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卓牧闲
为完成老领导交办的工作,沈副市长对开发区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召集管委会和三河街道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决定把预备役连的连部设在烈士陵园。
考虑到烈士陵园地方是够大,环境也不错,但用房已年久失修,由管委会划拨十万元,对烈士陵园的房屋进行修缮。
韩渝对三河烈士陵园并不陌生,早在和小鱼一起参加四厂、三河等乡镇人武部组织的民兵训练时,就在雷部长和梁部长组织下去缅怀过先烈。
陵园里长眠了四名在抗战时牺牲的新四军游击队烈士,六名在解放战争初期牺牲的华东野战军烈士,十名在渡江战役时牺牲的第三野战军烈士和三名在渡江战役时牺牲的支前民工。
这些先烈原来安葬在附近四个乡镇的十几个村,是后来统一移葬到这里的。
烈士陵园应该归民政局管,但事实上一直归三河镇管,现在归三河街道民政办管。
整个陵园占地四十多亩,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年龄都比较大,工资也不高,甚至连正式编制都没有,跟看门的门卫差不多。
三河街道新任民政助理王博陪韩渝和早上从南通过来的预备役团一营长杨建波里里外外转了一圈,问道:“韩书记,管委会总共给我们拨了十万块钱,地方这么大,你说怎么修缮?”
韩渝环顾了下四周,感叹道:“沈市长和陈书记这是把一件事当作两件事办,如果换作别的地方,这十万可以全部用来建营房。可这儿是烈士陵园,我们总不能自己住新房子,让革命先烈……让革命先烈看着我们住新房子吧。”
预备役跟民兵差不多,有必要搞那么正规吗?
有个训练的地方就行了,要建什么连部?
再说你们一年又能训练几次,加起来又能训练几天?
不过这些话只能放在心里,不能当着南通预备役团的杨营长说,王助理回头看看身后,掩饰了下尴尬,摸着嘴角解释道:“韩书记,你是我们的领导,开发区用地有多紧张你是知道的,要不是烈士陵园不能随便搬迁,管委会早就把这儿征收了。”
开发区能用能卖多少地都是有指标的。
韩渝能理解沈副市长和陈书记的难处,抬起胳膊指指烈士们的陵寝和不远处的展厅:“用地紧张、经费也紧张,我们只能一分钱扳成两半花。拿出五万整修陵寝和展厅,大门也要重新粉刷下,牌子要换成新的。”
“节省点,修缮陵园有五万应该够了,可这么一来建营房够吗?”
“西边有那么大空地,回头平整下,盖几排平房。既然是营房,艰苦朴素点没关系。只要能容纳一百五十个人在这儿住宿、训练就行了,厨房和厕所必须要盖。”
韩渝转身看了看,接着道:“围墙要推倒重新砌,中间再砌一道墙,把营区和陵园隔开,但中间可以留一道门,到时候可以组织参加训练的同志过来帮着打扫打扫卫生。
营区的大门也开在南边,跟陵园的大门一样正对着马路。预备役部队一样是部队,大门口要盖一个门卫室,最后建一个岗亭,组织训练时就可以安排战士站岗。”
王助理沉吟道:“如果只建几排平房,只砌一道围墙和一个大门,五万应该够了。”
“营区内的地面要固化。”
“营区也不小,我看占地有十来亩,如果地面全部用水泥浇筑,五万可能不太够。”
“不够我去想办法。”
韩渝想了想,回头笑道:“营区建好之后不只是预备役连的连部和训练的地方,也是我们开发区人武部和三河人武部的民兵训练基地,我们也要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办。”
用的是烈士陵园的地方,并且一半经费要用于烈士陵园修缮,王助理不假思索地说:“行,我回头就找人来修缮陵园。”
韩渝问道:“杨营长,你们团有营房股吗?”
杨建波缓过神,急忙道:“报告韩书记,我们团有营房股。”
“你是营长,我是教导员。你是军事主官,我是政治主官,我们平级,我们今后要在一口锅搅马勺,跟我报什么告。”
“韩书记,你就别笑话我了,你既是启东开发区的党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兼人武部长,也是水上公安分局的党委委员,你是领导,我当然要向你报告了。”
预备役团的营长是一个尴尬的职务。
手下一个兵都没有,上面全是领导,连兵头将尾都算不上。
在团里被当着参谋、干事使用,整天忙这忙那,去启东武装部也不受待见,不管做什么都要求人家。
照理说每个乡镇都要编一个预备役连,可符合条件的人员早被人家编进了民兵队伍,就这么跑过去编兵乡镇人武部长怎么可能会支持?
