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948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而中医呢?

  《伤寒论》的原书已经丢失了,虽然条文还在,但至今依旧存在很多细节上的争议。

  例如现如今的《伤寒论》遗失了记载温病的部分,造成了现在中医分化成了伤寒和温病两大派。

  两个流派吵架吵了几百年,就连之前疫情的时候都还在撕逼呢。

  类似《伤寒论》的情况还有不少,也就是古籍有地位,但是却失去了原本。

  可《永乐大典》一旦出世。

  这些古籍现世的即便不是原本,那也是永乐版——《永乐大典》成书于公元1408年,比什么《东医宝鉴》早了整整两百年呢。

  这还是只是小小的一个领域,所以你说棒子和鬼子能不着急么?

  过了片刻。

  贺怀的助理苗菁从远处小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说道:

  “贺哥,周哥,大家快准备一下,铜殿马上就要转移了。”

  贺怀闻言一愣,回过神后飞快的将手中的复印纸拍到了桌上:

  “得嘞,老周,来活了!”

  老周的动作比他还快一些,二话不说,扛着摄像机就往采访车上跑去。

  在之前的直播过程中。

  考虑到现场有大范围施工的情况,各大媒体的直播信号都由挖掘委员会提供,镜头也只有一个偏俯视的全境角度画面。

  直播期间贺怀只能和另一位女记者二人轮流换班,间断性的介绍着施工进展。

  至于老周就更闲了。

  一个人坐在休息区里玩斗地主,愣是从八百万豆玩到了每天的保底赠豆。

  眼下骤然得知铜殿即将转移,所有人顿时涌起了一股干劲儿。

  “观众朋友们,大家久等了。”

  也不知道主持人是不是都有着变脸绝技。

  休息区里还是一脸咸鱼模样的贺怀,在镜头前立刻变得儒雅又绅士了起来:

  “现在和大家同步两个消息,一是根据X光设备的检测,目前可以确定铜殿内确实存在有大量的文稿。”

  “不过这些文稿究竟是普通的书籍,还是大家期待的《永乐大典》,就需要更深的检测了。”

  “第二个消息则是……”

  “我们刚刚接到挖掘委员会的通知,内部存放有嘉靖皇帝棺木的后殿将暂时存留在挖掘现场,至于铜殿……”

  说道这里。

  贺怀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则将被送往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下属的考古实验室,进行就地‘开箱’!!!”

  贺怀话音刚落。

  直播间内便齐刷刷的闪过了一排问号:

  【?????】

  从这排问号中不难看出,观众们对这个时间都显得毫无防备。

  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

  他们看直播主要是为了凑热闹,深入的一些问题不会考虑太多。

  因此在这些路人眼中。

  现在就进行开箱的方案,确实有些出乎预料。

  ……

  随后在起重机的运作下。

  青铜殿很快便被搬运上了一辆特殊的大件运输车。

  又过了十多分钟。

  运输车缓慢驶离了现场,开向了市内。

  姜成谷等人则乘车紧随其后,再后方便是央视网、光明网之类的主流媒体。

  除此以外。

  天空还有一架无人航拍机随行,从高空角度全程记录运输过程。

  当然了。

  按照正常情况,大件运输车是不允许在白天进入燕京市区的,同时无人机也轻易不能上天。

  不过这次挖掘项目是由最高意志牵头的挖掘行动,因此这些寻常情况下不被允许的做法,此番也便临时开了绿灯。

  实际上。

  上头批准的绿灯还不止这些。

  像运输车进入市区的线路,其实也都被优化甚至管控过,保证车辆可以正常通行。

  否则以燕京周末的交通拥堵程度加上运输车的体型,估摸着没三天到不了目的地……

  就这样。

  在各部门的配合下。

  运输车很快向目的地驶去。

  三个小时后。

  运输车顺利抵达了一处位于燕京四环的开阔场地外。

  放眼望去,这是一片高度不高、但占地面积却极广的建筑群。

  其中最高的一栋楼大概也就四层五层的样子,但整个建筑群横向的跨度却超过了一百米——这还不包括周边绿植的宽度。

  建筑群采用了深色的砖块和石材作为主要材料,墙面上的矩形石板规矩有序。

  配合着多处拱形门洞和窗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风格。

  同时屋顶上还装饰着黑白相间的瓦片,这些瓦片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耐用性,更为它增添了一份古典之美。

  从车上走下后。

  老周的镜头很快锁定了建筑入口处的标牌:

  【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

  此时此刻。

  事务中心的入口处正站着一群人,见到姜成谷等人后,领头的一位地中海男子迅速热情的迎了上来。

  只见他与姜成谷重重握了个手,目光则不停的往铜殿上瞟。

  又过了片刻。

  几位工作人员带着准备好的卸货设备来到运输车边,开始将铜殿进行了拆卸。

  虽然没有ZAT18000H起重机进行协作,但铜殿本身的重量其实并不算重——毕竟内部是中空的。

  因此在事先安排好的方案下。

  铜殿很快便被卸到了一辆牵引车上。

  整个过程中老周的摄像头都紧紧的锁定着铜殿主体,不敢移动分毫。

  接着很快。

  装载铜殿的牵引车开始向某处库房驶去。

  随同上车的除了几位工作人员外,还有一群敬业职守的‘第三方来宾’。

  这些“来宾”一个个绷着脸,目光阴沉,看起来跟哪个作家欠了他们二十章更新似的。

  很明显。

  这群人连入库环节都不放心,生怕被姜成谷等人来个狸猫换太子。

  对此老周只能耸耸肩,表示这些人开心就好。

  随后他则与贺怀跟着大部队,走进了库房边上的一间建筑内。

  这间建筑只有低矮的一层楼高,不过内部区域很开阔,姜成谷等人兜兜转转了一圈,方才抵达了一处实验室外。

  这间实验室的面积大概有三百平米左右,靠近过道的一面是一块巨大的落地玻璃窗。

  玻璃窗的上下沿没有墙体或者挡板阻碍视线,哪怕你趴在脚边都能看清内部的情况。

  实验室中摆放着很多难以从外表上判断用途的实验设备,看起来与建筑外观……或者说考古这个科学截然是两种画风。

  “先自我介绍一下。”

  待几家媒体的摄像机落位后,此前与姜成谷握手的地中海中年男子开口说道:

  “鄙人靳向前,是现任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燕京大学考古系的客座教授。”

  “大家现在看到的实验室叫做国家先进技术考古实验室,是综合了科技考古学而诞生的高精尖考古实验室。”

  “目前我们实验室配备有很多专业仪器,比如3R-MSA600FS实验室、超灵敏线阵列X射线探测器等等……”

  靳向前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不少实验室的信息,令贺怀等人大开眼界。

  其实许多人不了解的是。

  ‘科技考古学’并非是一个组合性名词,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学科。

  这是目前一个前景极佳的专业,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迹和文物。

  比如之前很火热的古DNA研究,其中很大部分便是科技考古的范畴。

  如今不少省级考古所都在招募相关毕业生,高校也越来越多用科技考古的技术来进行考古文博研究,比寻常的考古学要有潜力很多。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能博士毕业,否则的话依旧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