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475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不过还是没有想到,士人和皇帝之间的矛盾竟然大到了这种地步,陈仲举这个级别的士人领袖,而且还是有功之臣,会死于一场刺杀。”

  洛川端正了身子,“夫人,陈仲举的亲朋故旧,还有那些一向敬仰陈仲举的士子们,绝不会善罢甘休,绝对会有大批官员上书要求严惩宦官。

  以这位皇帝陛下的刚强性格,直接的对抗恐怕是在所难免了。

  我们如何做?”

  洛倩端正面前的酒杯,举起,然后一饮而下,洁白素净的宽袖遮挡住了她娇美的面容,清澈的声音传出,“陈仲举的弟子和亲族可能会受到连累。

  按照惯例去做吧,将那些有公心的豪杰藏匿起来,不要让他们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因为朝廷和民间的矛盾实在是过于大,朝廷中被认为是奸佞的宦官掌权,于是普遍对被迫害的士人以及豪杰抱有同情。

  经历过王莽之乱后,由臣子掌握大权就成了一种很暧昧的事。

  皇帝在地方上可能失去了许多,但在中央和郡这一层面,大大增强,力量不是士人所能抗衡的,皇帝说杀谁就杀谁。

  而且士人和曾经的军功贵族不同。

  军功贵族是真的会提刀上洛,因为这天下有他们的股份,皇帝不行就换一个。

  这些士大夫,道家的倒是还好,主流的儒家士大夫,对触动皇位有一种抵触心理。

  在这种情况之下,士人自然被压着打,那些受到牵连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受到迫害,律法和人心产生了冲突。

  隐匿朝廷通缉的豪杰之士,是当世盛行之事。

  等到大赦时再出来,朝廷并没有能力去全部追究。

  ……

  陈蕃之死点燃了士人心中对宦官弄权的愤怒,一封封言辞激烈的文书向着台部而去。

  “仲举公是辅佐君王的贤臣,这样的大臣难道也能随意的滥杀吗?

  辽东燕国叩关,诸郡不能制,是仲举公孤身入幽并二州,整合诸郡,才使辽东燕国退却,有功于大汉社稷。

  这样的功臣,因为一封指斥宦官的上奏,就被解职,甚至杀于荒野,实在是让人心寒。

  请陛下降旨,杀指使者,流诸常侍,以安定天下人心。”

  上书一到台部,就直接被取走,所有上书都留中不发,皇宫安静地仿佛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一般。

  只是按部就班的为陈蕃赐谥号,而且挑选了一个比较上等的谥号,仿佛想要用这个来堵住悠悠之口。

  这种行径却让陈蕃的亲朋故旧愈发愤怒了。

  ————

  汉王朝走到东汉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以县一级为分割,县以上以及县以下,双方所争斗的目标完全不同,上层的争权夺利几乎不影响底层百姓的生活。

  但底层百姓的生活逐渐恶化却在无时无刻不侵蚀着帝国大厦的根基,这是最浓墨重彩的时代,小民和英雄交织的呐喊与呼喝。——《汉王朝兴衰史》

第569章 苍天也救不了你,素王说的!

  曾经受过陈蕃恩惠的比较正直的官员,太学的学子,陈蕃的同僚,还有一些贵族,都再次联名上书,共有数十人,都是比较有名望之人。

  要求禁止宦官干政,并且列举了宦官子弟在乡里的种种横行不法,侵占土地,胁迫百姓,欺男霸女,甚至胁迫基层的官吏。

  因为担心百姓的报复,还结交那些不法的匪徒,聚集群众,可以说是天怒人怨。

  但是皇帝根本不信。

  或者说相信,却不在意。

  因为宦官都是他的亲信,帮助他从外戚手中夺权。

  而百姓,他的确是君父,但没见过的百姓,他又怎么会在意呢?

  天下是他的私产,他想给谁就给谁,就算是五姓家,看不惯可以离开大汉,如今西域、辽东、岭南都有不归属于大汉的诸夏列国。

  面对皇帝的沉默,士子们愈发的愤怒,没有纠结,没有动摇,也没有屈服,皇帝必须给出一个说法。

  我们是诸夏子民,出仕大汉,是臣子,不是你的奴仆!

  于是联合了更多的人再次上书,要求严惩阉宦。

  这一次皇帝终于没有再沉默,而是暴烈的下旨直接指斥这些士人无君无父。

  勾结成党,不思报国,尽作私利!

  皇帝的悍然拒绝和指斥,让正直的士人心寒。

  “皇帝陛下在做什么?”

  “仲举公冤死,难道为仲举公讨一个公道不应该吗?”

  “区区几个阉宦,难道能够和仲举公这样的国家重臣所相提并论吗?”

