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491章

作者:三戒大师

  “别的事情容后再议,先说粮票的问题!”

  “是。”众人忙应声道。他们都很清楚,苏州能迅速恢复元气,实现今日之繁荣,其实是建立在粮票之上的。

  所有人的身家荣辱,也都系在这张小小的粮票上,这回的事情处理不好,大家都要倾家荡产,甚至万劫不复。

  “殿下,粮票的问题如今实在棘手。”李亨也很焦急,每张粮票上还都有他的署名呢,他可不想遗臭万年。

  “按说管你粮价贵贱了,我们发的是粮票,只需要以票面兑给粮食就行,可老百姓不论这个理呀。”他郁闷道:“他们说当时是信任殿下,店铺里也都收粮票,就认为粮票便是钱,不然早就换成粮食了。那时候粮价多高啊……”

  “哼,他们就是耍赖!”苏州同知费弥愤愤道,粮票上也有他的署名,着急啊。

  “甭管耍不耍赖吧,老百姓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损失?”楚王却摆摆手,沉声问道。

  “那肯定是。”众人不得不点头。

  “老百姓认我们的粮票,是不是对我们信任?”楚王又问道。

  “是。”众人又点头。

  “粮价下跌是不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楚王再问道。

  “是。”众人没法否认,是织染局在江西湖广大规模种地,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

  “当时我们也是好心,谁也没想到,最后会是这个结果。”顾元臣叹口气道。

  “那就结了。既然老百姓认为是我们的责任,那我们就不能推脱,不然才叫因小失大!”楚王提高声调道:“记住,永远不要跟老百姓讲规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到底是个什么理儿,天大地大,老百姓的道理才是最大的!”

  “是,殿下教训的是。”众人赶忙纷纷起立,躬身受教。

  “坐下说话。”朱桢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放缓语气道:“而且这件事情从根子上怨本王,当初用粮食作为信用保证是欠妥了。这不,才过了几年,就给我当头一棒。”

  “殿下言重了,”众人赶忙宽慰殿下道:“当时那种情况,苏州危在旦夕,朝廷无能为力,殿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粮票盘活这盘死棋,还让大家都获利了,已经足以惊为天人了。”

  “当时是当时,用粮食来应急可以,但没那个能力作为长期的信用保证。”朱桢神色稍霁道:“所以必须要让它退出流通。”

  “殿下,万万不可啊。粮票是个好东西呀!”顾元臣赶忙劝谏道:“是它一举解决了苏州乃至整个江南的钱荒。如今江南能有如此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殿下这一神来之笔是要记头功的。”

  “是啊,如果现在把粮票取消掉,江南又会陷入当年百业萧条的景象。”众人纷纷点头,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这已经是他们的共识了。

  “殿下三思啊。”他们一起劝道。

  “哈哈哈,你们理解错了,本王只是说让粮食退出流通,没说让粮票退出流通。”朱桢不禁笑道:

  “说白了就是给粮票换一个信用保证,不再用粮食了。”

  “那用啥?”众人巴望着他问道。

  “金银天然是货币,当然是用金银了。”朱桢沉声道:“一步到位,永无后顾之忧!”

  “嘶……”众人纷纷倒吸冷气,想不到殿下居然这般豪横。

  殿下在日本找到了金山银山的传闻,看来是真的了。

  “能用金银代替粮食,老百姓自然求之不得。”顾元臣现在负责粮票事宜,不得不提醒殿下道:

  “不过殿下,我们发行的粮票总面额已经超过一亿石了,哪怕以现在的粮价计算,也要一亿两白银才能兑付过来。”

  “不,”朱桢却断然摇头道:“按照当初的粮价兑付,本王的粮票绝不能坑老百姓!”

  “那就要两亿两白银啊,殿下!”众人大惊失色道:“整个大明都没那么多银子吧!”

