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409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晓谕天下的士子。

  暴秦和戾帝断绝了圣贤的道路,于是灭亡了,朕不愿意步他们的后尘,要大力的弘扬圣贤光明的道路。

  书籍尘封在高阁之中,是不能使人知晓的,如果孝文皇帝不去洛氏求书,如果洛氏握着书籍不愿意公开,哪里有现在文华的兴盛呢?

  不论是出身儒家正法,还是诸家各道,朕都允许你们随意的开办书院。

  多多的教导弟子,使天下的人才多起来,朕唯一的要求和洛氏传书的要求相同,传授给有道德的人。

  不要让书籍成为奸人混乱的武器。

  朕在皇家林苑之中修建了数千间屋舍,这是为了给那些前来求学的士子居住。

  士子在太学学成,朕会选择其中的佼佼者授予官爵,以表达对圣贤之道的尊敬。

  就按照朕的意思去做吧,朕所有的一切都赐给你们。”

  刘询将圣旨的最后一句读罢然后问霍光道:“子孟,朕的这道圣旨你觉得如何?

  你是列侯勋贵子弟,又是靖难功臣后裔,朕这样优待士子,你有没有不满?”

  霍光低声道:“陛下天资英断,自然是不会错的。

  经学士子取自天下,是从千万人中挑选出的贤才,他们接受圣人的教诲,有清平天下,富国兴邦的才能,王侯贵种却良莠不齐,酒囊饭袋之徒不计其数。

  昔年靖难功臣匡扶社稷,但细细数来,有才能的人有多少呢?

  长平侯是臣的亲戚,但臣不得不说,他没有做丞相的才能。

  任用贤才治国,天下就能兴盛,任用庸才治国,天下就会衰败,您现在任用贤能的人,谁又能指斥您呢?”

  刘询一直面无表情的脸终于畅快的大笑起来,他用力的拍着霍光的肩膀笑道:“子孟,你说的好啊,我大汉的开国功臣是一群屠狗宰猪之辈,朕难道就不能用一群贫寒的士子创造盛世吗?

  这满堂公卿,也不一定都要华贵名门,一介白身依靠朕的简拔,一跃而起,成为公孙弘和长平烈侯那样的传奇,岂不是很好吗?

  这就是母后对朕说的天子的权力啊。

  子孟你出身高门豪族,却能想到天下出身低微的士子,这真是极其难得了,可见是朕的知心之人,不枉朕对你一片信任啊。”

  霍光依旧垂着首,低着头,心中暗道:“书籍就摆在那里,没人规定列侯就不能学。

  列侯能举荐,有财力能脱产学习,还能联姻,优势大到这种地步如果还竞争不过寒微之人。

  那就真像表兄所说的,腐朽到那种地步,该死。”

  ……

  钦天监。

  洛青第一时间得到了刘询的旨意,他先是通读了一遍,然后放下,仅仅几息的时间,他再次拿起又读了一遍。

  “真是大手笔啊!”

  洛青忍不住感慨着,这就是皇帝所拥有的力量,能够调集帝国之中的一切资源,一道诏令就能够影响数千万的黎民百姓。“这样暴烈的去改革王朝,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洛青忍不住摩挲着手中的诏令,试图去推演这封诏令的未来,他所能预见的就是天下读书的人会变多。

  因为之前的私学比如儒家的那些,没有官方背书,就是单纯的学习交流。

  但是现在有了官方背书,士子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说自己出身哪一座书院,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官方认可的社团。

  弟子越多势力就越大,这都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哪怕是为了增强威势,大儒高士们也会大规模的收徒。

  洛青还非常清楚,这依旧是刘询削弱军功贵族的手段,他并不刻意的去打压军功勋贵,而是选择抬高其他势力的身份地位。

  比如抬高宗亲的入仕比例,许皇后家的地位同样大大的拔高,让他们掌握禁军等等高官显爵,都是如此。

  但是军功贵族人才济济,仅仅凭借着这些人还不足以,经学士子就是他寻找到的既有能力,对皇权又没有威胁的一群人。

  这封诏令从长安传向四方郡国之中,先是在关中之地传开,群情振奋。

  关中之地是帝都所在,一向是皇帝最为照顾的地区,现在皇帝赐下了这种恩典,不用多说,一定是关中诸郡最先拿到好处。

  尤其是太学要大规模招生,还有朝廷给予的各种补贴,关中离得近,关东乃至于最遥远的郡国估计还没有收到消息,关中人就已经进入太学了。

  关中高呼皇帝圣明的时候,这封诏书跨过了大河进入了三晋大地,越过武关进入了南阳所在,一路越过崤函古道,到达东方最繁华的城池。

  洛阳!