  “我们这些饱读圣贤之书的士人,在皇帝的眼中到底算是什么呢?”

  “君视臣如草芥!”

  “君视臣如草芥啊!”

  一声声愤怒的呐喊喊出,然后被一直盯着士人的阉宦得知。

  常侍闻言大喜,连忙添油加醋的向皇帝泣泪道:“陛下,这些士人结党,受到您的斥责却不知道悔改吗?

  这是何等的悖逆啊!

  奴婢听到这些士人在私下里怒骂,还说出什么君视臣如草芥的话。

  奴婢虽然不曾读过圣贤书,但素王这番话还是知道的,这些士人难道不是以您为寇仇吗?

  这是何等的猖狂无君无父啊。

  难道这些人还想着奉天靖难吗?”

  皇帝闻言勃然大怒,他早就心中憋着火,之前给五姓家权位,但是五姓家却不愿意用名望去压士人,不愿意给皇帝背锅。

  这让皇帝心中很是不满。

  臣子不给君王背锅,难道还要让君王犯错吗?

  现在皇帝还没有腾出手来惩戒五姓家,没想到士人竟然在这个时候撞了上来。

  在皇帝看来,这些士人就是拎不清自己的身份,这些人要么出身经学世家,要么出身豪族,要么就是那些大儒高士的子弟。

  好不容易有几个出身寒门的人才,但很快就被高门拉走,甚至很快就转变了身份成为了新的豪族。

  在汉朝,一个豪族的诞生只需要一代人就足够了,一个经学世家的出现只需要两代大儒就足够。

  皇帝根本就不相信这些人。

  一道诏令从禁中发出,张贴公布于洛阳之中,“陈蕃交养太学的学子,与诸郡之间的学子交结,这是想要做什么呢?

  难道不是在结党吗?

  你们这些人共同为陈蕃上书,难道不是和陈蕃共为同党吗?

  朕知道你们这些人最喜欢交结士人,互相营私,结为朋党,谋夺社稷,诽谤朝廷,甚至攻击君父,简直大逆不道。

  朕本仁慈,不愿追究尔等圣人子弟,殊不知尔等竟然张狂至极,诽谤亲近,指斥君父,妄言草芥,暗作寇仇。

  朕愤怒。

  下诏。

  上书为陈蕃言常侍者,下狱处死。

  其党人门徒、亲朋,交游近者,皆下狱。

  这样的奸邪之徒离开朝廷,这天下想必就可以清明了。

  晓谕大汉的郡国,使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思。

  晓谕诸夏的列国,使诸国国君都知晓朕的意思,有奔走列国的,宜遣返。”

  这道诏令一下,洛阳几乎瞬间就鸦雀无声,这是所有人都万万没想到的,皇帝的惩罚竟然如此之重。

  这世上哪里有因言治罪的道理?

  更何况是如此重罚,下狱处死者有将近百人,其中在洛阳的就有三十多人,几乎在诏令下达不久就直接被带走下狱,然后死在了狱中。

  其余党人则在郡中,幸免于难,得到风声各自出奔。

  因为诏令要下达各个郡县之间,要么逃出大汉,进入那些大汉不太能控制的地区,要么就逃出那些不惧怕朝廷追究的豪族,藏起来。

  这些党人基本上都是世有清名的人,其中不少都是有功于社稷的,却没想到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被下狱而死。

  ……

  英侯国。

  太守接到朝廷的旨意来抓捕通缉犯,他听到风声,有通缉犯逃到了英侯国中。

  以英侯国的地位,若是一般的太守估计就连登门都不敢。

  最多上报朝廷一个,党人不知所踪的消息。

  但这位太守不一样,他是常侍的子弟。他的叔叔成为了常侍之后,他就骤然显贵起来,从一个地痞流氓短短数年,因为敛财得力,就成为了太守。

  凶焰滔天,任职太守以来,更是变本加厉,为宫中常侍在郡县之中不知道收刮了多少钱财。

  不要说那些普通的百姓,就连郡中豪族都有被他逼迫到自杀的。

  他这样的人,自然是三两天就有一场刺杀。

  若不是他的叔叔派人把他保护的紧,他自己也非常的谨慎,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面对英侯国,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美女多,是个好收刮的。

  面对下属的担忧,他只是猖狂的笑道:“就算是得罪了英侯又怎么样?

  当年本官把刘氏列侯未出阁的女儿按在身下,还抓了他下狱,就在他旁边欺辱他的妻子。

  如何?

  不过是下狱而已,不过几日就大赦,本官在牢狱之中,好吃好喝,还重了一些。

  洛氏本官听说过。

  真那么强,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