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戒大师
“儿臣正想好好磨砺自己,为日后带兵出塞做准备!”说这话的却不是老四,而是老三。
“好,好小子。”朱元璋赞许的拍拍老三的肩膀,朱木冈登时得意的瞥一眼老四。
爸爸夸了我,没夸你……
朱老板最后站在老六面前,低头问道:“老六啊,你母后嫌你还小,不让你去。不过咱还是问问你,你想不想去?”
‘什么叫嫌你还小?爹,做个人吧。’朱标无语望着殿顶藻井。那要不是他爹,他能直接开喷。
“俺肯定去啊。”朱桢却毫不犹豫道:“哥哥们为了俺才受罚,俺要是不去,那不就跟老七一样了吗?”
“老七……”朱元璋一愣,心说老七有这么糟糕吗?
不过再一想,好像哪次都没见他的影儿,简直比老五还老五。
于是不由自主,父爱减五。
只一闪念,朱元璋便收回思绪,欣慰的点点头:“这才像话嘛。咱老朱的种,就该有这担当!好了,你出去吧……”
“哦。”朱桢一听就很不高兴,接下来的会议内容,自己居然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他屁股还痒着呢,哪敢有半句废话?赶紧乖乖出去了。
……
待不懂事的屁孩子出去,朱元璋看看余下的儿子。
太子二十一,秦王二十,晋王十八,燕王十六……
哦,差点忘了,还有十五岁的吴王。
真是一个个风华正茂啊!
“你们都是大小伙子了。”朱元璋满含期许的看着这些朱家的男儿。“也该学着为父皇分忧了。”
“儿臣一直等着这天呢!”老三忙抢着道。
“请父皇吩咐!”老四也不慢。
“俺……俺也是。”老二……
“这次让你们回老家,除了历练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差事要交给你们。”朱元璋也不卖关子,沉声道:“替咱体察民情!”
“哦……”儿子们的热情消退了不少。不就是走走看看聊聊吗?这叫什么重要的差事。
“怎么?嫌太简单了?要不让你们去把王保保抓回来?”朱元璋冷笑一声。
“好,好啊……”老二这次反应不慢。
“好个弔!”朱元璋骂骂咧咧,随手抄起本书来,连抽老二的方脑壳。“一群眼高手低的东西,给老子踏实点儿!先从简单的干起!”
“是,父皇……”老二委屈的点头,其余兄弟也赶紧应声。
“而且这差事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朱元璋神情严肃的一指御案道:“你们上前看。”
兄弟伙儿便围上来,只见御案上那些案牍,并非五花八门的奏章,而是清一水白色的户贴。
为啥知道叫这名呢?因为每本封皮都写着‘户贴’,以及‘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的字样。
后面还有‘某行省某府某县进呈,几册之几’……
翻开一看,每一页都记载了一户人家的住址、成员户籍资料,以及田产住宅情况。
此外还有各级经办人员的印签,骑缝章,编号勘合之类,看上去十分的严谨……
但不出意外,哥儿几个看的一头雾水。
“这是洪武三年,父皇命户部制作的户贴册。”太子指一指每页户贴的最右侧,提醒弟弟们道:
“这里印有当时的圣旨明文。”
几个殿下便细读起来,只见圣旨原文曰: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
‘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咱洪武皇帝的圣旨就是这样原生态,接地气,老百姓一听就明白。
皇子们当然更能看明白了,老三老四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老二则抬头看向大哥,眼神纯净若婴儿。
“我大明江山能否长治久安,全靠这东西。”太子只好耐心解释道。
第七十二章 父皇的任务
武英殿中。
“不错。”听了太子的话,朱元璋赞许的点点头。“不愧是咱的好大儿,就是有见识。”
“为,为什么呢?”秦王自然更懵了。
“因为只有摸清了壮丁的数量,才能知道可以征发多少士兵和民夫;了解了每户的产业田亩,就知道赋税该怎么定。了解了天下的产业田亩,才知道国家每年能收多少税,动用多少财力。”
老三马上显摆道。
“一个国家能有多强大,就看它能调用多少人力,收取多少税赋。如果能牢牢掌握住这两样,那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了。”老四也不甘示弱道。
“这就是《大学》里说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老三立即拽了句文。
“艹……”老四直接给整不会了。
但朱元璋已经很满意了,老三这种好学生有这见识他不奇怪。没想到老四个不学无术的,居然也能一下想通这一层,可见也是块璞玉,还得好好的雕琢。
“不过这户贴有个毛病,你们能想到吗?”朱元璋考校起两个儿子,自动忽略了老二,被动忽略了老五。
“这……”两人赶紧绞尽脑汁,在父皇面前表不表现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对方赢!
“这上头登记得太粗了!”还是老四先发现了问题道:
“户口情况还行,但田地情况就完全不行了。”
他指着其中一页的田产一栏道:“‘自己民田地十二亩。’这到底是水田还是旱地,丰腴还是贫瘠,统统都没记载,这怎么能用来征税啊?”
