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手钓鱼人
他是现如今欧洲知名的哲学家,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话语权——否则你真以为随便一个阿猫阿狗提出‘科学家’这三个字,就能立刻被广大圈子的人知晓并且接受?
正因如此,威廉·惠威尔可以说是目前最为了解全球局势的人之一。
他很清楚。
东方那个腐朽的国度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一堆饿狼都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开席恰饭。
受此影响。
这些年那些在欧洲做生意或者生活的东方人,日子普遍都不太好过。
单纯的生意被打压都算好的,有些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证。
例如1843年罗马爆发了一场霍乱,意呆利干脆强迫了40多个东方人去以身试药,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八个人。
在这种背景下。
徐云希望能获得一个剑桥大学的身份庇护,倒也不算难以理解。
1850年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是3+1模式,前后整整四年的时间。
在这四年里。
徐云可以在校内结交朋友,还可以在校内避免灾祸,人身安全还是能够保障的。
等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研究生文凭不说保证此生大富大贵吧。
至少能让他在伦敦过上一个还算体面的生活。
至于学术贡献?
威廉·惠威尔压根没去想这层——这样一位走后门进来的人能有啥学术水平,真以为他是他的那位肥鱼祖先啊?
当然了。
威廉·惠威尔倒也不至于多鄙视对方,眼下的情形说白了就是一场交易罢了。
一个研究生名额换取一份改变牛顿爵士人生轨迹的亲笔信,如果这还要去嘴碎蔑视对方两句,那他也就太对不起自己的身份了。
想到这里。
威廉·惠威尔沉吟片刻,轻咳一声,对徐云说道:
“罗峰同……哦不,现在我应该还是要称呼你为罗峰先生。”
“罗峰先生,不瞒你说。”
“虽然我……或者说剑桥,确实很需要这份信,但剑桥毕竟是个治学严谨的学校。”
“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能力或者说入学成绩,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说放就放。”
说着他拿着斧柄,用斧头尖指了指站在边上的小麦,继续道:
“例如麦克斯韦同学,他能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也是因为他通过了我们提出的入校考题。”
小麦:“……”
徐云眨了眨眼,大致理解了他的意思:
“我明白了,惠威尔先生,您的意思是我也需要通过剑桥的入校考试才行吗?”
威廉·惠威尔点点头,脸上看不出情绪波动:
“没错,这是规矩,恕我不能僭越。”
说完他在抽屉里翻动了几下,取出一张试卷,对徐云扬了扬:
“这是剑桥的入学试卷,一共是50道题,最少要答对40道以上才能过关,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徐云闻言,心中不由一凛。
虽然1850年和2022年相距了整整一百七十年,但这可是剑桥的入校考试题,难度显然不同一般。
加之此时还有很多数学定理甚至工具都还没被证明出来,自己能用的解题方式其实是比较受限的。
不过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80%的准确率,应该有机会吧?
随后汤姆逊从隔壁一间空余的屋子里搬来了一张桌子,徐云直接在院长办公室里做起了试题。
接过试卷后。
徐云深吸一口气,郑重的看向试卷。
只见试卷的开头赫然是一道数学题:
1+1=?
徐云:“????”
接着他继续看了下去。
第二题。
1+3=?
第三题。
2X4=?
而在徐云对面。
双手负在身后、一脸凝重的威廉·惠威尔,嘴角微微翘起了那么一丢丢:
我说的可是剑桥入学试题,剑桥的附属初中也同样是剑桥啊……
第235章 又一位历史大佬
说起1+1等于几这个问题。
很多人在想到答案2的同时。
脑海中可能还会冒出一个词儿:
哥德巴赫猜想。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1+1=2和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东西。
但实际上呢……
这个说法同样是一个传播度很广很广的误解。
1+1=2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为了证明1+1等于一个数字2这么简单。
哥德巴赫猜想的真实意义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用2表示)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用1表示)的和。
比如12=7+5。
当时说陈景润证明了1+2,是指他证明了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成或者两个质数的和。
或者一个质数(用1表示)加上两个质数的积(用2表示)。
比如100=23+7X11。
徐云上辈子认识一个数学系专业的朋友,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和徐云吐槽过这事儿。
每次在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是为了单纯证明1+1=2的时候,他都有些血压飙升。
他经常忍不住会去给别人解释一大通1+1=2是定理的真相,很多时候对方还听不懂,着实令人头大——上面的那个头。
最早提到的1+1=2的文献是关于陈景润的纪实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大约是刚刚改X开放时出版的。
这部作品在纪实文学界很有名气,闻名程度不亚于《谁是最可爱的人》。
当时陈景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想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通俗一点,所以采用了一个类比的手法。
结果没想到。
那位记者对于数学不了解,只听进去了一个1+1=2。
从而出现了这个可能是建国以来传播度最广的一次误解。
当然了。
这种误解和那些公知洗脑不太一样,属于行业的壁垒问题,倒没多少恶意。
视线再回归原处。
因此在看到威廉·惠威尔给出的这张试卷后,徐云压根就没考虑这是要让他去证明哥猜。
而是立刻写下了数字2。
十五分钟后。
徐云上交了试卷。
又过了几分钟。
威廉·惠威尔龙飞凤舞的在试卷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100。
见此情形。
徐云的表情毫无波动,甚至有些想掀桌子(╯`□′)╯~╧╧。
开玩笑。
整道试卷最难的一题就是44X12等于多少,这份试卷让鲜为人同学来做都能满分好伐?
只能说威廉·惠威尔这种搞哲学的人心太脏了。
明明不舍得放走小牛的亲笔信,还偏偏装成了一副很有底线的模样,硬生生的把他给唬住了。
随后威廉·惠威尔放下手中的钢笔,主动站起身,像徐云伸出手:
“罗峰同学,我代表三一学院欢迎你的到来。”
徐云也连忙调整好心态,和他轻轻一握:
上一篇: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下一篇:网游之绝世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