  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关东士子,这里是整个关东消息流转最便捷的所在,从这里前往各个郡国的通道不知有多少。

  关东的文华之璀璨一向都不是关中所能够相比的,天下最负盛名的大儒高士,几乎全部都在关东。

  在关中乃至于关西之地博得大儒高士名声的,一到了关东,尤其是进了洛氏学宫之后,都非常的谨慎,轻易不动言。

  有大儒读完诏书兴奋道:“皇帝陛下要大兴太上学宫,还允许我等开办私学,允许我等随意招收门徒,这是经学盛世就要到来了!”

  立刻就有人给他泼冷水道:“太学在关中,我等在关东,多有不便,这难道不是打压我等关东学派吗?”

  大儒立刻就反驳道:“多有不便?

  有多不便呢?

  不过区区千里的距离就让你踌躇不前了吗?

  先贤孔圣周游列国的事迹你难道忘记了吗?

  况且太学兴盛,这终归是一件好事,而且我等不一定非要到太上学宫之中,皇帝陛下允许我等开办私学。

  从私学之中出身,只要得到举荐,同样可以做官。

  况且你说太学在关中多有不便,那洛氏学宫就在关东,这难道不是我等关东学子的福音吗?”

  大儒最后这一句让众人眼前一亮。

  是啊!

  太学虽然在关中,但是洛氏学宫就在关东啊,洛氏的书籍有多少根本就没人能记得清。

  洛氏对弟子的人品要求太严格,所以弟子的数量一定不多。

  但是并不意味着洛氏对前往听课的人要求也那么高啊!

  只要我等前往洛氏学宫听听讲,那日后在举荐之时,岂不是可以说一句,我曾经在洛氏学宫之中听过数年课。

  那时主讲之人乃是洛氏高士。

  这不就是最强的介绍?

  刘询若是知道这些人心中所想,大概唯一能做的就是苦笑了。

  众人越想越觉得好,纷纷向着长安城的方向作揖,“陛下开学禁,当真是大功德啊!”

  ————

  刘询所签发的《元封开学令》是不逊色于废除《携书律》的伟大诏令,这封诏令的下达,使汉帝国得到了大批成熟的学者官僚。

  汉帝国逐渐开始从一个军事征服帝国转变为正常的中央集权帝国,帝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所诞生的统一思想在这些学者官僚的推动下,落实到了最基层。

  最古老的分封制度的思想土壤彻底被摧毁了,转变为具有中央集权特色的封建制度。——《全球通史·秦汉卷六》

第490章 靖难功臣的时代过去了

  即墨。

  吕产望着传到侯国之中的诏书发着呆,这封诏书对即墨吕氏实际上没什么影响。

  但是他这个人有些任侠风范在身上,比较讲义气。

  公车上书是他组织的,靖难之役他是领袖之一。

  结果……

  关东列侯现在的确是富贵至极了。

  一场靖难之役得到了三代的安稳,大概大部分人都很是满意吧,毕竟战场之上拼死拼活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的富贵。

  但是吕产有些难过,甚至比他离开长安,回即墨种花时还要难过,元从诸勋彻底被排斥出朝廷权力核心了。

  更可怕的是,皇帝给了靖难功臣太好的待遇,世袭罔替,大大削弱了流动性,列侯们头上一直悬着的那把剑被拿走了。

  失去了权力的追求,失去了维持富贵的动力,结局如何显而易见了,人的惰性就在这其中开始升腾。

  吕产是刘询的亲舅舅,所以面对刘询的选择还算是克制,但是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甚至有列侯直接不满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是怀疑老夫的忠心吗?不如直接把老夫的心剖出来,看看是不是一颗碧血丹心!”

  有的列侯愤怒道:“拼上性命奉天靖难,最后社稷却到了宗戚和士人手中,到了这些没有出力的人手中,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所谓千人千面。

  有人愤怒就有人安抚:“靖难本就是为了大汉的社稷存续啊。

  现在大汉社稷蒸蒸日上,我们获得了几代的富贵,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这种带着一点自我麻痹的思想逐渐蔓延到了整个群体之中。

  是啊。

  这不就是靖难的初心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忘掉了这些东西呢?

  就是从第一次觉得有些不公平开始,从第一次觉得受到怀疑开始,但皇帝终究没做什么。

  元从诸勋百年来消失了几十家,若是让那些消失的家族来评价,他们一定会给予皇帝最大的感激。

  因为世袭罔替的誓言,对于注重祖先声名和香火的大汉人来说,还有什么承诺比传承宗庙更重要的呢?

  “就这样吧。”

  “不到关中做那三公九卿也没什么。”

  “我等是关东之人,就在关东之地,为朝廷镇守。”

  “镇守一百年,五百年,八百年,直到天命的终结。”

  这些声音在各处响起,最后汇聚到了长安。

  时间总是在匆匆忙忙之中走过。

  刘询忙着处理各种国家的政务,经历了短暂的三年没有天灾的日子后,无论是关中还是关东,又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天灾。

  幸好朝廷已经不是刚刚靖难结束时的疲敝之态,在刘询君臣的治理之下,大汉的国力在快速的复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