  “但是日本有。”朱桢淡淡数算道:“沈荣知道,我们在日本有四片矿区,这几年就能陆续投产,等到几年后,年产两千万两白银不在话下。”朱桢数算道:“对日贸易的话,一年能有个一千万两白银的进项,再加上海政衙门每年两千万两的收益,应该能兜住这个底。”

  顿一下,他又道:

  “而且,我们也不用准备那么多的银子,我估计,有个三成左右的准备金,就足以应付兑付了。”

  “那就是六千万两……”众人顿感压力没那么大了。这些年他们从海外贸易中赚的银子,差不多就有这个数了。

  熟悉的感觉登时油然而生,众人预感,殿下又要割他们韭菜了。

  果然,便听老六缓缓道:“但是金矿银矿也好,对日贸易也罢,都需要时间。两年以后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眼下要保证兑付的话,还有一年三千万两的缺口……”

  “给给给。”一众大户一听还能剩一半,马上毫不犹豫道,熟悉的样子让人心疼。

第八六一章 告江南百姓书

  很快,苏松常镇杭嘉湖的大街上,便都贴上了《楚王殿下告江南百姓书》。

  一上来用跟他爹一脉相承的大白话,告诉江南百姓,‘楚王殿下一直致力于解决民生,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话他说的理直气壮,江南百姓也都认可。这些年,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楚王殿下带来的好处,家家收入翻了一番,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官府和大户也都收敛了许多,不管做生意还是做工,环境都比从前好太多。

  所以不管别处怎么非议楚王,他们都承殿下的情。因此江南的读书人骂老六骂的最轻,不是他们不想骂,实在是骂了没人听,还有可能引火上身。

  “当年发行粮票,后来在江西湖广搞农场,都是为了解决百姓的生计难题。后者成功的解决了,困扰江南多年的粮食短缺问题,谁知却导致了粮价下降,影响了粮票的价值,殿下深感自责……”

  听到这,老百姓深感惭愧,殿下一直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又不是存心坑他们,他们却跟风挤兑,真是不当人子。

  “不管怎么说,江南百姓多年来支持粮票,就是对殿下最大的信任。殿下不能辜负百姓的信任,更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于是痛下决心,为粮票提供另一种兑换选择——按照粮票发行时的粮价,一石粮票可兑现二两银子!”

  读告示的差役,话音刚落,老百姓轰的一下就炸开了锅。

  “恁说啥?一石粮票兑二两银子,没看错吧?!”人们难以置信,七嘴八舌的问道。

  “你们就是不识字,还能不认识一和二啊?!”差役无语道。

  “不是,这么多年发了那么多粮票,殿下能兑的过来吗?”人们纷纷替老六捏一把汗道:

  “是啊,现在一石粮食只能卖一贯钱,殿下还不得活活亏死?”

  “殿下仁义啊……”不管怎么说,老百姓的心都放回了肚子里,不用担心手里的粮票不值钱了。

  “别着急,后面还有一段。”念告示的差役大声道:

  “但朝廷解除金银流通禁令还需要时间。要兑现的白银数额特别巨大,同样需要一年时间准备,因此兑现自洪武十五年六月开始,恳请父老乡亲海涵,再次致歉。楚王朱桢,洪武十四年六月。”

  “没问题!”虽然一年以后才能兑现,但老百姓都表示理解。“别说一年,两年都行!”

  “只要能保证一石粮票兑二两银,十年八年再兑换也无所谓啊。”

  谁家筹钱不需要时间,何况这么巨大的数额?肯定得给殿下充足的时间。

  再者,谁心里都清楚,按照约定,殿下只需要给他们粮食就行。现在承诺给他们兑现银,还是按照粮价高企时的价格来兑,那简直就是当世活菩萨,九世大善人啊。他们哪能得寸进尺?那还算个人吗?

  何况他们也不是真需要兑成现银,他们担心的是粮票贬值,自己那点家财缩水。现在有了楚王殿下的承诺,粮票立马就等于二两银子了。而且再也没有贬值的风险,大家有什么好慌的?

