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非花月夜
李靖骑在马上,朗声道:“诸位,能立下什么功勋,都在诸位手中了,我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坚持,而后是不要犹豫彷徨,一直往前走,战胜所有上天考验我们的苦难,战胜这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胜利自然就是我们的。
最后,希望能够见到活着的诸位,共勉。”
说罢他就策马率领着军队离开,几名行军总管各自道别,“诸位,大非川再见,希望诸位都还活着。”
几人都给予了其他人至高的祝福,那就是活着,在战场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加重要的东西。
尤其是在雪域高原之上,任何的意外都可能会导致他们死去,李靖的确是军神,但他也不可能预料到每一个细节。
尽人事,听天命,他只是能尽量的将人事这一项提高到最大而已,但最终成事还是要依靠些许的运气。
如果在行军的半途中,遭遇连绵的大雪,那有什么办法呢?
只能说是天亡之。
而如果在行军的半途中,突然遇到了携带着牛羊牲畜的西燕部落,那有该如何说呢?
只能说皇天庇佑大唐要夺取这一切的胜利。
皇天素王啊,请庇佑大唐!
李靖、李绩,诸路总管,各级将领校尉,以及每一个士卒,都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第903章 安西
朝廷纠集冬突厥、铁勒诸部兵进攻西燕国,诏令经过理藩院和枢密院,很快就传到了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要负责为西域诸国宣讲大唐进攻西燕的原因。
在必要时刻,大都护府要纠集西域诸国,支援西征大军,这就需要大唐和诸国顺畅沟通,否则诸国有的是办法搪塞。
这就是羁縻现状。
自攻灭冬突厥,在漠北设置安北大都护府和在伊州设置安西大都护府以来,这两大都护府,便是大唐帝国控制北境和西北的利器。
其中安西大都护府实际的控制能力,止步于高昌,更往西的龟兹、楼兰、于阗、精绝、疏勒、昭武九国等,是名义上统治的。
换句话说,安西大都护府是西域诸盟国的会盟点,而不是真正的把控诸国命脉的强权机构。
至少现在还不是,洛苏知道,李世民也知道,大唐还需要几场王朝战争来彻底奠定大唐在这里的地位。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就体现出天可汗制度以及洛苏一系列政策的重要性了。
一套国际体系的建立,固然是建立在大唐的军事实力上,但仅凭军事实力是不足以立足的,难不成大唐还真的有能力杀绝胡人吗?
如果大唐真的有这个能力,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善茬,早就动手了。
目前安西大都护府的大都护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把他派到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西域不放心,在西域还有西突厥这头未曾驯服的狼,上任突厥可汗被刺杀后,两个新的突厥可汗,都不是善茬。
两个副大都护,一个是洛玄云,另外一个则是李世民的旧人,在玄武门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守将常何。
在送诏令的天使离开后,除了三人之外,两个正四品的副都护,以及都护府的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人都在堂中,李孝恭地位最高,先开口问道:“现在西域的形势……
诸位以为应当如何?
