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仙风盈袖
七月又被称之为双抢,是农民最忙碌的一个月。
忙着抢收稻谷后,又得赶紧犁田、插秧,把晚稻种下。
高明程回去时,还未进村,就远远看到一片金灿灿的稻田。
稻穗已经金黄,沉甸甸的垂下,就连禾苗也逐渐发黄,只有部分青色了,不需要用手捏,高明程就能够知道,稻谷肯定是饱满坚硬的了。
已经有人在田里忙活了,村里的晒谷场,亦堆满了稻谷。
“明程回来了!你那块田可能得晚两天才行,长得还不是那么好!”稻田里,一人直起腰来说道,他的脸上布满了汗水,但同时也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高明程的稻田因为管理不到位的缘故,长得是比别人的慢些。
“守旺叔,我待会去田里看看。”高明程打着招呼,拖拉机继续往牛尾岭那边去,停稳后,高明程对许多美说道:“外头热,你在家里待着,我去田里看看。”
许多美笑道:“家里到处都得收拾,收拾好了,还得煮饭,我也只能待在家里。”
高明程闻言,立即想到要用水,于是打开厨房门,提了两桶水后,这才往田里去。
走在田埂上时,还看到高壮和何秀曼也在地里干活,双方打过招呼,高明程继续往自己的田里走去。
到了自己的田里,高明程观察着稻穗的成长情况,发现果然得再晚个两天才能够收割。
但人既然回来了,也没有闲着的可能,这不,一看到他,在旁边地里干活的高远见就喊他来帮忙了。
亲爸喊帮忙,他能怎么办?当然是拿起镰刀就上啊!
有了他的加入,收割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罗小华将割下来的稻谷,拿到打谷机的边上,和黄素娥一起把谷粒打下来,至于空的稻草,则先堆在一边,等下还要扎起来,竖立在稻田里晒干,晒干后挑回家里去备用。
稻草的作用可多了,家家户户都不会浪费的。
孩子们亦没有闲着,他们一个个拿着小竹篮,在地里捡掉落的稻穗,但这些活,大部分是乖巧的女孩在做,至于男孩,那是捡一小会儿,注意力就被淤泥里的泥鳅和黄鳝吸引走了。
于是一个个开始捉起泥鳅和黄鳝来,欢声笑语不断。
偶有大人训斥了几句,那调皮的孩子便又会去帮忙做事,只是心却留在小伙伴那儿。
高明程弯腰割着稻穗,突然,他感觉有什么东西在他的脚边,于是手迅速的往淤泥下钻去,待手再出来时,就捏着一条肥硕的黄鳝了。
黄鳝大补,孕妇吃了很好。
高明程是空着手来的,没带桶子,只得脱掉上衣,把袖口打结,然后把黄鳝放进袖子里。
既然已经抓到一条了,那么他干脆多抓几条,等吐干净泥沙后,也好炒一盘子出来。
高远见看他也去抓黄鳝了,不由得训斥道:“都多大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一样!”
高明程只笑了笑,却依旧在抓黄鳝,在农药没有泛滥的现在,田里的黄鳝、泥鳅和田螺,那是多不胜数,只要你愿意抓,总能够抓到够两盘子的量。
高明程一直抓到衣服都兜不住了,这才罢手。
此时衣服已经全部是淤泥了,他也不在意,直接丢在地上,等走时再拿走。
他又帮着干活,直到中午了,这才说道:“我先回去了。”
说完,他拎着装满黄鳝的衣服就走了。
“老二,下午再来啊!”罗小华喊道。
但高明程人已经走了十多米了,声音则慢悠悠的传来:“不了,我下午要去山里忙!”
罗小华顿时就不高兴了,山里有什么可忙的!
