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562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即位的司马绍虽然平定了王敦之乱,但一年后的325年便早早逝世了,享年不过二十七岁。”

  “第三任的司马衍更惨,四岁即位,二十二岁驾崩,整个过程朝廷都被庾太后、王导与庾亮把持,出兵更是无从谈起。”

  “同时整个过程中汉赵也灭亡了,因此弘农公主夫妇便把精力彻底放到了倭岛的平叛上。”

  “华夏历史上所谓的倭王赞便是他们的后代,而那时候距离弘农公主夫妇入倭已经过去了近百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倭岛倒也能称之为华夏的自古以来了……”

  说到最后,朱祁镇的嘴角也扬起了一丝笑意。

  作为数据集成体,他可太清楚自古以来这个词在华夏互联网上的意义了。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这部分《永乐大典》的公开,兔子们网民又可以迎来一阵全新的狂欢,至于小日子嘛……多半就要破防了。

  “实际上不止这些。”

  在介绍完有关霓虹天皇的文献后,朱祁镇继续带着张莹王通朝前走去:

  “除了倭国文献之外,我们还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很多其他珍贵的历史资源。”

  “譬如说我们明确找到了扶余人隶属于华夏文明的记载,时间比现今认为的公元前1世纪还要早了两百多年。”

  “又譬如说棒子的历史,目前可以肯定现在的棒子就是箕子朝鲜的后代,反倒是卫氏朝鲜没有多少血脉遗留了。”

  “不过考虑到棒子的厚脸皮……这事儿倒也不怎么指望他们会认。”

  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都是棒子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其中箕子朝鲜由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半岛建立,卫氏朝鲜则由燕国人卫满建立。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很多棒子还是承认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的事实的,奈何在霓虹侵略后大量霓虹学者认为箕子朝鲜是当时华夏的殖民地,引发了棒子多种角度的不满,于是破防的棒子们干脆就把两者全部推翻了。

  如今随着各类考古实锤的增多,棒子们的态度也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们否认箕子时代,承认卫氏时代。

  因为箕子时代在时间上属于文明的创建者,卫氏则偏向于入侵。

  也就是在卫氏建立之前棒子们已经有足够规范的文明了,如此一来卫氏时代即便成立,也顶多就相当于华夏的元朝——元朝之前华夏可是有其他时期存在的,谁会说元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所以也别一味喷棒子自大,人家其实也挺精明的。

  总而言之。

  在这些前置情况的基础上,《永乐大典》中即便发现了箕子朝鲜的实锤,棒子们多半也是不会认的。

  “当然了,关于棒子们的资料倒也并不是毫无用处。”

  看着脸色有些遗憾的张莹与王通,朱祁镇又补充道:

  “毕竟在如今这个全球高强度互联的时代里,国际舆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些史料或许棒子们可以装鸵鸟,但国际上却有更多的个体或者群体具备更加清晰的判断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很多关于华夏向棒子输出中医书籍的记录乃至原本,有了这些证据在,棒子们想要在知识产权上运作所谓的韩医就没什么可能了。”

  早先提及过。

  棒子的近代史不同于华夏,虽然同样遭遇过霓虹欺压,但却没有发生过一鸦二鸦那样毁灭性劫掠的事情。

  因此在棒子国内,他们始终保留着一些古籍原本。

  棒子们在申请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全部都将对应的古籍原本提供了出来,这才是他们可以申遗成功的本质原因。

  兔子们表达不满的时候,棒子则可以一摊手——行啊,你说这玩意儿是你的,那你拿出来原本或者拓印本的证据嘛。

  兔子们每到这时候就无言以对了,毕竟能用原本申请的遗产名目咱们早就申请过了。

  所以一直以来,在一些领域……尤其是中医领域,华夏在原本保存方面的底气其实是要弱一点的。

  不过如今随着《永乐大典》出世,局面就可以彻底颠倒过来了。

  翁同等人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大量华夏古代的医学文献,其中便包含了许多关于古代高丽向华夏乞求各类书籍抄本的记载。

  当然了。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还是那些古籍资料。

  比如说翁同等人还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

  《七略》原本!

