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856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反对的代表人物则是杨老。

  那时候杨老写了篇《华夏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文章,用七条理由反对了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先生的看法。

  当天上午王贻芳院士在看到文章后。

  便写了一篇名为《华夏建造大型对撞机,今天正是时机》的文章反驳。

  客观来说,双方其实都有理。

  杨老的理由很直白:

  CEPC的量级是100TeV+,那里是公认的能级荒漠,现实也不是小说,很可能投入2000亿啥都找不到,把2000亿投入教育显然更加划算。

  而王贻芳院士的意见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国内不是拿不出2000亿资金,如果整顿经费猫腻,五年最少可以腾余1500个亿出来,国家出500亿就行了,这种国之重器谁都不能保证有用,但不能不有,没这东西就真的一点可能都没了。

  总而言之。

  因为意见上的分歧,导致杨老和王贻芳院士现如今关系极差。

  同时国内不喜欢杨老与不喜欢院士的网民又大有人在,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网民藉着支持某方的理由,大肆去攻击另一方。

  其中杨老的抗压能力要好点。

  毕竟他遭遇的非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时已经94岁的杨老也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眼不见为净。

  可王贻芳院士这些年是真不太好过,他那时候正值研究生涯巅峰,没少参加各种会议和接受采访。

  好在去年他带领了大亚湾团队完成了中微子振荡矩阵角的测量,这是现实中迄今为止华夏本土物理界对基础物理做出过的最大贡献,才勉强算是回转了部分口碑。

  只可惜这个成果的壁垒相对有些高,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件事儿。

  两位院士都有能力,也都一心倾心于科研,两人如今僵硬的关系着实令人遗憾而又惋惜。

  实际上不仅是科研领域。

  网文作家里头,就不乏头部作者却闹得很僵的例子存在。

  只能说人终究是有喜恶情感的生物,两个能力强的人未必就能看的对眼。

  而另一边。

  在潘院士来到身边后。

  卡洛·鲁比亚爽朗一笑,主动与他握起了手:

  “嘿,潘,我们有几年没见了吧?”

  潘院士笑着回了个礼:

  “有六年左右了,鲁比亚先生。”

  卡洛·鲁比亚到达蓉城的时间比较晚,当时负责迎接他的是侯星远和科院的另一位老牌院士,潘院士并没有亲自到场。

  所以眼下的这次握手,还是二人在数年来第一次面对面的碰头。

  松开手后。

  卡洛·鲁比亚看了眼远处的铃木厚人,很快又将目光投向了大屏幕:

  “潘,你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把LHC的信号引入到了后台,你随时可以发布启动指令。”

  潘院士脸上恰当的浮现出了一股感激。

  这股感激有部分是逢场作戏,不过有部分也是真心。

  虽然CERN的入场严格来说只是一次互利的交易。

  但对于卡洛·鲁比亚个人而言,做出这种决定还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毕竟如果923.8GeV量级的粒子不存在,卡洛·鲁比亚肯定也就拿不到最理想的筹码去说服成员国理事会了。

  当然了。

  这抹情绪只是转瞬即逝,潘院士的脸色很快便变得有些凝重了起来。

  随后他与侯星远对视了一眼。

  得到侯星远的示意后。

  潘院士拉下耳返,对着麦克风说道:

  “LHC加速器的工作人员,现在进入设备启动前的最后确认环节,如果设备一切正常,请回复可执行信号!”

  片刻过后。

  一个巨大的英文单词出现在了屏幕上:

  【ready】。

  这个单词的后方还跟着一个【^^】的小颜文字,让现场有些紧张的氛围轻松了不少。

  见此情形。

  潘院士也不再犹豫,再次深吸一口气,说道:

  “开机!”

  随着潘院士一声令下。

  数万公里外。

  瑞士。

  CERN总部中的LHC对撞主控室内。

  一位额头锃光瓦亮的中年白人男子,同步按下了启动按钮。

  轰轰轰——

  不同于其他对撞机。

  作为当今世界上量级最高的对撞设备,LHC的隧道长度也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它足足有27公里长。

  这次被启用的是CMS……也就是紧凑渺子线圈,是一种通用型的粒子侦测器。

  随着设备的启动。

  CMS的中段区域开始注入了液态氦,用以保证超导磁铁不会超过运作温度。

  紧接着。

  一个质子同步推进器开始对铅离子束进行了加速。

  这是一个小型的直线加速器,又黑又硬但却很细,不停的发出啪啪啪的声音——这是超导磁铁进入超导态的动静。

  片刻过后。

  一道浓密的离子束从质子同步推进器的管口喷射而出,径直的打入了主加速环那达到运作温度的温润腔道内。

  49个微秒内。

  主加速环便被灌注满了数以亿计的小微粒。

  接着很快。

  离子束中的总能量达到了600百万焦耳量级,如同蓄满了力的弓箭似的,从注入口发射了出去。

  26纳秒后。

  两道离子束便狠狠的对撞在了一起。

  众所周知。

  原子核形状近似为球体。

  但原子核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其在运动方向由于洛伦兹收缩变的非常窄,对撞时系统的形状为椭球状。

  于是乎。

  无数对相向而行的椭球形原子核,重重的撞在了一起。

  嘭——

  无数粒子瞬间炸裂开来,各种基础微粒四散而出。

  如果说这些离子束是一个文明,那么此时就是文明的毁灭之日。

  同时由于能级远高于此前的11GeV碰撞的缘故,此次碰撞的事件切割要更为明显——因为能级越高,温度就越高。

  每次粒子的碰撞大概可以粗略切割出10万个事件,接着由图形处理单元进行下一阶段的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量磁性粒子的轨迹喷注出现在了统计后台。

  随着化学势的增加,四阶矩在CEP附近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的情况。

  与此同时。

  CERN方面也没闲着。

  集体椭圆流的NCQ标度……

  轻核产额比……

  临界行为局域热平衡系数……

  双轻子产额……

  这些数据被一一记录。

  虽然这些数据与待测粒子没有太大关系,但却能为其他一些研究提供参考的案例——这种量级的对撞,即便是CERN也无法奢侈到天天进行。

  实际上。

  上一次进行这种量级的对撞,还是在6个月前呢。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随着时间的推移。

  CERN方面收集到的案例也越来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