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395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最重要的是,刘向在法家之中本就有声望,若是他来做这件事,真能给法家致命的打击,法家弟子又不是那种看重传承的,比如李斯和韩非可是同门师兄弟,韩非是三晋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却因为嫉妒就陷害死了韩非。

  刘向在法家之中振臂一呼,为了得到出仕的机会,法家学子绝对会毫不犹豫的跟随。

  陈公强自笑道:“子政实在是说笑了,想要重开一门何其艰难,尤其是重视谱系的学派,法家虽然孱弱,但至少是刻在门录之中的学派,所治的经典有做官的资格。

  若是你重开一门,如果不能让朝廷认可,甚至就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

  门录。

  孝文皇帝建立太学的时候所定下的一种限制,相当于一种出仕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举秀才和举孝廉,如果不在门录之中,比如卫青这种,那就要走战功举荐的道路,或者最稀少的杂人外道之路,那名额就太少了。

  刘向向着昭城的方向拱手朗声道:“昭武威公薨逝,昭城重开,诸子圣殿向天下开放,尽可前往朝圣,洛氏学宫重开,选择天下的大才作为祭酒,只要大才有盛言,可以和洛氏交换典籍。

  洛氏子天赋冠绝天下,贤才尽可与洛氏子辩论,经历众多,甚至能够立地成圣称子。

  我断言,天下诸家定然汇聚昭城,只要能在昭城大论之中显名,难道还担心不能名列门录之上吗?”

  昭城时隔百年,终于大开。

  对天下的学子来说,就像是尘封良久的大道开始推动世界规则复苏,黄金大世来临!

  曾经苦求而不得的典籍洒落人间。

  曾经百般求见却见不到的高士,就在去往昭城的驿馆之中。

  各家的高士都会出现,在昭城之中开展最巅峰的论战,这是成圣的机会,是太上学宫所不能提供的。

  各家的青年才俊同样会在这里碰撞,一个完全自由的论战场合。

  这种论战有洛氏作为裁判,是绝对公正的,名家那种白马非马的诡辩没用,只看谁的学识更深厚。

  法家众人万万想不到刘向所想的竟然是这方面,一人惊叫道:“前往昭城论战?

  法家人单力薄,舌辩群雄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自古以来唯有老子等少数的圣人做到过!

  你竟然有这个自信吗?”

  刘向傲然道:“我在法家时,门中便以我最为天资高绝,孟儒贾生也来邀请我加入孟儒学派,再多的庸碌之才,又怎么比得上一位天纵之人!”

  这一下众人全都被刘向镇住了,毕竟已经数年未尝见过,以刘向的天资现在进步到什么地步,还真的说不准。

  实际上,刘向面上一副胸有成竹,但是心中却在打鼓,他怎么敢小觑天下英雄,这些年的游历,只感觉各派之中天才层出不穷。

  他虽然不妄自菲薄,但是却也有自知之明,他不是洛圣,老子,孔子那样千年一出的圣贤。

  如果真的有把握,他早就孤身一人杀进昭城之中,以唇舌为剑,斗败四方,然后在昭城之中加祭酒冠冕,称刘子了。“你当真要赶尽杀绝吗?”

  陈公深吸一口气问道,刘向心中大定,笑道:“向记得陈公的儿子同样没能出仕吧,法家先贤荀子曾经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推陈出新正是法家大道啊,摒弃掉旧的躯壳,消除暴虐的过去,建立新的学派,天下才能属于我们。”

  听到刘向直接把荀子称作法家先贤,众人不禁撇了撇嘴,但是没有反驳。

  刘向躬身向众人作揖,然后转身,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便见到刘向打开了屋门。

  屋外竟然站着乌泱泱的一群人!

  全部都是如今还存留的法家学子。

  屋中众人见状脸唰一下白了,立刻盯住了刘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会玩这么一手。

  只见刘向走到屋门前,朗声道:“刚才我与诸位前辈的对话,想必诸位都知晓了。

  愿意随我去昭城的,我们这便走,在路途之上边走边学,一年半载到了昭城,让世人见识见识我们的风采!”

  人群之中一片骚动,立刻就有人走出,昂首慨然道:“我曾经听闻先人荫庇后辈,于是后辈便能茁壮的成长。

  纵观儒门各派,先贤显赫,后辈便有声名,能纵横天下,受到敬仰。

  但是我法家先辈,尽是商鞅、李斯、桑弘羊这等人,万事只求富贵,不顾其他。

  我等呢?

  甚至就连一个公平凭借才学的机会都得不到。

  何其无辜啊,身负才学却被先辈所累,竟不能入仕,竟遭受大辱,竟蹉跎在此。

  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如今有子政兄,愿为我等开路,现在还不追随,莫非真要了此残生,须发皆白之时再悔恨吗?

  诸位同窗,我所言,可有一丝偏差过错。

  是也不是?对也不对?”

  这一番话更是振聋发聩,直接刺破了深埋在众人心中的不满,这种不满是对整个法家生态的不满。

  儒门就像是仙侠小说中的名门正派,不论其中有什么阴险诡计和无限的内斗,但是有一套良好的运转系统。

  法家就像是魔门,那些天纵之才一旦成名,就肆无忌惮,根本就不管门派如何,颇有一种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感觉,而且通常还会给门派树立大敌,一旦身死,门派就要遭受疯狂的报复,使门派之中那些未曾作恶的无辜之人受到牵连。

  “孙兄说得对!”