  《七略》乃属华夏历史上第一部 目录学著作,作者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家刘歆和他的儿子刘向,这父子两并非是医生,他们编写的《七略》就是杂七杂八的一堆古籍的汇总,可以理解为汉朝时期的百科全书。

  《七略》这套百科全书分为7个目录,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以及《方技略》等七部。

  秦汉时期管医术谓之为“方”,所以《方技略》就是刘歆刘向父子两编列的一套医学目录书籍。

  《艺文志》记录了有关医疗类的书籍目录主要有2套,分别是经方十一家以及七本医经。

  这七本医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以及……《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

  没错。

  如今中医传承核心的《黄帝内经》,便是被记录在了《七略》之中,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本。

  然而遗憾的是。

  历史上由于天禄阁大火,《七略》全集被烧毁大半,庞大的中医书籍只剩下了《黄帝内经》一套……

  虽然兔子们的考古学家先后在阳双古堆汝阴侯汉墓出土了汉简《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和《天下至道谈》,但依旧难以填补原先的巨大空缺。

  不过如今随着《永乐大典》的出世。

  原本恨不得把《黄帝内经》每个字都掰成两半的华夏中医,终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第824章 《伤寒论》的序

  “除了七略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全本。”

  看着展柜里记录着七略的《永乐大典》,朱祁镇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这些可都是历史上失传的中医著作,无论是对于中医史还是中医的技术传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过去这些日子,很多中医专家都在打听相关典籍的消息。”

  “其中包括了很多顶尖的中医国手,例如唐由之先生的大弟子,还有陈可冀院士、九十高龄的刘嘉湘先生等等……”

  众所周知。

  比起古代的中医典籍,现世更加具有争议的显然是中医本身……或者说中医这个职业。

  导致这种争议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不是单纯的喜欢或者厌恶那么简单。

  譬如其中有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矛盾,譬如意识形态的冲突,譬如中医民科以及大量骗子神棍的浑水摸鱼,甚至还包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渗透。

  其中有些人是无脑黑,有些人是无脑粉。

  还有一些人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否定的不是中医,而是要否定整个华夏传统文化。

  每个群体支持和反对中医的本质原因都很难界定,譬如有些所谓黑子变黑的原因其实是家人被庸医给治死了,这你让他们怎么认同中医?

  有些中医的脑残粉动不动就是五行阴阳挂在嘴边,仿佛中医可以阐释整个宇宙,这你让那些路人怎么会有好感?

  反之有些中医黑子同样如此,不考虑古代的医学条件,抓着中医使用的一些药材来可劲儿黑,这也是很典型的偷换概念。

  不过不管立场如何,有两件事是无论粉还是黑都必须要承认的。

  一是如今有关中医的争议,已经超出了医学本身的范畴,是其他很多矛盾的延伸甚至集成。

  第二则是……

  在华夏保健局层面的国手之中,确实有很多顶尖的中医大家存在。

  譬如朱祁镇提到的唐由之先生,金针拔障术的发明人,用一根针就治疗好了教员、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的白内障,还给隔壁的老金等人治疗过眼疾。

  到了后来,唐由之先生甚至成为了华夏与很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系带。

  如今唐由之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但他的弟子依旧活跃在华夏医学界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譬如李可老爷子、陈可冀院士等等。

  在听闻《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大量华夏古代医学文献的消息后,这些大佬也都坐不住了,纷纷通过各种的渠道前来询问情况。

  其中诸如火神派、伤寒派的中医想知道有没有找到自家门派的典籍,希望能充实自家的理论框架。

  有些已经从一线退下来从事教育方向的大佬,则在意这些资料能不能迅速被汇总补充到教育体系之中,让新生代的中医能够快速掌握这些知识。

  翁同甚至遇到过某位无理取闹的学者,要求国博方面把《永乐大典》中的某册原本交给他,理由是这种孤本是他门派的绝密,不能对外传播,张口闭口就是你负不起这责任……

  没办法。

  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没有直接关系,任何群体都会存在害群之马,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实际上和西医相比,中医的这些龌龊还真不算啥……

  总而言之。

  对于中医这个大领域来说,《永乐大典》资料的发现确实是一剂强心剂,瞬间让已经有很长时间古井无波的中医行业,泛起了丝丝波澜。

  当然了。

  背后的这些扯皮乃至博弈并不适合对张莹王通这样的外行人透露,因此朱祁镇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番诸多典籍的价值,并未延伸到现实之中:

  “对了,说起医学典籍,我们还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正盯着展柜可劲儿看的王通闻言顿时一怔,转头看向了朱祁镇:

  “什么有意思的事儿?”

  朱祁镇用食指点了点展柜,解释道:

  “刚才不是说了么,除了《七略》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全本。”

  “这两部书籍同样是中医的核心典籍,不过除了它们的学术价值之外,最令考古学家们在意的其实是……《伤寒论》原本中的序。”

  王通眨了眨眼:

  “《伤寒论》的序?”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

  “没错,《伤寒论》的序。”

  “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伤寒论的序和金匮要略的第 一 章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人说是王叔,还有人认为是孙思邈,具体答案无从考证。”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后世流传的都是宋刻本,与张仲景之间隔了大概有八百余年。”