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411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朕能有今日的尊位,难道不是舅父的功劳吗?

  传下朕的旨意,为吕侯国加五百户,再免除侯国三年的赋税,以彰显朕的拳拳之情。”

  元封十五年。

  洛青向刘询上书,刘询任命钦天监正洛青为太上学宫祭酒,并且担任《星象经》博士,这是第一个列入太学的非社科经学,洛氏学宫同步推出了星象经的学习。

  元封十六年。

  辽东都护府平定乌桓部的叛乱,西域都护府与康居大国小战三场,因为无力劳师远征,兼之乌孙旧国叛乱,车师国叛乱,洛世率领神庙军回返,斩杀乌孙旧王,立亲汉贵族为王,向东屠车师。

  元封十七年。

  辽东、西域大致安定,岭南王国的朝贡使者未到,刘询遣使问责,岭南王国俯首求饶。元封十八年。

  刘询统治这个庞大的王朝已经十八年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孝鼎皇帝刘进和戾帝刘旦,甚至比高皇帝刘邦在位的时间也要长。

  长乐宫中,霍光正为刘询念着上一年的总结。

  “陛下,关中的粮仓大致已经填满,关东的粮仓同样恢复了七成,根据资源记载,天下如今大致恢复到了孝文皇帝末期的五成,您的中兴之业已经超过了过往所有的中兴之主。

  无论是殷商的武丁,还是邦周的宣王,都远远不如您。”

  霍光这番话是真心实意,能在不足二十年之间将疲敝的天下恢复到这个地步,纵然是大汉的底子本来就好,但和皇帝的个人能力同样是分不开的。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狠狠地对豪强下手,甚至就算是宗亲都照杀不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使流民这种王朝最大的隐患变成了可以维持社稷稳定的自耕农甚至小地主。

  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而是一加一等于四!

  “宣王……”

  刘询嘴中念叨了两句,人终究是要死的,谥号很重要,他喜欢宣这个谥号。

  因为洛宣公的原因,文武之下,以宣最高,这个谥号给他那是再好不过了。

  霍光听到了刘询的声音,然后抬头一看,瞬间就明白了。

  君臣二人一对视,霍光表示没问题,陛下您的功绩用个宣是绰绰有余的,就算是提上去,素王上皇肯定会同意的。

  刘询微微笑了笑,对霍光的懂事表示相当认可。

  十八年!

  刘询微微抬起头望着殿中繁复精美的花纹,不知不觉间,他竟然已经做了十八年的皇帝,这十八年之间称得上是夙兴夜寐,一刻不敢或忘身上的职责。

  孝文皇帝时期的一半,这已经是到目前为止所能够到达的极限了。

  刘询的目光望向跪坐在殿中,正独自饮酒的洛青,笑着叹道:“公子青,朕能有如今这番成绩,贵家族所进献的作物和技艺功不可没啊!”

  洛氏一直以来都在研究高产作物以及怎么能够使每一亩地的产量变高,这种研究基本上是无用功,但是多年的研究自然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想要使作物变得高产,那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它自己基因变异,要么通过杂交培育新的种子。

  比如高产粮食之一的玉米,它的本体是一个种子包裹在硬壳之中的根茎类植物,但是基因一变异。

  硬壳居然消失了!

  虽然那个时候的玉米只有一排颗粒,但还是成为了一种辅助主食,但是架不住玉米争气,不断进化,很快就变成了有数十排颗粒的现代玉米,成为了高产的主粮作物。

  中原这里没有玉米,但是洛氏精心培育之下还是得到了一些产量明显更高的作物,逐渐在各个主要平原之上铺开。

  再加上洛氏改良农具、水利,还制定了施肥除虫的时间,根据历法为各地制定更加精确的种地时间,收割时间,可以说为大汉朝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否则仅仅十八年怎么可能达到孝文皇帝末期五成的水平!

