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5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熊顿虽然已经臣服,但针对楚国的防御却不能落下,孤已经决定,待太子登基之后,向新天子请金册,在申地、随地、桐柏、唐河四地,册封四位方三百里的侯爵,并且驻兵三年,稳固四国的社稷。”

  四位侯爵!

  这可是大手笔,每一位侯爵的册封都意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所以现在对于诸侯的册封越来越慎重,只有真正的王子、公子,才能得到册封。

  至于天子会不同意,那根本不可能,姬息现在还没有成年,到时候主政的肯定是洛苏,就像是曾经的素王。

  唯一的区别就是,姬昭当初摄政,是武王亲自下的遗诏,那是总摄邦周,代王政事,拥有天子的所有权力,洛苏没有遗诏,会有很多人反对他,到时候洛邑之中定然还有一番争斗。

  等到熊顿将请罪书递来之后,洛苏派遣一支军队去接受申吕之地,等到这两座城池拿到手中,这场对峙才算是彻底结束。

  熊顿的撤退很快,他还需要回到国内赏赐国内的贵族,而且突然退军也需要说明理由。

  勤王大军也开始缓缓撤离,大多数的军队都由诸侯的部下带回封国,至于诸侯们自然不会回去,太子姬息的登基大典在洛苏离开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这次回去,便要拥立姬息登上王位。

  很多人都过来问洛苏何时拥立太子,即使按照礼制姬息即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拥立之功是会记录在册的,到时候各种封赏都会列上去。

  本来这种事情,大家都是抢先,先到太子面前刷脸熟,但是如今洛苏都放着白给的功劳没要,很明显是在这件事情上有所谋划。

  这种情况下,就连那些与洛苏不对付的诸侯,也没敢成为众矢之的。

  洛苏只能一遍遍的对众人讲:“孤腹中自有良谋,待回到洛邑之中,便告知各位。”

  实际上洛苏早就已经列好了拥立的名单,政治无小事,接下来的洛邑政治秩序,就从这一次拥立开始布局。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绝对不能陷入内斗,所以洛苏花了很多心思,回到洛邑之后,诸侯们终于收到了洛苏的这份名单。

  面对这份名单,再想一想洛苏的用意,众人只能拜服,不愧是素王之后。

  名单之上一共十数位诸侯,分为四批。

  第一批是洛侯、燕侯、晋侯这三位姬姓中最强大的诸侯,这是宣布姬姓诸侯对他的大宗继承人的认可,洛苏特意没有将卫侯列入其中。

  第二批则是二王三恪,作为邦周的客人,他们的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彰显邦周的天命正统。

  第三批则是齐国这些重量级外戚,他们强大能够彰显天子手中的力量。

  最后才是其他的异姓诸侯代表,他们的存在主要是证明,邦周不仅仅是有诸姬之地,天子仁德的对待天下所有臣民。

  随着众人对姬息的劝进,周王朝迎来了新的天子,姬息。

  ————

  楚王顿,破周、攻巴、剿蛮,凡百余战,无不胜者,无不克者,时人皆以兵主称之。

  侍者曰:何不北上问鼎之轻重?

  王曰:洛侯者,素王之后,执掌王业,天命在周,吾敬天而知命,故不向北。——《史记·楚世家》

第18章 摄政会议

  姬完被拥立众臣定下“厉”的谥号,不允许他葬在祖宗王陵,而是另选荒野之地修建陵寝,可以说彻底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由于姬息还未加冠,不能理政,便以太后垂帘听政,洛侯为太师兼天官,宋公爽为太傅兼秋官,齐侯为太保兼夏官,晋侯为春官,陈侯为地官,邯侯为冬官。

  最满意的就是晋侯,春官乃是礼官,能够掌管一部分的宗族事务,虽然没有大宗正那种直接的权威,但明白洛苏态度的他,对于如今的安排已经很满意。

  陈侯现在深刻感受到了外戚的好处,从一个边缘化的侯国,一下子掌握了王畿的土地、户籍、税赋大权。

  洛苏自己则终于拿到了邦周最高的权力,天官的职权极大,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实际上就是宰相。