但人已经走的不见影了,她即使不满也没法子。
一身淤泥的高明程回到家里,厨房上方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表示许多美已经在煮饭了。
他找出一个盆子,把衣服里的黄鳝和泥鳅都倒了出来,先是用水洗干净它们表面的泥巴,然后又倒了一盆子的清水养着。
至少得养个两天,这样它们肚子里的泥沙就能够吐干净了,到时候吃起来也没有泥腥味。
虽然井里的水多的是,但他没有在家里洗澡,而是拿着满是淤泥的衣服去了小富山那儿的水塘。
简单的把衣服洗过后,直接晒在一棵橘子树上。
这颗橘子树,是去年春季时栽种的,现在已经挂着十几个青色的小橘子,这是本地蜜桔的品种,甜不是很甜,但个头比较大,即使还是小树,树上的果子也有婴儿拳头那么大了。
高明程把身上的淤泥洗干净后,就在山脚下转了转,套种在黄精地里的玉米已经长出玉米穗,只是个头还不是很大,最上面的玉米须也还是青黄色,等到玉米须变成黑棕色了,就说明玉米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
他顺着山坡,一路来到他最为关心的那棵东魁杨梅的树下。
上回来时,树上挂着的杨梅还是青色的,如今已经有不少都红了,散发出一股杨梅特有的香甜味。
他摘下一颗品尝,一入口,酸甜的滋味就在口腔里爆开,口水疯狂的分泌而出。
这种酸度……感觉还没有彻底成熟,还得再等等。
被酸的五官微微变形的高明程如此想着。
第372章 养蜂指南
都说酸儿辣女,虽然杨梅还很酸,但高明程依旧摘了两颗红透的杨梅回去,他打算和许多美同甘共酸。
只是,女人在孕期时,果然胃口变了,如果是以前,许多美肯定和他一样,五官都会被酸到变形,但现在,许多美吃着酸溜溜的杨梅,表示还挺不错的。
“你喜欢的话,我再给你摘来。”高明程当即说道。
“杨梅不急,你下午得去买米,家里的米不多,并且还长虫子了!”许多美不会说,当她打开米缸的盖子,看到满缸的米虫时,是有多么的震惊。
不过米虫是无害的,大米只要不发霉,长虫也不耽误吃。
淘米时,只需要用水浸泡一会儿,米虫就会漂浮于水面,把水倒掉就行。
但米被虫子吃掉了一部分,自然也损失了一部分的营养,口感也有些不好。
天热容易生虫,高明程上次回来时,一顿饭都没有在家里吃,过了这么久,米自然容易生虫。
“好。”高明程应着,打算吃了饭就去买米。
下午时,他去合作社买了二十斤米,又买了一些糕点饼干放在家里备用,万一饿了,还能够马上吃上两口。
把东西放回家里后,高明程就领着两狗进山了。
这次他要去查看蜂箱的情况。勤劳的小蜜蜂们一年可是给他贡献很多蜂蜜的,自然得多关注一下。
上回有一箱蜂蜜生了病,他之后买了药洒在蜂箱附近,现在正好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情况。
他饲养的蜂蜜虽然是本地山里弄来的,但其实蜂种却不是本土特有的,而是意大利蜂蜜,简称意蜂。
意蜂传入国内,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在1928年到1932年形成一个大高潮,很多地方都引进了意蜂,如今中蜂和意蜂成了主流蜂种。
在高家村的诸多山里,自然也是有中蜂的,不过高明程在决定养殖蜂蜜时,就决定养意蜂,因为意蜂采蜜积极,一年可以多割几回蜜。
但意蜂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抗病性不如中蜂。
一旦蜂群蜂势弱,就容易生病和遭受外敌的袭击。
一箱蜂,便是一个蜂群,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和十几个雄蜂,剩下的都是工蜂。
但雄蜂也挺惨的,它们就是蜂王的繁衍工具人,因为和蜂王交配后,雄蜂的器官就会留在蜂王的体内,连带着它的内脏也会被扯出,这个时候,雄蜂就会很快的死去,即使一时不死,也会被工蜂驱赶离巢。
