
曾经的御史中丞,诚意伯刘伯温已经告老,此时正在青田老家养老。
在汪广洋看来,刘基已经彻底退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他的退出,其一是因为他身为这浙东派的领袖,在后来的所作所为中,逐渐失去了领导人的威望,导致李善长抓住机会,拼命攻击和打压。
另外一件事,大概和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有关。
大明第一批功臣,六公,二十八侯,二伯。
能和李善长一较高下的刘伯温,只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称号。
这似乎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朱元璋的封赏,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每个人在他心里的位置。
刘基心灰意冷,大概也正常吧?
秦王殿下还惦记着刘先生,难道也代表皇帝的态度?
在场的人,哪个都是老狐狸,他们的心思也转动起来。
这些人的心思不表,此行结束之后。
应天府,朱元璋等来了平安。
关于沐英,平安封爵的事,也被老朱提上日程。
御书房,朱元璋宣布了这个消息。
在场在预料之中,但也微微吃惊。
李善长,胡惟庸,还有一众官员,见皇帝是压根不想跟他们透露沐英等人的去处。
身为中书省宰相,李善长主动站出来:
“陛下,您给沐英,平安封爵,总要有个说法。
臣相信二位大人一定是立下大功劳,才会让陛下如此!
只是,臣等可以理解,但外边的人若不知,难免会有非议。
陛下还请明示,宣讲沐英、平安二位大人的事迹,
让我等瞻仰!”
他这是明着找皇帝要一个说法了,朱元璋微微一笑,早有预料。
第384章 不患寡患不均,拿小日子出气
百官早就在等着,朱元璋给他们一个答案。
最近关于沐英出海的去处和原因,他们有他们的猜测。
其中最为离谱,也最为符合中国人想象的剧情,自然是朱元璋效仿始皇帝,去东海寻找海外仙山。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朱元璋封侯沐英,是不是代表他寻回了传说中的长生不死药?
“两年前,朕得高人指点,言明海外有仙岛。
朕本苦恼于百姓休养生息之事,李先生你应该明白!
压在我大明百姓身上的担子。
前元十几年,这天下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我大明初立,尚要征伐四方,保卫国土。
这些军费,人力,都要压在百姓身上的负担。
朕一直焦虑,无法给百姓一个好一点的生活!
如今天下虽然已经安定,百姓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
可朕依然不满意,想要加速其中的进程。
所以这位高人给了朕一副地图,让朕去寻海王仙岛。
朕半信半疑,却抱着试试的态度让沐英他们去看看~!
现在你们也看到了,沐英带着神物回归……”
朱元璋说完,李善长他们登时涨红了脸,就这……?
还好现在是在御书房里大家说着,要是放在奉天殿上,老朱怕不是要被御史们喷死。
虽然神仙之说,大家都信。
可所谓的神物,到底是什么?
就那些种子,就可以将他们糊弄过去?
“陛下,这是否太过草率?”
李善长站出来,直言反对朱元璋。
“封侯封爵,终归是要给天下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陛下要封赏谁,也是陛下的自有!
然朝廷行事,自然要有朝廷的规矩。
封侯封爵,也是一个道理!
陛下若以此来公告天下,这不是荒唐至极?
若是陛下今日以此封赏沐英,那改日其他人从外海抓点动物来给陛下献祥瑞,陛下是不是也要给个爵位?
臣请陛下指明,那位高人是谁?
臣倒是想见见他,看他有什么说法?”
李善长一番说辞,已经算是寸步不让。
其他官员,也点头同意。
同时,大家也很好奇朱元璋背后那位高人是谁?
老朱过去这些年来,背后隐约有位高人指点。
皇帝每次发动改革的背后,都隐约有个神秘的身影。
让人觉得不爽的是,此人大概率为一个道士。
如今朱元璋被指点带沐英前往海外仙山的做法,就十分符合那些老杂毛的做派。
就只是这件事,李善长他们就要认真反对。
不管对方是神仙也好,妖道也罢。
轻易干涉神器这事,对于任何读书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如果能借题发挥一番,他们肯定不会吝啬自己的口水。
朱元璋似乎隐约感觉到百官对沐英封侯的抗拒。
老朱默然,倒是他疏忽了。
他信任张异,也对张异描述的美洲深信不疑。
可这并不等于李善长他们会吃张异那一套,所谓神物,他如何说服其他人?
“李先生!”
朱标见朱元璋被李善长稳住,主动出来给父皇转移注意力:
“沐英大哥他们所带回来的东西,乃是改变我大明国运之物!
能十倍于水稻产量的作物,难道不足封侯?”
产量十倍的作物?
朱标这句话,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百官面面相觑,如果沐英真的带回这种作物,那确实可以封一个镇海侯……
只是这可能吗?
两年前,龙虎山上那个小家伙搞出一个药王稻,已经是仙家赐下种物。
大明这些年的粮食亩产,确实有极大的提升。
一个生活在华夏,土生土长的人,药王稻已经是他们能想象的边界了。
比水稻还要高十倍产量的粮食,让人如何能信?
“太子这话,可有证据?”
李善长反问一句,朱标也不说话了。
哪来的证据?
哪怕他对张异有信心,那些东西拿回来,起码也要明年开春才能种下。
等到收割,那已经是洪武五年年尾的事。
见朱标沉默,李善长乘胜追击:
“太子殿下,如果没有真凭实据,那可是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