  太阳初升,东方鱼白浅露,王太后齐姜与天子息的车辇在宫内前行,宫殿顶部飞扬的凤凰铜像,悠悠扬扬。

  齐姜回想起姬完这些年的荒唐,又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天子,轻声道:“天子之宫,合该圣王而坐,息儿切记,绝不要做厉王那样的祸国之人,死后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天子息重重点头,掷地有声道:“母后放心,儿臣定引以为戒,好生同老师学习,兴盛邦周。”

  宫殿之中,洛苏等六人正在此恭立等候,见到天子的銮驾走来,纷纷上前来迎接,銮驾停下,天子息当先跳下车来,视线游弋,然后直奔洛苏而来,喜道:“老师。”

  王太后下得车来,洛苏等人便齐齐行礼,王太后与天子息回礼。

  洛苏望着眼前已经颇为雄壮的天子息,仿佛看到了邦周的未来,厉王执政这些年对邦周的伤害太大,需要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洛苏等人与王太后、天子登上议事大殿,王太后齐姜带着天子息坐在上首,洛苏作为太师兼天官,负责组织这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诸公,熊顿之乱已经平定,之后便要兴王事,素王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等六人以何面目执掌邦周,是当今的头等大事。”

  现在洛苏凭借平乱时的功勋,已经将王畿的事权全部攫取到手中,但由于他们权力的来源是代替天子息摄政的王太后,所以非常不稳定,这是六人所不能允许的,在这一点上,齐侯也只能站在洛苏一方。

  由洛苏提出这个要求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是其他的诸侯提出来,恐怕会被有心人暗地里中伤。

  但洛侯是不同的,始祖素王当年便代行王事,之后三代洛侯,尽忠王事,将王室的利益置于洛国的利益之上,所有人都看在眼中,王室对洛侯的政治信任已经提升到了极点。

  王太后齐姜正声道:“在座的都是邦国的重臣,太师有话直言便可,总能商议出一个章程。”

  见到王太后表态,洛苏便道:“周初之时,素王受先王遗诏,担任摄政王,代行王事,是最名正言顺的。

  但先厉王乍然山崩,天子还未加冠,不能理事,按照礼制由王太后暂时摄政,此乃王室权柄,不可轻纵。

  臣提议,设立摄政会议,总揽一切军国重事,以我七人为摄政会议诸侯。

  凡需天子用印之事,便交由会议而决,待天子加冠,会议便直接解散。”

  洛苏所言,便是为他们执政的六人,加摄政衔,权力实际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地位却是截然不同。

  称得上是巍然不可动,所谓摄政,便是代替天子行使权力。

  就连天子收回摄政的权力,也在摄政手中,即使有人弹劾,也能堂而皇之说一声。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这会议之中,大部分都是洛苏的盟友,通过会议可以在不担任摄政的情况下,掌握摄政的权力。

  其余几人心中都各有所想,王太后是个有智慧的人,她心中清楚自己通过身份攫取的摄政权力,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

  况且齐侯与洛侯都是她的靠山,有这一文一武在,社稷稳固。

  想到这里,王太后齐姜便旗帜鲜明的站到了洛苏这边道:“本宫觉得太师所说有理。

  为诸位公侯加上‘摄政会议诸侯’衔,可以减少有心之人的觊觎,使王畿公卿、畿外诸侯国主收起不必要的心思,如今王畿亏空,兴治王畿才是大事。”

  既然王太后都同意,其他几人自然没有意见。

  洛苏这个提议,大概率是不想王畿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自己威望卓绝,担任太师都没有多少人反对,这个摄政会议诸侯的衔对他的提升也不是那么大。

  洛苏做事雷厉风行,最重要的事情定下,立刻就要用印,将此事颁行王畿、列国。

  【洛氏的族长担任摄政会议首席,你的家族再次有了摄政的光辉历史,你的家族影响力再次提升了,你的气运点数大幅增加。】

  突然而来的系统提示将姬昭的目光吸引过来,望着意气风发的洛苏,姬昭摇摇头,摄政哪里是那么好当的。

  等到侍者将诏书带出去,众人便商量起第二件事,封邦建国的大事。

  “一日敕封四位侯爵,真是国朝盛事,不知太师心中可有人选?”