而最有意思的是,蜂王只需要在短时间和众多雄蜂交配,汲取雄蜂体内的生殖基因,之后,它就不再需要交配,而是可以一直产卵了。
高明程逐个检查蜂箱,现在是白天,蜜蜂采蜜积极,大部分蜜蜂都在外面采蜜,只有当它们体内的蜜囊装满后,才会飞回蜂箱。
回到蜂箱后,蜜蜂们就会把蜜囊中的花蜜喂给其他的蜜蜂,花蜜在每个蜜蜂嘴里被转化酶转化一点,然后再喂给下一个蜜蜂继续转化,等全部转化后,就可以注入蜂脾中的蜜脾里储存了。
蜜蜂采蜜在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一周左右,就能够把蜂箱中的蜜脾填满,填满后,就可以泌蜡封盖酿造了。
酿造的时间在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在蜜源充足的情况下,二十天左右就可以摇蜜一次了。
高明程掀开蜂箱的盖子,看到每个蜂脾上都有不少的蜜蜂趴在那里,它们扇动翅膀,发出嗡嗡的声音,似乎很忙碌。
其实确实是在忙碌,因为蜜蜂们就是通过扇动翅膀来蒸发蜜脾中蜂蜜的水分,提高蜂蜜的波美浓度,并利用消化酶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
等蜂蜜彻底酿造好后,就会有种独特的香甜味,并且还极具营养。
高明程尽量不打扰这群勤劳的小蜜蜂们,只是查看着子脾的情况。
因为蜜蜂寿命短,为了维持蜂群的蜂势,蜂王是经常产卵的,至于产的是蜂王还是雄峰还是工蜂,其实是看蜂脾中子脾的大小和多少来的。
高明程打算分两箱蜂蜜出来,一箱自己要用,一箱是村里人问他要的,当时答应有的话就给的。
距离上次摇蜜,已经过去二十天了,蜜脾中的蜜看着已经满了,并且色泽很好看,就说明是已经酿造好了。
既如此,高明程打算明天就来摇蜜。
他盯着几个蜂群观察了一会儿,找到了三个新蜂王,两个已经是成熟的蜂王了,一个还是蜂王茧,还需要等待破茧而出。
高明程当即拿了那个空蜂箱过来,他先是把有两个蜂王的原蜂箱向旁边移动一点,新蜂箱放在原蜂箱的旁边,巢门相对,再把旧蜂箱的子脾、蜜脾和蜜蜂,均匀的放在两个箱子里。
旧蜂箱自然放旧蜂王,而新蜂箱就放新的蜂王,这样采蜜回来的蜜蜂,就会飞入左右两侧的蜂箱中,久而久之,就分成两个蜂群了,等两边的蜜蜂数量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两个蜂箱拉开距离。
这活高明程熟啊,毕竟之前分箱就是他干的。
家里没有别的蜂箱了,于是他拿了一个旧木桶过来,在下方开一个巢门,上面则盖一块木板遮阳防雨。
这样简陋的木桶,亦是可以养蜂的,等这箱蜜蜂分出来,就拿去送人。
他也想知道,其他的人能不能把蜂养好。
高家村三面环山,他独占牛尾岭这边,村里人即使养蜂,也是把蜂放在其他的山里,并不会影响到他这边。
如果其他人能够养好蜂蜜,也不失为一个发家致富的手段。
高明程回村的第一天就是给蜂群分箱,第二天就是摇蜜和查看茯苓的生长情况,到了第三天,总算轮到割稻子了。
上回他一个人回来,不愿意煮饭,只能去细奶奶家蹭吃蹭喝,如今许多美跟着一起回来了,家里的卫生、饭菜和家禽家畜的喂养,就无需他操心了。
许多美虽然大着肚子,但干起活来,丝毫不比以前差,就是不能久站,否则肚子就会有下坠感。
高明程自己感受到有老婆的好处了,在稻田里割稻子时,遇到了年纪相仿却还单身的高亮等人,于是开始催婚起来。
“高亮,我儿子都快出生了,你连个老婆都没有,得加把劲啊!”
“高勇,你也得加把劲,以后你们的孩子都得叫我儿子哥哥!”
……
高亮等人心里酸的很,难道是我们不想讨老婆吗?还不是没钱讨老婆!
不过日子到底是一天好过一天,家里的钱也是一天比一天多,于是高亮说道:“高明程,你今年什么时候开始收药材?等卖了今年的药材后,年底我就可以相看了。”
上一篇:在霍格沃兹的中国留学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