紫云,你先说说吧。”
紫云便是洛玄云的字。
众人都将目光投向洛玄云,之所以问洛玄云,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西域的形势,就是因为洛玄云的兄长洛玄奘而起。
中原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李孝恭他们来西域也有两三年了,对洛玄奘的来历还是比较清楚的。
当初是赵王窦建德的宰相,在河北兵败秦王后,被现在的大唐国师点化,改名换姓,重头再来,一路从中原西行,来到了西域。
进入西域后潜修佛法和道经,又融合各家学术,加之素王创世之论,据说还往天竺去了一趟,从贞观六年开始,也就是大唐击败冬突厥之后,他回到了西域,自称玄门之主,所谓玄门,万法制源头,万法之终末。
他在西域辩经,或者通俗的说,踢馆,只不过他踢的是寺庙和道观。
一般人这么干,大概会被打死,但他手底下有两百敢战士,自己也猛,和他讲道理至少不会被打死,讲物理那就说不准了。
短短时间之内,他的名声就如日中天,被各派奉为在世觉者、佛陀、真人,几乎无人敢撄其锋芒,更被诸国国主奉为座上宾,争相邀请他去王都讲经,至少有九个国家的王想要为他奉上玄妃。
在这个时候,玄奘选择了前往神临城,神临城中将要召开一场史无前例的无遮大会,玄奘要在那里让自己成圣,就如同当年老子和孔子在洛国学宫成圣一样。
一路之上有无数信徒跟随着他,诸国国主,西突厥两个可汗,以及素王神殿的各个分殿殿主,都赶往了神临城,要看看谁才是素王思想的最高成就者。
“今年初的时候,二哥给我写过一封信,说神临城的这场无遮大会,事关玄门气运,话中的意思就是,让安西大都护府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只不过我在这里,他不好直接说而已。”
洛玄云苦笑,当初他来到安西,还准备用安西大都护府的力量来帮助他二哥,但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不可能。
虽然西域宗教的分支也特别多,但这玩意和当初在诸夏流传的诸子百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诸子百家的理论本质上是纯粹的工具,所以墨子能从儒生变成墨家创始人,荀子的学生都变成了法家,所以君王尊崇法家,法家就兴盛,尊崇儒家,儒家就大兴。
但宗教不是这样,他不是工具,而是手足甚至脑袋,有一些人,你就是砍了他的脑袋,他也不改信的,还有的人,表面上改信了,实际上心里不改,一有机会就打回来。
西突厥进入西域才几十年,就彻底本地化了,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家族,都是阿史那氏,结果现在西突厥上层和冬突厥都已经文化隔离,反目成仇了。
所以只能洛玄奘这种模式打过去才行。洛玄奘的告诫,很好理解,这不是所谓的气运之争,在无魔世界,没有这个东西,而是权力之争。
赢得无遮大会的人,将会成为西域的无冕之王,他就能顺利接收素王神殿的权力,进而以玄门统合西域的精神世界。
洛玄奘将一跃成为西域最有权力的人之一,和世俗的万王之王,一起统治西域。
堂中有人没有听懂,问道:“玄奘真人说不要轻举妄动是什么意思?”
李孝恭很有政治觉悟,他听懂了,洛玄奘在进行宗教领导权的争夺,背后自然有政治势力在参与,换句话说,西域诸国都在背后进行暗面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双方,都默契的将大唐排斥在外。
因为大唐整体上属于异端。
大唐天子虽然得到了素王天启,但仅仅是大唐天子一人而已。
其他的中原人都是异端,根本就不明白什么叫做素王真理。
按照素王所言,同信不同理者,各治其地的原则,这件事就不让大唐参与。
军事以及政治上,接受天可汗的领导,没有问题,毕竟这是世俗的事,但宗教和精神上,不行,素王神殿大祭司才是最高的精神领袖。
李孝恭皱着眉头问道:“按照真人的说法,现在都护府岂不是不能抽调诸国军队?
那青海战事怎么办,陛下让我们抽调军队,作为预备,如果李靖得胜,那西燕王一定会往西域逃,我们在这里截住他,也是一份功劳。
如果李靖失败,那我们更要随时回军河西,防止西燕乘势袭取凉州,断绝我安西和关中的通道,否则我安西府岂不是要坐困孤城?”
李孝恭所言,有些危言耸听,毕竟大唐内部没有乱,就算是李靖真的在青海道战败,但府兵只不过数千,根本就算不上伤筋动骨。
大唐随时可以再派出两三支远征军,重新打开通往安西的通道。
但如果真的出现那种情况,那大唐的国际威信一定会大打折扣,每一次的失败都需要更大的胜利来弥补。
洛玄云沉吟了一下后说道:“大都护,先将陛下的诏令小范围颁布,不要直接公布出去,然后我们再共同署名,将西域现在的情况,向陛下和朝廷衮衮诸公汇报。
看朝廷发下来的诏令,枢密院和理藩院,对西域的情况,不算是特别清楚。”
洛玄云说话已经留情,岂止是不算特别清楚,西域现在的复杂状况,已经不能用过去汉朝的思维来看待,经过各种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交融,这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并且发展出了优秀的艺术,可以说是诸夏另外一个分支的走向。
洛玄云说的属于老成持重之言,都护府众僚佐都没什么意见,只是这奏疏怎么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难不成要直接写,西域诸国主都去神临城了,要参加之后的无遮大会,所以暂时不能接受天可汗的调令出兵,这直接递上去,朝廷岂不是直接炸了。
陛下接到这种奏章,岂不是将这件事摆在台面上,让陛下为难。
陛下要不要直接出兵,在西域争个高低上下?
