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508章

作者:东鸭西楼

  选兵,练兵这些东西大同小异,可是为将之道,对于骑兵,步兵战法,战阵的理解,常遇春觉得自己比对方更好。

  名将有名将的自信,这也是他能成为大明第一猛将的原因。

  “我也许写不出一本如此全面的练兵书,但也不弱于他便是!”

  有了大纲,常遇春开始落笔……

  他回忆起自己当山贼的日子,到后来领兵,朱元璋让他学习兵法,他从战斗中领悟出来的个人风格的领军要领。

  有了思路,落笔有神。

  常遇春就这样写了整整一天,若不是蓝氏拦着,他估计要熬夜过去。

  这些消息,通过锦衣卫的探子,传到宫中。

  朱元璋闻言,又好气又好笑。

  “遇春是个实诚人呀,那小子稍微忽悠他,他这斗志倒是上来了……

  也不知道,这小子拿出来的,是后世哪位的兵书?”

  《纪效新书》的内容,张异倒是交给过老朱,不过那是打散后的部分,并非一体成书。

  老朱倒是来了兴趣,干脆让人去请常遇春。

  朱标莞尔:

  “父皇,常家叔叔有了斗志,当是好事!”

  朱元璋闻言点头,常遇春如果一蹶不振,于公于私都不是好事。

  至少张异在这件事上,处置让他非常满意。

  以常家和张异的恩怨,他能做到这点,已经非常不错了。

  ……

  常遇春接到皇帝的命令,不敢怠慢,在常家丫头陪同下,来到皇宫。

  “见过陛下!”

  这是他回京之后,第一次进宫。

  朱元璋看着老常手里的书卷,就知道他想要做什么?

  “丫头,我跟你爹估计要聊上一阵,你在这里也是无聊。

  不如,我让太子带你去见见皇后,陪她说说话?”

  “娘娘不嫌弃我叨扰就好!”

  常家姑娘不着痕迹地看了朱标一眼,她已经很久没有跟太子殿下独处,说说话了。

  朱标也很是欢喜,他明白这是皇帝用行动告诉他放宽心,他并没有准备换掉他未来的太子妃。

  “妹妹,请!”

  朱标带着常家姑娘离开御书房,里边只留下常遇春和朱元璋。

  君臣二人,先是闲话家常。

  老朱随口道:

  “你那兵书写得如何?”

  常遇春老实回答:

  “已经有了眉目,多亏了小真人指点,臣我才知道兵书该怎么写!”

  老朱目光落在常遇春手上的兵书上,问:

  “这就是你写的兵书?”

  常遇春笑道:

  “陛下太高看臣了,就算有了思路,这兵书修修改改,总要写一些时日……

  这本书名曰《《纪效新书》,乃是那位小真人的著作,此书乃是练兵术大成之作,就算臣将自己的兵书写出来,也不敢说能比它更好!

  臣将此书献给皇帝,看您是不是看过!”

  朱元璋翻开这本书,微微动容。

  里边的许多内容他是看过的,但成书的《纪效新书》依然让人震撼。

  “陛下,兵书的内容是其次,臣这次进宫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何事?”

  “抗倭……”

第335章 新官未上任,先烧三把火

  《纪效新书》虽然被张异抹掉了有关于时代背景的元素,但其中的某些东西,依然逃不过常遇春的法眼。

  他初时觉得这本书什么都好,尤其是练兵部份,已经说到极致。

  就算自己再写一本书,也不太可能超越此书。

  后来再看下来,这书对战术,战斗的理解,似乎与他想象中的不同。

  或者说,这本书对战斗的要求,并不如北伐那般波澜壮阔。

  朱元璋也是军事大家,战略家,他有常遇春的体型,马上也看出问题来。

  “这书中的练兵征伐,更适合……地方上的战斗小规模战斗?”

  “对,陛下,这书上的战法,更加适合千人,数万人的小规模战斗,陛下看这鸳鸯阵……”

  常遇春给朱元璋讲了他对这本兵书的理解,朱元璋眼中的神采,逐渐明亮起来。

  他大概猜到这本书的来历了,这一定是一本来自于后世之人写的关于抗击倭寇的练兵书。

  老朱将这本书的来历猜得八九不离十。

  同时,他也明白这本书价值所在。

  随着大明逐步统治天下,军队的属性从夺天下,逐渐开始带有部分守天下的属性。

  大明广阔的土地上,依然需要许多士兵维护治安。

  刘基给朱元璋提过建议,既然天下安定,朝廷的职能也发生转化。

  除了边军和京军之外,地方上的军队建设,也要有个规制。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这些地方军如星点,分布在大明广阔的土地上。

  关于他们的战斗力建设,自然也是一个大问题。

  当年红巾军起义,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前朝的卫所军,若非地方上的军队战斗力低下,也不会有南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军崛起。

  《纪效新书》上对战法的阐述,最为适合这种以数千人为一卫的地方军。

  而如今大明腹地大抵算是天下太平,虽然偶有起义。

  可问题都不算太大。

  唯有一些地方,在军制上,这些地方上的军队主要是地方军,可他们也要承受边军一样的战斗频率……

  这就是大明沿海诸省,从北到南一路下来的沿海守军……

  “臣研究过今年山东和苏州那场大捷,陛下有心算无心,确实给倭寇造成沉重的打击!

  可这倭寇之乱,终归不会因为陛下海禁而平息,海禁可以解决那些吃里扒外的江南富户,但解决不了真正渡海而来的倭寇!

  我大明漫长的海岸线,这些土地,其实都是战场!

  在水军不行的情况下,地方卫所承担着保护百姓的重任,关于他们的训练,不应弱于边军……”

  常遇春侃侃而谈,还将一副地图给拿出来,跟朱元璋研究:

  “山东以北不说,吴地、浙江,乃是天下之粮仓,这沿海数百里幅员辽阔之地,难道要拱手让与敌人?”

  自然不可!

  沿海的州府,是倭寇经常入侵之地,但也往往是经济发达之地。

  这些地方无论是农耕还是商品经济,都不容有失。

  倭寇最大的麻烦是来无影去无踪,有退路……

  大明最快组建好成建制的水军,大概还需要等三年后的舰船下水。

  在这之前,卫所军队沿海一带的防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事。

  常遇春的提案,是狠狠操练地方军。

  至少,沿海的地方军,必须提供足够保护地方的战斗力。

  “遇春,你想对卫所军改制,让他们来作为抗倭的主力?”

  “陛下,没错……

  臣以前主要关注北伐战场,这阵子闲来无事,也找军中同僚了解了下东边的事。

  大军团作战臣暂时帮不上忙,可这些小打小闹的倭寇,就让臣试试看吧……”

  朱元璋板着脸:

  “胡闹,你可是回来养病的……”

  常遇春这闲不下来的性子,可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这货去不了北方,很快就将目光落在东边。

  关于东边,在朱元璋心中的大战略布局中,从长远看还超过了北方。

  聚四海之力,供养华夏,是老朱放在心底的最高理想。

  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哪怕是现在执行海禁,也不过是朱元璋不得已为之的手段。

  他是知道常遇春的性子的,这货绝不是什么被动防守的家伙。

上一篇:长生:皇帝祂疯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