“确实,自古官府都是要分等登记田亩的,不能一概而论。”朱木冈也点点头道:“应该严厉惩罚办事官吏,怎么能这么糊弄呢?”
输了速度,只有加大力度了。
但朱元璋和朱标相视一笑,摇摇头道:“太想当然了,这就是要让你们去民间历练的原因。”
“你们都看到了问题所在,父皇岂能看不到?”朱标解释道:“但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些事急不得,急了就要出问题,只能一步一步来。”
“你们大哥说的没错,咱做梦都想在全国清丈田亩,可咱办不到啊。”朱元璋叹口气道:
“一是没人。清丈是个技术活,能写会算还不够,你们回老家就看到了,大部分人家的地都是奇形怪状,得学专门的‘方田之术’才能算出亩数。会干这活的人,全国都没几个,怎么给全国清丈?”
“那以前的朝代?”晋王问道。
“看谁的命好。汉朝接了秦朝的摊子,秦朝对户籍田亩控制之严,至今无人能及。所以让汉高祖捡了个大便宜。”
“元朝根本不管这些,纯毛估估瞎几把收。”朱元璋恨恨道:“等到咱接手,一切都得从头来。”
“不过这不是最要紧的,缺人才,慢慢培养就是,咱养在国子学的上万监生,就是干这个的。”顿一下,朱老板语气沉重道:
“其实最难的,还是太多人不想让咱摸清楚他们底儿。”
儿子们点点头,这很好理解,给摸清楚底细,就得多缴税啊。
对清丈一事,地方上的缙绅百姓,肯定是能瞒就瞒的。官府要太较真,就有酿成民变的风险。
更何况官是流官,但具体办事的胥吏可都是坐地户,屁股本身就是歪的。
所以只要朱老板别逼太紧,各级官府也乐得能拖就拖。
“那父皇就拿他们没办法吗?”皇子们愤愤问道。不为别的,单纯就是看不得父皇受委屈。
“咱当然有办法,大不了派军队下去,强行清田就是。可一乡一县能这么干,要是全国都这么干,非得到处都有人造反不可。”朱元璋闷声道:
“洪武三年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安民心,不可以搞得太激烈,所以咱只能先退而求其次。”
说着他拿起份户贴道:“先从简单的入手,把人口户籍登记好再说。”
“地方上本来以为,咱要清丈田亩,都吓得不行。但现在听说,只是全力清查户口,可以自行申报田亩数,立时便觉得逃过一劫,也就不抵触户贴了。咱这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全国五万五百万人口的登记造册!”
朱元璋忍不住狡黠一笑道:“但他们不明白,他们长腿,土地是不长腿的,户贴一登记完,他们想出门就得去官府办路引,不然就是流民。这样就能把人留住,以后清丈他们的田,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儿子们都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看着大老粗的父皇,内里居然这么细。
当然,秦王殿下目瞪口呆,也可能是没听懂。
“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把临淮县感应乡的户贴,尽可能多抄录一下,回去背下来。”朱元璋沉声吩咐道:“等回了老家,看看每家的田亩,跟这些胡填一气的户贴上的记载有多大出入。你们的调查结果,将成为咱日后重新清丈的理由!”
“是。”皇子们明白了这件事的意义,顿时干劲十足。
“另外。”朱元璋又对儿子们道:
“替你们老子留心,地方上有什么不法之事,或者冤屈无法上达之类的事情,统统记下来。”
“明白!”这次回答还大声,谁还没个除暴安良的梦?
“你们去了是平头百姓,万万不要管闲事,记下来日后再报就行。”太子插嘴叮嘱道。
“呃……好吧。”朱元璋本来想说我儿子还能怕事儿?但再一想还是安全第一,便没反驳太子。
“还有什么问题?”
“父皇,”老四迟疑下问道:“那要是那些叔叔伯伯家里人犯事呢?”
“这还用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老三脱口而出就后悔了。只能自我安慰道,我是皇子,比王子高一档……
“没错,看到什么都记下来,管他谁干的了。”朱元璋点点头道:“妥不妥的等你们老子斟酌,不用你们费心。”
“把道听途说的记下来就行,不要去主动查问什么。”朱标看上去,比朱元璋还像个爹,不放心的吩咐弟弟们道:“安全第一,千万不要乱来!”
“哎,大哥你放心。”几个弟弟赶紧应下,他们都不想让大哥担心。
“去吧。”朱元璋甩甩手,今日父爱额度用完。
第七十三章 好男儿志在四方
待弟弟们一退下,朱标就急忙道:“爹,你怎么也不跟我商量商量?”
“跟你商量?那这事儿还有个成?”朱元璋撇撇嘴道:“光说服你娘,就费了咱两斤唾沫,再跟你来一遭?咱可吃不消。”
听说母后答应了,朱标也就不反对了。“那让我也去吧,我得看着他们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