  孝文皇帝末期五成的水平放在任何时期都称得上是盛世了。

  刘询很清楚这一点,半点没有居功自傲的心思,他是皇帝,用人本就是他的职责,洛氏献策,他采用,大家都有功劳,这很好。

  洛青对刘询同样很满意,眼前的这个皇帝除了皇帝本能的多疑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缺点。

  在他看来算是低配版的孝文皇帝。

  洛青微微垂首作揖道:“陛下圣明,这世上常有贤明之臣,不常有贤明之君,大汉有陛下,这是幸事。”

  两人正说着,一个宦者匆匆跑进,神色焦急。

  ————

  刘旦大帝是一个武功卓越的皇帝,笔者认为古代中国对他过于苛刻,在刘旦大帝之后的皇帝刘询相比就幸运许多。

  当然,刘询大帝同样是一位卓越的皇帝,甚至比刘旦更加的卓越。

  刘询大帝以他卓绝的政治智慧,高超的政治手腕,谨慎而小心地治理着刚刚大病初愈的帝国,并且成功使它健康起来。

  任何一个能够在帝国衰微时挽救它的君王都应当被致以最高的尊重。

  何况他挽救帝国的过程是如此的光明,没有忠诚的臣子死去,没有人民被残酷的放弃,没有为了政治的妥协而抛弃人性的光辉,他是古代中国最卓绝的皇帝之一。——《全球通史·秦汉卷六·末评》

第492章 太子刘贺

  宦官身后还跟着两个武士,刀把顶着他走近。

  霍光不可能让不知深浅的人靠近皇帝,迎上去将宦官和武士拦下。

  他是个非常有心之人,当即认出了这是太子身边的宦官,心中一咯噔。

  不会是那个一向不安分的太子又搞出什么事来了吧?

  他急声问道:“何事如此焦急?就在此间说出。”

  满脸焦急之色的宦官浑身都在颤抖,脸上全是冷汗,直接跪伏在地上,带着恐惧战栗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被奸人刺杀,伤势严重,奴婢来禀告陛下。”

  唰!

  殿中几人脸色皆是一变。

  一瞬间殿中便陷入了寂静之中,一股席卷整间大殿的寒气拂过,所有人都从脚底下生出一股凉意,然后顺着脊椎直冲后脑,凉嗖嗖的。

  大汉储君竟然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刺杀?

  这说出去谁敢相信?

  虽然大臣们经常对太子蹂躏一番,但这完全不一样!

  霍光厉声喝问道:“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若有半分虚假,定死不饶。”

  宦官从太子遇刺开始就已经六神无主,一路强撑着,被霍光一刺,直接砰砰砰的磕头泣声道:“奴婢不敢虚言,太子的确遇刺,太医署已经派人前往了。”

  刘询闻言双眼一闭又睁开,刚刚自己还欣喜于天下的逐渐繁盛,转过头来自己的继承人就给自己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天下知子者莫过于父母,对自己这个儿子刘询是最清楚的,最能惹是生非。

  他的第一反应甚至就感觉是那孽子平素惹事结果被报复了。

  但是太子被刺杀,这是关乎国朝颜面之事,不能坐视不理,无论缘由都要将这件事查清楚。

  刘询控制了一番自己的情绪,当即寒声道:“子政,太子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杀,这是朝廷的耻辱。

  这件事交给你来办,子孟负责协助,定要将凶徒缉拿归案。”

  两人连忙应是,刘询又对洛青歉意道:“公子,看来今日不能再与你坐论了,只能改日再议。”

  发生了这种事情,无论是作为皇帝,还是作为父亲,都坐不住,洛青几人同行离开殿中,刚刚离开皇帝的视线,瞬间脸色阴沉下来。

  太子被刺杀!

  这是几人都万万没想到的。

  当今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典型的子以母贵,嫡次子元封十四年出生,现在才三四岁,还是个娃娃,太子的地位稳如泰山,称得上不可撼动,几乎确定了就是下一任大汉皇帝。

  没想到太子竟然在这个时候被刺杀,皇帝心中一定充满了愤怒。

  当今这位皇帝可不是仁慈的君王,从大汉开国以来,单以杀官僚和贵族的数量来说,刘询绝对位列第一,刘询的中兴局面就是踩在贵族豪强官吏的尸骨血肉上建立起来的!