  唯一的风险就是万一殿下到时无法兑现承诺。但江南的老百姓对楚王有百分百的信心,相信他一定会兑现的。

  因为这些年来,他都坚定站在百姓一边,从来不失信于百姓。这回的风波更是明证,楚王殿下是绝对不会让百姓的利益受损的。

  所以百姓愿意相信他,就这么简单。

  于是楚王殿下一纸告示,便化解了这场很可能导致千家万户倾家荡产,让江南繁华化为泡影的金融危机。

  ……

  “殿下真是金口一开,立竿见影啊,从告示贴出之后到现在,已经一天多了,一个来织染局兑粮食的都没有了。”顾元臣感佩万分道。

  “老百姓相信本王,是因为本王还没有让他们失望过,我只要让他们失望一回,信任就回不来了。”朱桢背着手,走在临近竣工的楚王府中。

  今天他是来视察王府施工进度的,这还是选址以后他头一次来呢。

  不过汪德发这二年一直在苏州监工,比他自己盯着靠谱多了。所以老六看来看去也没啥不满意的地方。

  尤其是那个后花园,非但大的离谱,而且中亘积水,浚治成湖。湖边广栽垂柳,湖上也莲叶田田。

  湖畔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好一派近乎自然的田园风光。

  堂、楼、亭、轩等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其间,一个个小院内外各有风景、独具特色,又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好家伙……”楚王殿下连呼好家伙,感觉贾府的大观园跟自己的后花园一比,都小家子气了。

  他满意的给汪妈点赞道:“真不错,我都没住过这么好的地儿。”

  尤其是花园中那一个个自成天地互不打扰的院落,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不然三个女人一台戏,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日子没法过了。

  “殿下喜欢就好。这后花园才是殿下和王妃们居住的地方,那不得精益求精?”汪德发欣慰道:“这还没装修完,很多花木也都刚刚移栽,没长开呢。等明年殿下大婚,指定比现在还好看。”

  “汪妈费心了。”老六高兴的直点头。确实,除了大哥没办法,二哥三哥四哥都不愿意住在规制森严的王宫中,全都住在后花园。

  “殿下见外了。”汪德发慈祥笑道:“老奴高兴还来不及呢。”

  “唉,就是不知道大哥什么时候能放我来就藩。”老六叹了口气,哥哥们都不在京里,他也萌生去意了。

  “太子爷倚重殿下,多留恁两年也是有可能的。”汪德发笑道:“好在苏州和南京也不算太远,殿下可以先让娘娘住过来,恁两头跑着嘛。”

  “有道理。”老六眼前一亮。大婚后,就给她们分两组,让她们轮流来苏州住,谁表现好就在京里陪自己,还不是美滋滋?

  这样一想,海王殿下的恐婚症都被治愈了七七八八。

第八六二章 楚王府

  视察累了,老六便在湖畔已经装修完的水阁中休息。

  那水阁跨水而建,半浸水中,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桥流水,莲花溢香,人坐其间,如在画中。

  敞开三面的窗扇,顿时凉风习习,暑热尽消。喝着凉茶吃着冰镇的瓜果,江南的盛夏,便只剩下美好了。

  “之前说到哪了?”楚王问李亨、顾元臣等人。

  “回殿下,说到挤兑风波应该是平息了。”李亨赶忙答道。

  “是暂时平息。”朱桢强调道:“百姓信任我们,愿意给我们一年时间。可要是一年时间搞不定,我们的信用就完了。”

  “是。”众人点头附和道:“这一年,担子还是很重的。”

  “首先是,金银流通禁令,这个能解除吗?”李亨问道。

  “这个不用担心。”朱桢淡淡道:“我说过金银天然是货币,老百姓什么时候都不可能不认金银。这些年朝廷的禁令早就形同虚设了。”

  “是。宝钞、粮票、银子摆在眼前,所有人都会选后者。”沈荣等人不禁笑道,这里头还有他们的功劳。每年大量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涌入国内,自然而然的进入流通,从没听说过有谁拒收过,都巴不得他们用金银付款呢。

  “所以嘛,所谓禁令不过是一纸空文,不废掉还留着干啥?”楚王殿下霸气道:“这件事你们不用操心了,本王自会搞定。”

  顿一下他又道:“另外,我想借这次机会,索性把发票业务从织染局分出来。”

  “哦?”众人赶忙洗耳恭听。“殿下要拆分织染局吗?”

  “织染局不动,只把业务转移出来。”老六解释道:“很简单的,我们另外成立一家专门负责发票、承兑的机构,叫银行也好,票号也罢。总之由这家机构另发一种票券,先权且叫银票。”

  “老百姓手里的粮票,可以按我们承诺的比例,来银行或票号兑换成银票。”他接着道:“同时织染局不再发行粮票,不就完成了转移。”

  “是这个理儿。”一众江南大户闻言点头不已,他们大约明白殿下这么做的用意。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