并且很多乡镇距城区很远,办完事就没中巴车回来了,甚至要在乡镇住一晚,这食宿费谁给报销?
况且编兵只是第一步,编完之后要组织训练,不然跟弄虚作假有什么区别,可没经费怎么组织训练,民兵训练还给人家补贴呢。
总之,预备役工作说起来很重要,但做起来却很难。
开发区能这么支持,杨建波真的很激动,哪里敢在韩渝面前真把自个儿当营长。
更重要的是,自己只是上尉营长,并且是预备役部队的营长。如果转业到地方运气好能安置到机关单位做个科员,运气不好会被安置到事业单位,甚至可能被安置到企业。
正因为如此,在杨建波看来韩渝这个实职副科真是领导!
接下来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且很急,韩渝顾不上再客套,笑道:“既然团里有营房股,一连的营区建设就交给营房股。考虑到营房股的同志对开发区可能不太熟悉,遇到什么事可以问王助理。”
“没问题,接下来我也要在这边盯几天。”
王助理从包里取出一张名片,杨建波连忙双手接过。
韩渝指指南边正在整修的沿江公路和公路对面的江堤,接着道:“我接下来要搬家,争取在三天内把趸船移泊过来,省得到时候两头跑。”
杨建波早上先去趸船,参观过趸船上的“荣誉室”,真被小会议室和指挥调度室里墙上的一张张照片给震撼到了。并且来之前打听过,知道眼前这位“搭档”虽然很年轻,但却是南通的“水师提督”,江上的事他真能说了算。
杨建波不敢相信韩渝为了预备役的工作,竟要把趸船拖过来,惊诧地问:“韩书记,趸船移泊过来江上的工作会不会受影响?”
“不会受影响,再说现在锚泊的位置接下来要施工,早晚要给人家腾地方,晚腾不如早腾。”
韩渝又转身指指不远处刚盖好的一栋六层办公楼,笑道:“看见没有,那就是启东港监处刚盖好的办公楼,里面正在加班加点装修,估计下个月就能入住,把趸船移泊到这边来我们会更方便。”
港监处办公楼绝对是开发区江边的地标,外面全是深蓝色的玻璃幕墙,看上去很上档次。
楼顶上的港航监督大牌子已经安装好了,大老远就能看见。
王助理很羡慕港监能有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公环境,好奇地问:“韩书记,港监处好像不到二十个人,用得着这么大的办公楼吗?”
韩渝看过规划设计图纸,也跟学姐去里面看过,如数家珍地说:“一楼是大厅兼船主船员办证办事的地方,还有接待室。二楼是三河港巡大队、北支港巡大队的办公室和档案室。三楼是综合办公室、船舶船员管理科和处长、副处长办公室。
四楼是活动室、图书室、厨房、餐厅和职工宿舍。五楼是干部宿舍。六楼是交管中心和大小两个会议室。别看港监处人员不算多,办公楼也挺大,但地方还不一定够用。”
管委会和三河街道那么多干部,包括事业干部在内有上百人,正在盖的办公楼也没港监处的办公楼这么大这么气派。
王助理很羡慕,不禁感叹道:“港监处真是个好单位,韩书记,你家韩处真厉害!”
港监局早在八年前就盖了办公楼和同样堪称地标的交管大楼,韩渝早见怪不怪,笑道:“工作性质不一样,她们不但要监督管理国内的船舶船员,也不只是要维护长江启东段的水上交通安全,一样要监督管理航经启东水域的外轮和外国船员,可以说是我们启东乃至南通的对外窗口,办公场所不能不像样。”
第545章 官多兵少
事实证明,把营房建设交给南通预备役团的营房股是正确的。
团长、政委没想到启东开发区竟如此支持预备役工作,不但给地方还给经费,当即决定把一连的连部升格为启东预备役营的营部!
