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155章

作者:东鸭西楼

  紧接着,他让朱标给他读奏疏。

  这是老朱训练朱标的手段,目前才十几岁的朱标,老朱不求他能帮自己处理政务,但让他明白国家是怎么运转,皇帝是怎么行事,极为重要。

  “徐叔叔那边的战报还提及,大蒜素的效果很好,确实能压制他身上的背疽恶化……

  常叔叔那边,又再下一城……

  造船厂已经筹备,但户部那边上奏说,钱不够,希望父皇展缓建造,等北方战事稳了再说……

  还有……这是张真人给您的来信……”

  张正常在北地游走也有一段日子。

  他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沿途风土人情,地方情况,张正常都会向朱元璋汇报。

  他时而在军中,时而离开。

  就如道人历练红尘,日子过得苦倒是自在。

  当然,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搜集古战场的土壤,带回南京,祭奠英灵。

  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政治秀。

  只要张正常还在北地历练,就是利用张家的民心,对百姓宣传。

  老朱很满意张正常的听话,

  他正要让朱标代他给张正常写个批复,此时太监来报,刘伯温和许存仁一起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张异的《算学十二册》已经在皇帝的命令下刊印成册,分发各州府。

  张异编撰的算学教材,和四书五经一起,成为天下学子必学内容。

  一时间,洛阳纸贵。

  而应天府,鸡鸣山,皇帝新选择的国子监热火朝天兴建之中。

  许存仁除了要管国子学的教学,教材的校对,也要去监工新学校的施工。

  他整个人已经累得又瘦了一圈,人却精神奕奕。

  “陛下,这是您要的算学博士的推举名单,臣已经和几位浙东老乡聊过,他们之中有人有意向过来……”

  许存仁跟刘伯温和解之后,他糟糕的人脉关系终于缓解了一些。

  老朱点头,将名单放在一边,注视刘伯温。

  “刘基你又有何事?”

  刘伯温不言,默默送上一份奏疏。

  朱元璋提起来一看,却是愣了一下:

  “效率?”

  老朱抬头看了刘伯温一眼,这份奏疏和标点符号等东西有关,但核心的内容并不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张异的“工具论”。

  刘伯温去见了张异,这点老朱早就知道了。

  他也想看看刘伯温回来能交上什么东西?

  老朱低头,继续看刘伯温的奏疏。

  张异的说辞和刘伯温的展开,让他频频点头。

  小术和大道的阐述,他不是没有听张异说过,但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人聊天,总会迸发出新的论点。

  术为工具!

  但工具却能改变世界,这个论点大概是张异给自己那段偏激的理论套上一件温和的外衣。

  这样的话,似乎更能让人接受。

  大道如人,工具如人手中之刀。

  无人,刀不过是一死物、但若无刀,人却无法抵御外界的侵扰。

  道与术,相辅相成,

  就如知与行,

  可合而为一!

  老朱看到这里,频频点头。

  算学入科举之事,还有一些老学究愤愤不平,刘伯温这篇文章,算是给它一个理论依据。

  但这并不是重点。

  就如文以载道一般,既然术能承载大道,成就大道。

  那读书人就不应当对道理以外的东西默守陈规。

  所以理所当然的,刘伯温将标点符号和一种奇特的数字,列入求皇帝推广的工具。

  标点符号的意义,阿拉伯数字的意义,

  本质上还是提高教化的“效率”。

  “很好,刘伯温,有你这篇奏疏,朕可以记你一功!”

  相比起那些门阀出身,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帝不同,老朱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在务实这方面的要求已经刻画到骨子里。

  算学入科举,换成别的皇帝未必会同意这种惊世骇俗的做法,他推行了。

  而刘伯温所谓的工具论,效率论,

  也深得皇帝欢心。

  “回头朕让人抄录一份,送中书省,让他们交给百官诵读!

  你说的标点符号和阿拉伯数字,朕也会推广……”

  刘伯温闻言,低头道:

  “此功劳,臣不敢认领,这些理论,其实也是臣从张家那孩子那里听来的……此论点,皆是那孩子所言,臣做的不过是记录与润色……”

  老朱颔首,张异这小子行事,一直贯穿着他那句“小术可窥大道”的说辞。

  他提出来的东西,也许不一定如同种痘法立竿见影的去改变这个世界,但也通过点点滴滴的变化,潜移默化影响历史的进程。

  所谓大道如水,润物无声。

  以小术窥见大道,何尝不是一种道理,一种大道?

  “这小子,心中竟然有道……”

  将与张异交往的记忆一一回忆,朱元璋一惊。

  以前的张异在他看来有许多形象,是得了仙缘,有缘窥视未来的福德之人,是有些异术的道士,

  但老朱唯独没有觉得张异是得道高人。

  有自己的理想,能践行自己的道路,方为得道!

  “就这一点,张正常都比不上他家这个逆子……”

  “陛下?”

  老朱话说到一半,整个人就神游物外。

  刘伯温轻声提醒,他才回过神来。

  “刚才说到哪了,效率是吧?

  那孩子说得不错,一切能提升效率的东西,对于教化和统治,都有好处!

  朕会下旨推广这两个东西,对了,可能有另一个东西,也可以推广一下……”

  朱元璋从自己的书桌上,拿出一叠铅笔,交给刘伯温和许存仁。

  “有人从民间给朕送上来这种奇特的硬笔,朕玩了几天,发现也还不错!

  你们两个拿回去试试,如果能提升效率,这东西也推广下去!”

  许存仁和刘伯温接过铅笔,在手中把玩。

  “朕本来只觉得,这东西可以分发给斥候,在军中使用比较方便!

  如果刘基今日提醒我,能提高效率,也就是降低教化的成本。

  那这东西你们给朕试一下,如果真的能提高效率,

  朕连这个东西,一并推广!”

  “是!”

  刘伯温和许存仁答应下来,他们二人本来应该走,但却赖着不走。

  老朱大概也明白他们想要说什么,问:

  “刘伯温,你见过张家那次子一面,你对那小子评价如何?”

  刘伯温想了一下,说:

  “这孩子心中有道,可福泽苍生,心中有魔,可覆地翻天!”

  “嗯……”

  “那就压压他的魔性,许存仁……”

  老朱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而是转身询问许存仁:

  “国子学那边,那些混小子们都老实去上学了?”

  许存仁道:

  “自从陛下让人去训斥他们之后,对方都老实上学了……”

  许老苦笑,皇帝所谓的训斥,其实就是给各府的子弟送板子去的,皇帝亲自来“劝学”,那些逃学的功臣子弟自然不敢不听。

  别说原本逃学的,就是有些公侯府一直坚持自己请老师,见到皇帝发火,也乖乖把子弟送到国子学。

  国子学从建立以来,第一次有那么多学生。

  不过这也造成了他管理上的麻烦,毕竟那些孩子的父辈,大多数是在战场上拼命的。

  老朱手底下的功臣,底层出身的太多,所以家庭教育很成问题。

上一篇:长生:皇帝祂疯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