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长津湖开始 第628章

作者:村中修狗

  如《芝加哥论坛报》的马克思·科佩宁就曾被挡在金陵城外,不得进入金陵。

  当日本人发现他们的行为不再受到世界媒体监督之后,日军更加肆无忌惮的实行暴行。

  但是,日本人还是小看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开展宣传活动的能力。

  安全区负责人的一大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接受过出色的训练,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语言善辨的作家和演说家。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不乏一些传教士,曾在美国和欧洲最好的大学接受教育,成年后将其大部分岁月都献给了布道、撰写文章和基督教的巡回演讲,国际委员会许多教授,还曾出版过自己的著作。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团体,他们非常善于同媒体合作。

  早在金陵沦陷之前,他们就通过金陵的电台广播发表演讲,或在通俗报刊上撰写有关中国的文章。

  这些传教士,还有一个让日本人意想不到的目标,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地狱’的真正含义,追求‘地狱’的真相。

  当金陵沦陷之后,日军在金陵城内大肆屠杀中国人,满街尸体、血红的场景,断壁残垣,与他们所想的地狱场景如出一辙。

  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竟然在金陵实现。

  他们用犀利的文字和充分的证据,描绘他们在金陵城内见识到的‘地狱’的场景,他们把关于地狱的描写,生动的记录在日记之中,还出现在他们寄给朋友、亲人的信件,以及寄到上级的报告之中。

  这些信件和报告经过多次复制和打印,经过媒体报道,在国外也掀起一阵波浪。

  而这些内容,都是没有任何署名的。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相当清楚,如若是被日军发现他们把金陵城内发生的事情,以信件的方式传递出去,势必会遭到日军的报复和驱逐,所以他们在寄给家中的信件以及报告上,都恳请收件人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和信息。

  马吉牧师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请勿务必谨慎处理这封信,一旦将它发表,我们可能会被驱除出金陵,这对金陵的中国人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安全区之所以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基本都是依靠着这些国际委员会成员的身份,日本人忌惮他们的身份,加上其他国家的间接干预,这个安全区才存在。

  不敢想象,如果这些人被日本人驱逐,那么安全区里的中国难民将会遭到何种的对待。

  怕是会像遭到屠杀的金陵城平民一样。

  日军的严防死守固然有用,终究有不少记者记录的东西被日军搜走,但也并非是所有。

  这其中就包括乔治·菲奇的日记,是最先被带出金陵,并在沪上引起‘轰动’,这篇日记和其他人的故事,很快就刊登在《时代周刊》、《读者文摘》和《远东》等主流杂志上,激起广大美国读者的愤慨。

  日记中记录的故事,还被一些著作收录。

  日记虽然成功发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于日军的大手笔,加上美方的帮助,他们反击的力度就小好呢多。

  不出所料,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引起不少美方民众的质疑。

  尤其是当一篇《金陵劫难》的文章刊登在《读者文摘》上后,一位订阅者给编辑写信,他说:“真是不可思议,你们居然相信这种东西,这明显是拙劣的宣传,让人不禁想到上次战争期间向公众灌输的虚假消息。”

  其他订阅者也有类似的评论,多数为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第195章

  但《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坚称这些事件都是真实的,为了捍卫文摘的公信力,负责刊登的编辑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搜集更多安全区负责任的信件,并在文摘上发表,他们还临时加上按语:“我们所看到的资料,能够载满整其杂志,所有这些资料都证实了以下节选的典型事件的真实性。”

  可即便是编辑们再三保证刊登在文摘上的故事真实性,依旧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对比日本人对金陵城的宣传,不仅仅举行了活动,还拍摄了大量的相关影响和照片,刊登在报纸上,真实性相当可靠。反观文摘的编辑们,所刊登在文摘上的内容,大都是以简短的故事出现,并无图片证明其真实性。

  仅仅只是在文摘加上按语,并不足以服众。

  幸运的是,日军在金陵犯下罪证不仅仅有文字记录,还有很多影像资料。

  国际委员会成员约翰·马吉当时有一台业余摄影机,他拍下了金陵大学几位卧床不起的受害者,他们的惨状触目惊心,让人过目不忘,几位被烧的面目焦黑,衣服粘黏着血肉,稍微一扯,就会扯下大量的血肉。

  日军原本是打算将他们活活烧死,但幸运的是,他们凭借着顽强的生命意志,活了下来。

  一位搪瓷店职员的头部被日军用军刀严重砍伤,入院6天后,他脑补受伤处的脉搏跳动依然清晰可见。

  还有一位遭到日军轮番侵害的受害者,她的脑袋和前面一位幸存者几乎一样,脑袋几乎被日本士兵砍掉,她能够活着,让安全区内,诸多国际委员会成员感到相当不可思议。

  尽管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拍下日军犯下的滔天罪孽,但要不要运出去,依旧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巨大得难题。

  这天,拉贝找到菲奇谈心。

  “日本人在美国本土对金陵之事进行大量的宣传,但他们虚假制造了大量的新闻,他们报道的,与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我们把信件和报告寄给家人,这些东西仍旧不足以让众多人信服,我们需要有利的证据。”

  拉贝叹口气:“可怜的中国人,他们的民众遭到日本人的屠杀,而他们还活在茫然之中,如果我们不行动,金陵城内的真正面貌,就永远无法被人得知,日本人的计划就成功了。”

  拉贝的话让菲奇陷入沉思。

  片刻,他对他拉贝说:“我想要把东西带出去,但日本人的看守太严密,我们的进出都要被日本人限制着,这些胶卷,我们如何才能够带出去。”