团机关不全是现役军官,也有一个班的现役战士。团党委研究决定安排干部轮流去大门口执勤和看守仓库,让原来站岗和看守仓库的战士全部来启东开发区参与营区建设。
总投资五万元的基建工程由营房股长和一营长杨建波全权负责。
在建设中能省则省,比如运输建材不需要去外面找车,用团里的两辆解放大卡车去拉,平整场地和装卸什么的体力活儿也全部由警卫班的战士干。
以前是一个地级市建一个预备役师,上级考虑到编兵区域的兵源不够,去年省军区才根据上级要求把十几个预备役步兵师缩编成一个预备役步兵师。师长兼省军区副参谋长,政委兼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换言之,现在的南通预备役团以前是南通预备役师。
单位级别由正师变成了正团,但以前的家当还在。
团长、政委和参谋长专门去仓库看了看,要求把能用上的东西全用上,等启东预备役营的营区建设好,就把仓库里能用的家当全部拉过来。
毕竟经费很少,又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想建几个齐装满员的预备役营太难。
现在有启东开发区支持,与其跟之前那样贪大求全结果什么都干不好,不如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在启东开发区,先建一个“样板连”!
预备役团的领导如此重视,沈副市长三天两头问进展,秦副市长也打电话问兵编的怎么样,连朱大姐都很关心,韩渝压力真的很大。
预备役军官好办,先编一个连,总共能需要几个干部?
并且只要是部队军官大多会转业回老家,大多被安置在机关事业单位。
三河街道有好几个,开发区公安分局也有。
比如去年调到开发区分局的消防专干谢兴宝,以前是就是消防部队的干部。又比如启东港监处的胡根华,原来是陆军的营长。
事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又有法律法规支持,都不需要做什么思想工作,只要是在开发区工作的军转干部,可以直接征召他们加入预备役部队。
只要征召到了谁要是不服预备役,那就是违法!
哪个单位的领导要是不支持,就说明这个领导的思想有问题,可以理直气壮去找他的上级。
现在的问题是预备役战士去哪儿找!
开发区以前的三个乡镇,平均每年都有三四十个青年去当兵。
可启东的基础教育太好了,十个小伙子去部队当兵,至少有四个能在部队考上军校,还有两个在部队转志愿兵,现在叫什么士官,能回来的只有四五个。
转业军官安排工作,退伍士兵又不安排,尤其农村兵。
人家不可能呆在家里种地,有的出去经商了,有的出去打工,留在启东的很少。
虽然说按照法律规定只要本地有预备役部队,并且征召他们了,他们必须要服预备役,可秦副市长、沈副市长和预备役团的领导说的很清楚,要么不编,编就要编一个能拉得出、打得响的“拳头连”!
人家大多在外地,你让人家回来人家就回来?
就算人家愿意回来,来回的车旅费谁给报销,并且回来需要时间。
韩渝根据民政局和三河街道人武部提供的资料,能打电话的用电话联系,没有电话的去村里找。
一连跑了四天,结果只找到二十七个符合条件的退伍士兵。
考虑到人家都在私人老板开的厂里上班,又去找人家的老板。跟人家老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人家的老板知道服预备役是法律要求的,所在企业必须支持,服预备役的员工在参加训练或执行任务时要照常发工资。
总之,不能让人家来训练,结果搞得人家丢了饭碗。
忙了一天,回到市区看女儿,韩工好奇地问:“三儿,招到多少兵了?”
“爸,这是军事机密。你不能打听,我也不能告诉你。”
“预备役算什么部队,还军事机密。再说我以前一样是军官。你只是个预备役少校,我转业前是中校!”
韩工得意地笑了笑,又指指正在厨房里忙碌的老伴:“你妈的军衔跟你一样,她转业时是少校,不过她是正规军。”
韩向柠抱着菡菡噗嗤笑道:“三儿,你个假军官还敢在爸面前装大尾巴狼,也不想想咱爸咱妈以前是做什么的。”
老丈人和丈母娘都是军转干部,他们在部队时虽然是技术军官,但一样是军官。
韩渝意识到没资格在老丈人面前嘚瑟,苦笑道:“我们开发区的退伍兵不少,可在家的不多。而且人家都有人家的事,虽然人家都愿意服预备役,但不可能做到一个电话就回来参加训练。”
女婿居然也成了“军官”。
韩工很高兴,问道:“你们是预备役,又不是正规军,你们跟民兵差不多,有必要搞这么正规吗?”
“以前要求没这么高,据说南通预备役团还是预备役师的时候,跟民兵一样都是在‘纸上编兵’。去年夏天不是刮台风、发洪水么,经济损失那么大,甚至死了人,上级突然重视起来了。”
韩渝深吸口气,补充道:“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上个月联合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沿江地市各组建一个民兵抗洪抢险突击团,同时要求各地市的预备役团组建一个抗洪抢险机动突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