  众人已经预感到这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毕竟大汉建立以来,被刺杀过的最高级官僚是戾帝时期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最高级的贵族是诸侯王,直接刺杀毫无争议的太子继承人还是第一次。

  霍光脸色阴沉的快要滴下水来,他沉声道:“是不是又有一个阴谋反对大汉的集团,在暗中策划了这件事,就像是吴逆一样,毕竟太子一旦出事,大汉的社稷一定会动荡不安。

  陛下的嫡次子过于年幼,若立庶子陛下恐怕不愿意,朝野之间定然激荡争论不休,真是用心奸恶啊。”

  作为大汉忠臣,霍光已经不由自主的开始为刘询着想,还有一个原因是,皇后许平君很欣赏他,甚至将自己的一个妹妹嫁给了他,他不仅仅要为皇帝着想,还要为皇后着想,所以他是坚定的太子党。

  洛青同样在思考这件事可能造成的政治动荡,如今的局面他很满意,刘询是个有能力的皇帝,强力的压制着天下豪强无限增长的野心。

  刘向听到霍光所说,又见到洛青在思索,却和两人脸色不同,甚至有些怪异,因为三人之中,只有他和太子比较熟悉。

  别看霍光是太子的姨夫,但是两人用一句不熟来形容,绝不为过。

  刘向摇摇头道:“如今当务之急是查清刺客为什么要刺杀皇太子,是像霍侍中所说的有人指使,还是因为单纯皇太子待人过于苛刻,结果被人报复。

  若是前者,那事情就大条了,恐怕又是一场绵延天下郡国的吴逆之祸。

  若是后者,那便要想好处理的方式,不能扩大,否则如今来之不易的局势会毁于一旦。”

  霍光闻言一怔,一想起太子那个人,他脸上的怒火就稍有平息,洛青阴沉的脸色同样缓和了许多,两人都感觉可能是自己当局者迷了。

  “子政公所言极是,是光的疏忽,太子的性格,唉,这是迟早的事,如今天下义士众多,他不作收敛,迟早是要自食恶果的。”

  能让洛青三人都摇头叹息的太子当然不是一般人。刘询是个很稳重的人,虽然心狠手辣,但很少表现出来,正相反,他在民间属于仁慈那一类的君王,被人称作“小太宗”、“再世孝文”。

  许平君同样是相当温婉贤惠的淑女。

  结果这两人生出来的儿子,性格完全不像两人!

  这位太子因为出生在新春,刘询为他起名为贺。

  刘贺性格暴躁,喜欢与人争斗,获胜了就欣喜,失败了就生气,甚至动辄打骂,一般人哪里有精力去做这种事,他却乐此不疲。

  对待臣子和属下官吏就像是对待牛马一样,动辄打骂羞辱,直到臣子痛哭流涕,谦卑到极致的时候才会罢手。

  而且他不是乱打骂,而是看人下菜碟,愿意服从的给好处,不愿意服从他的都被调离了太子宫。

  他不像是在选择臣子和属下,而是在训狗。

  刘询对自己的嫡长子自然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寻找来各种大儒高士教他读书,刘询身体力行践行霸王道兼之,所以不仅仅教他读儒家经典,还教他刑律之道,为君之道。

  刘向当初是他的刑律老师,但是这位太子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邪性。

  刘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改良的刑律,他轻而易举的就能掰回去,把刘询教给他的为君之道融入其中。

  刘向的评价是,这位太子应该生在法家大兴的时候,或许和韩非子、李斯等人很有共同话题。

  最后刘向直接向皇帝请辞,因为他负不起教坏一国储君的责任,刑律家小门小户,不像儒门家大业大,担不起这位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