  拉贝沉吟片刻,“这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接着,他把其他成员召集到房屋内,就如何把胶卷带出去,展开讨论。

  “藏在行礼内,是绝对不会成功地,日本人会让你把行礼打开。”

  “口袋里也是绝对不行,也许我们可以藏在帽子里。”

  “不不不,藏在帽子里太容易暴露,一旦风把帽子吹掉,菲奇就暴露了,况且,保不准日本人会让你把帽子拿下来。”

  “该死,还真是伤脑筋。”

  这时,有人忽然提议:“也许我们可以把胶卷藏在衣服的夹层里。”

  大家伙面面相觑。

  “但是胶卷的数量太多,藏在夹层里依旧有被发现的可能。”

  “胶卷不是很大,我们可以让菲奇穿上一件厚厚的衣服,也许日本人摸不到。”

  说干就干,他们找到一件驼毛大衣,这件大衣相当厚实,且足够的厚重,胶卷只有16mm,藏在里边,也许真的不容易被日本人摸到。

  但交卷的数量比较多,足足有8卷,藏在夹层里,依旧要小心被日本人发现。

  菲奇深吸一口气,说道:“就这么决定了,如果日本人找不到,我就能够幸运的把它们带出中国。”

  有人说:“如果被日本人发现了呢?”

  菲奇故作乐观的说道:“也许他们会把我请出去。”

  众人哈哈大笑,笑声中又带着一丝丝沉重。

  鬼知道日本人会不会把菲奇请出去,但从日本人在金陵城内的所作所为,就足够证明日本人形如野兽,残暴、残忍,也许他们会用对付金陵城内市民的手段,来对付菲奇。

  总之,这一切谁也说不准。

  1月19日。

  菲奇将8卷16mm的交卷藏在了驼毛大衣的夹层里,拉贝等人给菲奇送行。

  “伙计,等我的好消息。”

  菲奇小声的对几人说,拎起地上的行礼,走到门口,脱帽向几人道别。

  走到安全区外,日本人已经在等着他。

  一名日本军官挎着倭刀,示意两侧的日本士兵检查菲奇的行李,以防止菲奇把不该带出去的东西,带了出去。

  两名日军士兵搜查菲奇的行礼,一名日本士兵搜查菲奇上身的口袋。

  菲奇双手举着,左手夹着一支烟,从容不迫的抽着。

  拉贝等人则额头冷汗直冒,攥紧的手掌心里全是汗水。

  有惊无险,日本士兵只检查了菲奇的口袋以及裤子的口袋,并摸了摸菲奇身上的驼毛大衣,确定没什么东西后,便松开菲奇。

  这才让后边的人,以及菲奇本人都松一口气。

  至于翻找行李的两名士兵,行李箱里装的不过是一些衣服,以及一些做伪装的金银首饰。

  两名日本士兵果然把金银首饰翻找出来,交给他们的长官,长官看着手里的金银首饰,笑眯眯的看着菲奇。

  “长官,这些东西是我带回去给妻子的,你不能拿走。”菲奇佯装愤怒。

  “冷静点!”拉贝见机冲出来,一脸歉意的看着日本军官,“伙计,冷静点。”

  日本军官笑眯眯的说:“拉贝先生,这些东西并不是违禁品,我的士兵只是拿来让我看一看,菲奇先生可以带出去。”

  说罢,他把东西递给菲奇,这倒是让拉贝和菲奇感到不可思议。

  日本人居然会这么好心的把金银首饰交给菲奇,的确让人难以置信。

  很顺利的是,菲奇成功地坐上日本人的卡车,离开金陵,后乘坐日本军用火车前往沪上。

  在火车上,菲奇和一群日本士兵待在一块,挤在同一节三等车厢里,而有关金陵大屠杀的8卷16mm的交卷就缝在驼毛大衣的夹层里。

  他的心很慌,以至于睡觉都不能好好睡觉,听着况且况且的火车声响,一夜未眠。

  很幸运,他成功抵达沪上,并在柯达冲印店,拷贝了四份。

  拉贝在离开金陵,返回德国时,带走一份,其他几份最终被带到美国。

  再后来,菲奇和其他传教士在向宗教和政治团体发表演说之前,经常会放映它。

  这些影片的部分镜头曾在《生活》上刊登过。

  这些影像资料出现在美国本土,就意味着日本人之前做的大量宣传付之一炬,可诡异的是,这些东西虽经过曝光,一些人奔走相告,但也并未翻起多大的浪花。

  甚至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时候,差点因为证据不足的缘故,而无法给这些日本战犯定罪。

  最终被处死的战犯仅仅只是少数几个,更多的战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夏远所做的一切,也是为日后审判日本战犯所努力。

  幸运的是,他带回来不少照片以及交卷,包括所拍摄的摄影机。

  高兴地劲头并未持续多久,便随着照片的内容,整个地窖又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周晓丽好几次都想带着摄影机,跑到外面,拍摄有关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影像资料,但都被夏远拦下。

  “日军对全城戒严,况且大屠杀已经结束,你需要靠近日本鬼子的营地,才能够拍摄到有用的东西。”夏远问她:“如果你被日本人发现呢?”

  周晓丽坚定地说:“我可以死去!”

  “那摄影机怎么办,只有这一个,你死了,摄影机也就被日本鬼子拿走了。”夏远又问。

  周晓丽不说话。

  夏远对突如其来的热血相当了解。

  当初,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他看到无数志愿军战士死在美军的枪口下,曾满腔热血的一股脑的冲向美军,险些死在战场上。

  那就是所谓的上头,他经历这么多,已经能够克制住突如其来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