  “儒门的荀子能教出法家大能,这就说明儒法本一家,现在回归本源,又有什么不对呢?”

  “推陈出新,既然躯壳已经腐朽,那就应当再造新路,一个名头并不重要。”

  一道道声音议论传出,瞬间引爆了所有人的思绪,褪下现在的旧衣,换上新的衣裳,他们又是一条好汉。

  人心已散!

  望着眼前的这一幕,陈公只能悲哀的得出这个结论。

  若是刘向知道他心中所想,就会告诉他,法家从来就没有聚合过人心,所有人都心高气傲,自认天下无敌。

  所有人手中拿着一本刑律,不仅仅要清平天下,还要把自己的师兄弟甚至老师都送进监牢,最后自己再坐法而死,这就是法家学子的一生。

  现在大多数人都厌烦了这种举世皆敌的感觉。

  “往昭城去,洗刷我们的耻辱,向天下宣讲我们的理念。

  法亦有善!”

  众人齐声大作:“法亦有善!”

  ————

  一个王朝由盛转衰和由衰转盛的过程之中,思想的变革总是伴随而行,汉王朝的统治者选择了一种统一而又允许反对思想存在的治国方略,但是曾经铸就帝国的三晋法家还是逐渐消亡了,法家消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贵族自我意识逐渐提升的体现,汉王朝的贵族强烈的反对极端的君主专制,于是最极端的三晋法家被抛弃了。——《秦汉思想变革编年史》

第473章 天下群起,争道为先!

  一阵微风从昭城吹出,只有路边的杂草微微摇动。

  一道轻巧的言语传出,声音低的就像是睡梦中的呻吟一般。

  “昭城开了。”

  微风忽的化就了狂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无数肆虐过境。

  那道低声的言语,比一万人齐声大喝还要响亮。

  说话的人站在高高的山巅,他对着山谷说话,于是四面八方的风便将他的声音传播得到处都是。

  万里的距离,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已。

  “往昭城去!”

  “往学宫去!”

  “祭拜圣贤!”

  无数道声音响彻在诸夏的土地上,天下之中各个郡县的学子都随着自家的师长向昭城蜂拥而来,游学的学子第一站就选择了昭城,甚至就连长安的太学都有学子告假要去昭城。

  临淄。

  这里是孟儒的大本营之一。

  孟儒在天下之间都有声名,但主要是关东的显学,前往长安朝廷做官的不算多,但是在关东的郡县之中比较有势力。

  当代孟氏家主是海内大儒,已经是须发皆白的年纪,他算是比较亲近昭城之人,但是依旧只有大节之日才能前往昭城诸子圣殿祭拜,没想到在人生的末尾,竟然能见到昭城重开。

  “老师,昭城重开,您可要前往吗?”

  望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里面有自己的弟子,有自己的学生,脸上散发着无限的朝气,回想着孟儒两百年的历史,顿觉意气风发。

  孟儒两百年来,除秦王朝时从来没有衰败之时,希望拜入孟儒的学子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其他儒门派系改投而来的。

  孟儒只要坚持自己的思想核心,就立于不败之地,洛氏不倒,孟儒永存!

  孟令大声笑道:“小子们,昭城重开,该是我孟儒前往镇压诸派了,让儒门其他派系知晓,为何祖师孟子乃是洛孔二圣之下,执牛耳之人!”

  只说儒门其他派系,却不提其他百家,这就是一种自信,黄老尚且有一战之力,但面对人多势众的儒门诸家,胜算不大。

  老庄过于遗世独立,已经离开世俗了,儒家是入世的学问,双方不是一条赛道,不放在一起。

  墨家和法家已经快要被打趴下,墨家尚且在基层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社团都有墨家的影子,不过对高层政治没有半点影响力。

  法家只剩下和儒家穿一条裤子的齐法,三晋法家再使把劲就要被废以谢天下了。

  形势大好,优势在我!

  ……

  颍川郡是关东大郡之一,人口众多,朝廷在这里设置了三个镇守诸侯,都是开国之时就建立的侯国,分别为颖阴侯、舞阳侯、阳城侯,各个都是声名赫赫的列侯,在靖难之役中都是立下了功勋的。

  不过偌大一个汉郡,自然不会仅仅只有这三家,在颍川郡中,还有其他略微有一些名声的家族,比如荀氏。

  荀这个姓氏最早出现是在荀国,后来被晋国吞并,成为了晋国的卿臣,于是传承了下来,不过最出名的还要数儒家的圣贤之一。

  荀氏是荀子的传承家族之一。

  荀子的学说在儒家之中算是比较异类,这倒是没什么,儒门各派之间的学术甚至是针锋相对的。

  比较影响荀子地位的是他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学生,就比较离谱。

  荀氏不算是什么大族,充其量算是有家学的小豪强,尤其是经过践法之后,在儒门之中明里暗里被排斥,即便是朝廷彰显儒家,都一直没有大的发展。

  不过百余年来,族中一直有人在县中担任佐僚,比较优秀的可以到郡中担任属吏,既不出头,也不衰落,就安安静静的在郡中精研家学经典,等待着机会。

  “昭城开了。”

  消息传到了颍川,一向平静的荀氏躁动起来,陆陆续续的有学习荀儒的弟子前来荀氏探望,希望荀氏能够一同出面。

  荀子的传承家族并不算少,甚至有的家族研习的经典比荀氏的并不差,但是荀氏的地位依旧是不一般的,就像是研习春秋经,再研习也避不过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