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368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随后徐云和小麦谢绝了海佛斯引路介绍的想法,顺着过道走向了借阅区。

  小麦此时的还没有接触电磁学,因此他准备借阅的是自己的专业书籍,也就是数学书。

  带着小麦来到数学专区后。

  徐云与暂时分别,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嘎吱——

  来到区域边缘,徐云轻车熟路的推开一道木门,手扶着冰凉的铁质悬梯栏杆往高层走去。

  如今的剑桥大学学生人数并不多,空无一人的楼道显得非常安静。

  鞋子触碰铁板楼梯的声响因而更加刺耳,隐约令人有种探险的快感。

  上面一层更加没有人,光线从密密麻麻的书架间吝啬地透过来,带着纸张浓重的霉味。

  徐云顺着指示牌边走边看,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专区。

  在这个没有书目代码可以查询的年代,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十多分钟后。

  徐云停留在了一处指示牌下。

  俯下身,在书架上认真开始查找了起来:

  “《从平凡走向伟大:威廉·吉尔伯特》……”

  “《弃子到国王:巴霍巴利王》……”

  “《重生胡克:开局签到万有引力公式》……”

  “《千年名人:北欧风云人物全书》……”

  “《书名能别带冒号吗:欧洲文学发展史》……”

  “《牛顿爵士与我娘亲二三事》……”

  过了几分钟。

  徐云忽然眼前一亮。

  伸出手,从书架里取出了一本保养的还算不错的书籍:

  《1650-1830:科学史跃迁两百年》。

第242章 归类世界线

  实话实说。

  在穿越到1850这个副本、并且接到了光环任务后。

  徐云最感兴趣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自然就是小麦的成长。

  毕竟这位可是物理史上稳居第三的大佬,仅次于爱因斯坦和小牛。

  同时与1665副本中的小牛、以及1100副本中的老苏不一样。

  如今的这个副本并非是短暂的新手任务,小麦也与步入人生终末的老苏不同,完全是一张纯洁的白纸。

  在这种情况下。

  有徐云这么个后世来的挂壁帮助,小麦能被调教……咳咳,能成长到什么地步?

  最最最保守的说。

  当初他被英国皇家学会假传法拉第口述、从而浪费的那两年时间,今后至少可以省下来吧?

  更别提徐云能做的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儿,对小麦的帮助显然不会仅限于此。

  这种见证大佬成长的期待感,实在是令人兴奋了。

  至于徐云感兴趣的第二件事嘛……

  自然就是这个时间线变动后的副本,科学水平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了。

  这也是他今后能开展行动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电灯、硝酸甘油出现的时间都提前了二十多年,那么其他东西呢?

  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些提前诞生的“大家伙”?

  正是抱着这股念头,徐云才会在今天喊上小麦,前来图书馆寻找真相。

  ……

  图书馆二层的光线要比一层灰暗几分,加之这年头的电灯还没有后世的那般明亮,所以二层座位的布局与许多传统图书馆的小班台也截然不同。

  它的座位统一是靠在窗边的长桌,有些类似后世酒吧的高脚桌凳,利用率高但舒适度可能差点儿。

  徐云随意选了一处光线还算明亮的位置,左右张望了几下。

  也不知是不是还没开学的缘故。

  这面占据了图书馆二层四分之一的区域,除了徐云之外竟然只有一个人而已。

  那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穿着淡紫色的衬衫,看不清具体的容貌,但一颗光溜溜的脑门儿却极为显眼。

  难怪徐云感觉这一带光线要亮一些呢。

  此人的身边正堆着一大摞书,埋着头,正全神贯注的做着笔记。

  从年龄上看,这应该是某位备课的教授或者助教吧。

  徐云也没太过在意,收回视线,拉开一把椅子坐了上去,开始看起了自己原定的这本书。

  很早以前提及过。

  后世的小牛除了一些信件之外并没有留下自传,对他生平最权威评述的作品是由詹姆斯.格雷克所写的《牛顿传》,售价大概50多块钱。

  不过这个副本却不一样。

  小牛在这个副本中留下了一篇自传,名叫《我的一生》。

  虽然内容只有五六万字,但却对现实时间线中许多后人无法知晓的细节进行了叙述。

  受此影响。

  副本中也出现了许多比较权威、内容更为符合史实的小牛传记。

  比较有名的有《走进牛顿》《科学界征服手册》《他改变了欧洲》等等……

  徐云所选的这本《1650-1830:科学史跃迁两百年》虽然在名气上小了一点儿。

  但作者却是很有名的威廉·罗恩·哈密顿,也就是发明了四元数的那位大佬。

  到了2022年,哈密顿量还是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同时与其他的人物传记不同。

  这本书是以宏观视角切入,视线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小牛身上。

  而是以小牛的履历和贡献为引,跨越接近两百年进行了一个总述。

  这对于目前的徐云来说,确实是一本最合适的参考书籍。

  随后徐云正襟危坐,翻开了书册扉页。

  片刻之后。

  一道前言映入眼帘:

  【如果投降的意志是一个国家,那么它一定叫做高卢,如果神明的投影是一个人类,那么他一定叫艾萨克·牛顿】

  “16—17世纪,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在欧洲兴起。它是文艺复兴的产物。”

  “大批阿拉伯文的古希腊和罗马文献的翻译,激起了人文主义,激起了人类去探讨现实世界和自然界的热情。”

  “而我们所在的星球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则无疑是探讨的一块重要领域……”

  哈密顿的切入点很好,在这这本书的开头,先介绍了17世纪之前的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重点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开普勒三定律方面多花了一些笔墨。

  这也是后世许多近代物理学史书籍的标准开头。

  为了方便后期比较,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近代物理学史的脉络……嗯,放心,这次是人话。

  首先。

  近代物理学史主要分成两个区间:

  16-20世纪,以及20-21世纪。

  这两个区间的界定方式只有一个标准:

  1895年X射线的发现。

  其中20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石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前者则是经典物理体系。

  我们的重点在16-20世纪,也就是经典物理体系。

  经典物理体系用个不太严谨但很简单的分法,同样可以归结为两类:

  牛顿力学体系,以及分析力学。

  后者则可以分成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

  嗯,就这么简单,再深入就是具体科学家的个体成就和贡献了,比如欧拉、库伦、法拉第这些。

  随后徐云继续看了下去。

  “1666年4月,艾萨克·牛顿推导出‘韩立展开’三阶式,初次巩固了自有流数术模型,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成功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同年六月,艾萨克·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1667年7月,黑死病疫情消失,伦敦恢复正常,艾萨克·牛顿返回剑桥大学。”

  “两年后被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在同年的皇家学会会议上公开了弹性力研究成果,单方面吊打了罗伯特·胡克……”

  “1673年,艾萨克·牛顿发布《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与莉莎·艾斯库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