但不仅没必要,而且也很难,大唐要是真的这么做,西突厥能笑出声来。
本来服从大唐的西域诸国,一下子倒向西突厥了。
但不出兵,岂不是承认了素王神殿在西域凌驾于天可汗?
所以这件事最好就是模糊过去,在没有实力的时候,不要去主动揭开这个口子。
有些事情,藏在水面下,是件好事,让双方都能够体面,非要摆在台面上,搞得大家都不体面,那最后的结果,谁也落不了好。
“还是委婉一些,隐晦的告诉陛下现在的情况吧。”
————
在贞观时期,中原和西域之间,有一个极其显著的政治特征,即天可汗对诸国军队的调动,总是要避开宗教行为,譬如素王圣诞之日,这意味着,天可汗的政治权威,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帝国可视范围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距离完全巩固,还有极其长远的一段距离。——《唐帝国兴衰史》
第904章 太子魏王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就是如此。
西征燕国似乎是举国都应当侧目的大事,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这件对西燕国来说,几乎关乎着国家存亡的大事,对大唐来说,只是一场可以输得起的远征,一直在关注这件事的,只有兵部和枢密院。
来自安西的奏章进入了帝国的中枢,经过理藩院后,到达了李世民手中,在读完手中奏章后,李世民很是愤怒,太极殿中的诸位宰相都能够感受到李世民的情绪,但最终李世民将所有情绪压住,说道:“西域习俗已久,短归大唐,还不能移风易俗,朕应当理解,传圣谕到安西大都护府,让河间郡王派出使团,代表朕前往神临城,庆祝无遮大会召开。”
见李世民没有被冲昏头脑去发动一场见不到结果的远征,坐下的诸位宰相都松了口气。
在座的每一个人,手头上都很忙,几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李世民缺少任何一个宰相,都会导致朝廷事务堆积。
……
诸位宰相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洛玄辰,在贞观这八九年间召开的数百次政事堂合议中,他有几乎一半都没有参加。
因为他经常不在长安。
他是吏部尚书,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吏,号称天官,他在政事堂的排位虽然靠后,但权力极大,如果仅仅是过去一两百年的吏部尚书,那权力范围大致还能摸得清,但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便是科举的大范围推行,这项政策到底要如何推进,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决定了大唐未来数十年乃至于百年的官员水平和素质,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
尤其是在洛苏提出给胡人分开榜单和科目考试后,洛玄辰就想到了在大唐内部也这么干,因为在大唐内部,教育水平也非常的不均衡,有的州县,比如河西的诸州,以及岭南诸州,可能一百年也出不了一个进士。
洛玄辰在大唐几个关键的州召见了许多人,调研关于这项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及看怎么在地方推行完备的科举更为合适,所以一半时间都不曾待在长安,但调研了很久之后,洛玄辰取消了这个想法。
因为阻力太大,传统士族非常强的几个地区,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换句话说,也就是朝廷官员最多的几个地方,都反对这项政策,而且理由也非常正义,“为国选才,以才而上,朝廷难道是歧视我们的出身吗?”
在分州取士的政策破产后,科举在各地的铺开可以说是比较顺利。
非常反常识的一点就是,科举对士族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威胁。
因为读书是个费钱的事,对各地士族来说,他们几乎见不到坏处。
因为以前的经济形式,导致士族在本地当官是优解,但随着重内轻外的发展,中央权势越来越重,天下士人削尖了脑袋往中央而去,甚至出现了外州官在京官面前,自动低一级的说法。
进士科要经过县、州、吏部选拔,容貌、才能、品德,都要俱佳,这明显就是在选重臣。
以前的士族想要出仕,都需要盘根错节的利益交换,推荐哪里是那么容易的,许多有大才的士人,甚至要先给诸侯王当幕僚,或者给外戚当幕僚,才能走上当官之路。
上一篇:长生蛊道:从炼出痴情蛊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