  洛苏闻言哑然笑道:“诸公莫要玩笑,敕封诸侯乃是王道重事,我不过天子管家之人,庸庸碌碌按章办事的臣子罢了。

  何人可以敕封诸侯,周礼上写的明明白白,或者是功勋卓绝的臣子,或者是血统高贵的宗亲,只此而已。”

  洛苏一说,众人便懂了,将目光放到了王太后齐姜身上,血统高贵的宗亲,哪里有比当今天子的兄弟血统更高贵的呢?

  齐姜闻言,眉头陡然皱起,她的一个儿子做了天子,另外一个儿子自然是要分封的,但她可从来没有想过将儿子分封到南方那种偏远之地。

  在如今的邦周,同样国土的封国,有四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封在洛邑的王畿周边,这样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是上天眷顾之地。

  第二等的则是从晋国直至镐京王畿这一块土地,是邦周宗庙所在。

  第三等则是洛国、齐国等在东方开拓的土地,这些土地上诸夏的文化已经非常昌盛,东夷部落已经越来越少,很是富庶。

  至于最差的就是北面、南面、西面,穷、战乱、蛮夷众多。

  即使是侯爵,齐姜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那种地方。

  于是皱眉道:“先王嫡次子不过是一个稚童,哪里能承担起防御楚国的重担呢?先王有庶子三人,都已加冠,封在王畿之中,爵不过伯子男。

  息儿即位,普天同庆,理应给兄长加封,以彰显仁德,便将三人爵位升至侯爵,侯国迁转至唐随等地罢。”

  三言两语之间就将几个王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在座的几人也不禁佩服干脆果断,丝毫不担心那几个王子的外戚不满。

  几人便直接同意,开始草诏。

  洛苏说道:“申吕之地最为紧要,随厉王亲征的将领之中,余伯修有功劳,将其升为申侯,将申吕两座城池都赐给他,封给他两百里的土地,彰显天子的恩德。”

  如今邦周大扩,便是伯国之地也有百里,但赐土时,依旧按照周礼旧制。

  余伯乃是诸姬之一,现在将余伯的封国迁徙,自然要多多赐土,还要有其他的赏赐,才能不落下苛待宗室的名声。

  “自素王摄政起,如今王畿官制庞杂,臣规整了一遍,三公大多以尊衔赐予德高望重的宗长,大多不涉政事,既然如此,不若便为定制,作天子之伯。

  至于王佐官制,便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上卿,大宗正掌姬姓诸侯之事,少宗伯掌外姓诸侯之事,再设大鸿胪掌公侯之事,少鸿胪掌伯子男之事。四镇诸侯八年一迁,都由立有功勋的诸侯担任,天子亦可与宗亲贵戚多多亲近。”

  洛苏为了加强天子和血缘日渐远离的诸侯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煞费苦心,若是强大的诸侯一生都未曾见过天子,那又从何谈起所谓忠诚呢?

  ……

  天官官署。

  毫无疑问,这是如今整个天下的权力中心,整个王畿的事务、整个邦周的事务,都要经过天官决断。

  春官晋侯与地官陈侯脸上喜气洋洋,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洛苏为三人斟满酒,笑道:“晋侯、陈侯,还请饮酒。”

  两人便齐齐谢礼道:“怎敢劳烦太师。”

  温酒饮罢,陈侯便开口问道:“不知太师有何要事召我二人前来?”

  洛苏没回答,而是转头问晋侯:“晋侯之祖,乃是武王之弟,到如今已经四代,与天子的血缘关系已经很是淡薄了。”

  这话一出,晋侯与陈侯的表情立刻就严肃起来。

  “不过四代便已经如此,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之后呢?后世的子孙还能拱卫天子吗?孤很是怀疑啊。

  自素王时起,大宗正便在洛氏一脉流转,到了孤这里,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故不能置之不理,便想出一个办法。

  晋侯如今为春官,有掌宗族之权,陈侯任少宗伯,可以协调异姓的诸侯,所以这件事情要交予二位去做。”

  晋侯与陈侯对视一眼,齐声道:“太师尽可言,我等定竭尽全力。”

  “王畿之中,有天下诸侯的谱系流传,二位将其中诸侯家中适龄男女备录在案,尤其是那些有兄弟姐妹的。

  天子息娶了陈侯的嫡女,滕妾制度下,陈侯恐怕要将女子全部塞进天子的后宫了。

  依孤所见,不必如此,留一二嫡女、宗女嫁入其他姬姓诸侯之家,比如晋侯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